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助力文化“走出去” 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

来源:中国孔子网综合作者: 2017-09-30 16:31

  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对外文化传播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在遵循文化传播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对外文化传播坚持以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和强化国际传播话语权为目标,在思想理念、制度建设、传播手段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重大发展,使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
  在思想理念上,我国对外文化传播从突出数量规模逐步转向强调内容质量。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目标在于围绕中国理念、制度、文化和发展模式等重大问题提出系统性的论述,提供一个以中国立场为轴心的叙事框架。与此同时,坚持求同存异、融通中外的原则,就必须重视对外话语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以开放包容的沟通姿态,以人们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讲述中国理念、中国道路和中国文化。
  在制度建设上,十八大以来,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为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此保障下,新闻出版、影视艺术、文化博览等核心文化产业以一系列重点工程为抓手,形成了成熟的对外传播实践模式。比如,在出版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先后实施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等八大重点工程,构建内容生产、版权交易、营销管理和资本运作等全方位的出版业“走出去”格局;国家艺术基金设立传播交流推广项目资助文化“走出去”,截至2016年,共资助对外传播交流项目66项,资助资金总额约1.14亿元。这些举措有效拉近了世界各地民众与中国文化艺术之间的距离。
  在传播手段上,各类文艺作品纷纷采取讲故事的文化表达方式,使中国文化润物无声,让中国精神直抵人心。比如,《媳妇的美好时代》《虎妈猫爸》《父母爱情》等中国电视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洲以及拉美国家播出,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随着中国电影产业规模的不断拓展和资本力量的愈发壮大,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步伐也大幅加速。除了在世界各地举办各具特色的中国电影节,还通过资源整合,提升国内电影企业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合作水平,建设国产电影全球发行平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电影在对外传播上的零碎状态,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不少影视作品从制作到发行各个环节已经开始强化国际传播意识,克服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水土不服的问题。
  在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新方法的指引下,我国的对外文化传播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文化走出去战略初显成效。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外文化传播将在指导思想、制度安排、管理模式、工作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发展,在下一个五年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中华文化大步流星走出国门,既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化时代文化事业交流、发展、互鉴、共荣的必然要求,重视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长远意义。近些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可圈可点、令人感奋,如何进一步巩固和放大这一良好态势,既不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又努力实现“走进去”,关键要做到“三融入”。
  文化资本的融入。市场经济时代,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走出国门、跨国发展,当然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和助推。多起跨国并购大手笔,频频在国际文化舞台唱主角,已经显露出资本撬动文化产业国际市场的巨大力量,从政策层面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加入文化产业国际化竞争的行列,无疑有助于增强中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后发优势,快速提高国际文化市场的发展起点和占有份额,加快中华优秀文化与全球文化融合发展的进程。
  文化市场的融入。中华文化走向国际化,既要走得出,更要走得进,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要努力融入国际文化市场体系,不仅要通过资本并购等方面,充分利用现有渠道、客户资源加紧市场布局,抢占文化产业国际化市场先机和高地,而且要善于研究境外文化、运筹境外市场,积极与当地文化经营者互联互通,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展示和释放中华文化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促进当地人民的认知、认同和接受。
  文化生产的融入。中国资本助推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还必须解决好生产加工的问题,既要重视中华文化精品、名品的原创输出,更要注重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国际文化产品、产业大项目,特别要做好事前企划、沟通、协调,尽可能避免回炉再造以减少成本支出提高市场效率,进而增强中国文化资本与国外文化产业、中华文化特色与国外文化产品的粘性,在谋求深度融合中“走进”国际市场,扩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综合自光明日报 宁波文明网)

编辑:赵珂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