对外交流中的“文化软实力”

来源:作者:孟晓驷 2008-07-09 17:05

   一、“文化软实力”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了“软实力”概念。软实力是相对于经济、军事、科技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而言的,是一种隐性资源。按约瑟夫·奈的观点,软实力主要存在于三种资源之中,即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以此来看,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部分。“软实力”的概念一经提出,随即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研究与应用的热潮。软实力,正变成一个观照世界的新视角;软实力,正成为国际对话的一个桥梁;软实力,正静悄悄地形成纵横捭阖的有效途径;软实力,也可以寄托“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凌云壮志。一个国家,如果说缺乏硬实力是缺钙,那么缺乏软实力就是缺氧;如果说提升硬实力是补钙,那么提升软实力就是补氧。
  有这样一种观点:19世纪是军事征服世界的世纪,20世纪是经济发展的世纪,21世纪则是以文化创建新时代的世纪。在这个时代,单凭“硬实力”已难以赢得各国的尊重,而人文的力量、文化的魅力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2000年,亨廷顿在《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一书中,用了一组很有意思的统计数字:20世纪60年代,加纳和韩国经济水平惊人地相似;30年后韩国成了工业巨人,经济发展名列世界第14位,而加纳依旧贫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韩国的1/14。亨廷顿认为文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见软实力中蕴藏着深刻的硬道理。上个世纪90年代西方人领导人出访,往往是经贸代表团跟随,而现在推介本国的文化是时尚。进入新世纪以来,美、欧、俄、日先后提出了要提升软实力、强化文化在外交中的作用、在国际上树立文化形象的问题。文化作为重要的国家软力量,分量越来越重,影响越来越大。
  对此,我们也有深切的体会。2003年中法互办文化年,胡锦涛主席出席了在巴黎举行的“中国年”开幕式。埃菲尔铁塔第一次披上“中国红”,整个香榭丽舍大街行进展演的是绚丽多姿的中华文化。前来观看的法国人满怀喜悦,开心地说:“坐地铁,到中国去!”依靠军事力量无法达到这些,我们看到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去年3月26日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开幕式,两国元首及诸多高官出席。结束后的国宴上,普京总统主动站起来说:“礼宾程序上没有安排我讲话,但今晚的节目太精彩了,让我们震惊,所以我一定要讲一讲。”演出第一场《东方神韵》的少林小和尚被普京请到克里姆林宫参观、喝茶、聊天,一呆竟然6个小时。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文化部前任部长孙家正有一句名言:“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易经》说“上善若水”,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往往就是争,而又超越竞争,能够起到政治经济手段难以起到的作用。在硬力量相对不足时,努力提升和更科学地运筹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营造好的国际环境,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
  我们可以通过纵横两组对比,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编辑:王承山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