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沈效敏:曾子之孝与曾氏家风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沈效敏 2018-07-11 08:57

  家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良好的家风是社会和谐进步的强大推动力。所谓家风,就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道德风尚和审美风范,是家庭成员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
  一般来说,一个家族的家风往往是由某一个出类拔萃深孚众望人,其懿行嘉言得到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相传而形成的。曾氏家风的源头就出自曾子。曾子的孝道思想奠定了曾氏家风的内涵,曾氏家风又是靠孝来传承、靠孝来光大的。
一、以孝修德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家风是与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相连的。曾子强调修身,修身即修德。《大戴礼记》中的“曾子十篇”以孝命名的三篇,即《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在分别讲忠孝、礼孝、尊孝中重点讲了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建设,这就是曾氏家风的根基。
  1、《曾子本孝》——在“忠孝”中强调个人品德
  《曾子本孝》开篇说,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与!”这个“忠”是发自内心的意思,发自内心是行孝的根本。行孝先解决自身的问题,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因此,《曾子本孝》接下来说:
  “孝子不登高,不履危,庳亦弗凭,不苟笑,不苟訾,隐不命,临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孝子恶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兴焉,故恶言不出于口,烦言不及于己。”
  孝子不攀登高的地方,不走危险的地方,深的地方也不靠近。不随便说笑,不随便指责别人。在隐幽处与登高处不命令人,不以手指画,以免给众人带来困惑,所以孝子能够不陷入过错之中。孝子远离坏话,不说没有根据的话,多说赞美的话,所以不对别人说恶言,别人气愤不满的话自然涉及不到自己。
  这就是说要谨言慎行,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论语·泰伯》记载:曾子的病越来越重了,他把学生们召集到身边来,对他们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不会再受到损伤了!弟子们。”曾子临终时让弟子们看看自己的手脚都保护得很好,是教育学生终生慎行,恪守孝道。
  2、《曾子立孝》——在“礼孝”中强调家庭美德
  《曾子立孝》开篇说,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 这是说,君子立志行孝,不仅要做到“忠”,还要做到“礼”。关于孝与礼的关系,曾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孟子·滕文公上》)对待父母按礼制去做就是孝。什么是“礼孝”?《曾子立孝》篇接着说:
  “故为人子而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能畜其子者;为人弟而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顺其弟者;为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也。故与父言,言畜子;与子言,言孝父;与兄言,言顺弟;与弟言,言承兄;与君言,言使臣;与臣言,言事君。”
  做儿子的不能孝敬他的父亲,不敢说父亲不能疼爱他的儿子;做弟弟的不能顺奉他的哥哥,不敢说哥哥不能教诲他的弟弟;做臣子的不能服事他的君主,不敢说君主不能役使他的臣下。因此,与做父亲的说话,谈如何疼爱儿子;与做儿子的说话,谈如何孝敬父亲;与做哥哥的说话,谈如何教诲弟弟;与做弟弟的说话,谈如何服事哥哥;与做君主的说话,谈如何役使群臣;与做臣子的说话,谈如何服事君主。
  这里说到了三对关系,除君臣关系外,就是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都是说的家庭内部的关系,父子关系代表的长辈与后辈的关系,兄弟关系代表的平辈之间的关系,把家庭关系说全了。家庭成员之间怎么做才算合乎礼呢?就是父畜子、子孝父,兄顺弟、弟承兄,也就是后世说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做到这些就是具有了家庭美德。这种关系推衍到君臣之间就是君使臣、臣事君。
  曾子终生按礼制去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礼记·檀弓上》记载曾子“临终易箦”的故事:曾子临终前知道自己所铺的席子是大夫用的席子后,使出自己最后一点力气叫儿子把席子换掉,让自己合乎礼制地死去。结果,当抬起曾子换掉席子,再放回去时,还未放妥,曾子就去世了。这就以实际行动教育儿子一切按礼制去做。
  3、《曾子大孝》——在“尊孝”中强调社会公德
  《曾子大孝》开篇说,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曾子把孝分成了三个等级:最高的孝是使父母受到尊敬,其次是不辱没父母的名声,最下等的孝是能够供养父母。怎么才算使父母受到尊重呢?曾子作了个形象的解释:“君子之所谓孝者,国人皆称愿焉,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君子所说的孝,是让一国的人都称赞羡慕,说:“真幸运啊!有这样好的儿子”,这是所说的孝。怎么做到使父母受到尊重呢?《曾子大孝》从反面提出了“五非孝”:
  “故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
  平时起居不端正,就不是孝;为国君做事不忠心,就不是孝;担任官职不敬业,就不是孝;对待朋友不诚实,就不是孝;参加战斗不勇敢,就不是孝。这“五非孝”正过来说就是,居处庄、事君忠、莅官敬、朋友信、战阵勇,才是孝。
  《曾子大孝》还提到一“非孝”,这一是对自然说的:
  “草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草木要依照时节砍伐,禽兽要依照时节宰杀。孔子说:“砍伐一棵树木,宰杀一只禽兽,不依照时节,就不是孝。”
  很显然上述的六个“非孝”,都是说的要遵守社会公德,立身于社会。
二、以孝传德
  孝的实质是讲传承。从字形上看,“孝”字是“子”承“老”。孔子说:“夫孝也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礼记·中庸》)《尚书·文侯之命》平王说:“追孝于前文人。”孔安国传:“继先祖之志为孝。” 孝的本意就是继承先辈之志。
  家风靠的就是对前辈意志的继承才一代代传下来的。就曾氏而言,相传的途径主要是家教、家训、家规。实质上,对前辈家教、家训、家规继承和遵守就是孝。曾子是注重家教家训的。西汉刘向说:“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说苑·杂言》)下面,我们分别看看曾氏的家教、教训、家规。
  1、家教
  在中国,重视家教应该首推曾子。《大学》说:“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家教不好是没有资格教化别人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有“曾子杀猪示信”的故事:曾子的妻子去赶集,她的儿子哭着要跟去。曾妻便哄儿子说:“你回家去,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妻子刚从集市回来,曾子就捉猪准备杀掉。妻子制止说:“那只是哄骗小孩子的。”曾子说:“小孩子也不能哄骗。小孩子没有识别能力,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小孩子,就是教孩子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就无法进行诚实教育了。”于是就把猪杀掉烧肉吃了。
  受曾子影响,曾子后裔形成了重视家教的传统。下面举两个例子:
  一是曾穆约法三章。
  曾穆,曾子42代孙,北宋名相曾公亮的祖父,福建晋江人,曾任德化县令。他有五个儿子。他对儿子历来严于管教,约法三章:一是不得表露父亲县官身份,二是不得好逸恶劳,三是不拿取他人赠物。德化多山,地瘠民穷。当地儿童少年经常上山拾柴草、挖野菜、采木耳等。身为县官的曾穆并不让儿子终日在县衙苦读书,反而鼓励儿子随同农家孩童上山劳动,经受磨练,从小体悟财物的来之不易,品尝民间的辛苦。
  曾穆注重身教。他任德化县令,德化地处闽中,穷乡僻壤,交通闭塞,但他不辞辛劳,经常深入乡间,体恤民情。他发觉不少村民患有“粗腿病”,即“血丝虫病”。他寝食不安,经细心查访和观察,得知是饮水的沟渠污染,遂发动民众清理卫生,多凿水井,保持水源洁净,减少疾病滋生。
  由于曾穆教子有方,所以五个儿子皆走上仕途,其中三人荣登进士及第。之后宰相辈出,被敕封“一门十一公”。如此家族的荣耀,是与曾穆的良好家教分不开的。
  二是曾德慈捐家助子。
  北宋末有岳母教子,培养出民族英雄岳飞;南宋末有大义母亲曾德慈教子,培养出民族英雄文天祥。
  文天祥的母亲曾德慈,是泰和县梅溪人,她小时候受过良好教育,懂得忠孝节义的道理。文天祥少年时,母亲经常用庐陵四忠欧阳修、杨邦义、胡铨和周必大的故事教育文天祥。文天祥刚考中状元四天,父亲却去世了。按当时的规矩,文天祥在家守孝三年。文天祥很是悲伤,母亲经常劝导他说,应趁守孝的日子,多读圣贤书,多想治国安邦的道理,今后为国为民多做些事情。
  公元1274年,北方的元朝丞相伯颜,带领20万大军,兵分两路向南宋进攻,攻占鄂州后顺长江而下,威胁京城杭州。国难当头,文天祥立即组织一支救国义军,义军的队伍汇聚了5万多人。随着义军的组成,需要大量的经费。母亲捐出全部首饰,后又变卖房产地产,交给文天祥作军费。
  文天祥母子毁家救国的事情一下子传开了,许多人纷纷效仿,出资捐物,支持义军。不久,浩浩荡荡的义军顺赣江而下,向北挺进,奔赴战场。
  2、家训
  平常曾子对子孙的训导,文献有零星记载。最集中的一次是《曾子疾病》篇所记述的曾子临终前交待儿子的话。主要谈了七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寡言多行,讲信;二是要重义轻利,讲廉;三是要知其先后,讲礼;四是要孝悌及时,讲孝悌;五是要言主行本,讲义;六是要近君子远小人,讲智;七是要力尽人事,讲忠。
  按照曾子的家训,曾氏家族制定了统一的祖训: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省诚身,道传一贯。
  不同地方的曾氏家族还制定了本地曾氏比较具体的家训族训,如《泸东曾氏宗谱》《石莲曾氏族谱》等等。
  最著名的是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八本治家。  
  曾国藩是曾子七十代孙,晚清名臣。其从小受家庭影响,半耕半读发奋苦学成材,后因战功卓著封侯拜相官至极品。他对祖父曾星冈遗下的“治家八字诀”甚为推崇:“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即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起、扫屋、祭祖、睦邻八件事情)。”其住宅取名“八本堂”。八本即: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八本是曾氏书香门第家庭教育的精髓,曾国藩兄弟及其子孙后代终身行之不懈。
  曾国藩任侍郎,任总督,任大学士,直到封侯拜相,他的家庭生活,仍然和青少年时期当农民一样,克勤克俭,戒骄戒躁,从未丝毫骄奢。日常饮食,总以一荤为主,非客到,不增一荤,时人称之为“一品宰相”。其穿戴更是简朴,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时时处处谦虚谨慎,再三告诫子孙后代必须“半耕半读,勤俭持家,以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要他们亲自参加打草、捡柴、拾粪、插禾、锄地、收割等农事劳动,不许仗势欺人,不许使婢差奴。其妻子女儿,跟他同住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府。他规定她们白天下厨做饭菜,夜晚纺纱织麻到11点,日日夜夜如此,从未间断。
  1864年7月,儿子曾纪鸿参加乡试,曾国藩当时节制东南半壁江山,地位显赫,但他在考前对纪鸿说:“考前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在判卷子期间,曾国藩又怕儿子去活动,专门去信告诫他:“ 断不可送条子,致腾物议。”(《曾国藩家书》)结果曾纪鸿连着几次都没考上,后来只是个副贡生。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其兄弟五房中涌现出有成就者大约240多位。
  3、家规
  曾氏的家规严应从曾子的父亲曾皙说起,《孔子家语·六本》记载:“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晳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就因为曾子不小心把瓜根锄断了就被父亲曾皙打昏了。曾子的家规也是很严的。《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记载:“参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及其妻以梨蒸不熟,因出之。”就因为为后母蒸梨不熟就要把妻子休掉。
  清代,曾氏制定了统一的家规:
  孝亲悦心,尊师抚幼;世袭立嫡,承嗣立长。
  嫡宗不婚,子嗣敏聪;抚子继嗣,同宗择侄。
  招赘为嗣,宗圣脉混;淫邪乱伦,圣规则罚。
  各地曾氏也有各自的家规家戒。如:《渫阳曾氏族谱》卷首有《宗规十六条》,《富顺西湖曾氏祠族谱》卷一有《祠规参订十六条》和《家条十戒》等等。
  嘉祥曾庙立有六十一代翰博曾继祖曾氏永思碑铭碑。碑文开头说:“永思碑者何?述祖德,纪国恩,叙世泽艰难之自,以诒诸后之人者也。”铭文说:
  “追思往事,时为泫然。虑我后人,知未忘颠。
  爰陈训词,示亡极焉。我闻世家,鲜克由礼。
  凌德以荡,灭义以侈。远悖家学,上乖国纪。
  安享厥成,罔恤厥始。用勒贞氓,藏之庙坻。
  思之思之,孙孙子子。”
  六十九代翰博曾毓墫写有《家诫》:
  “出嫁之女降服期年,虽曰古礼,乃汉儒附会相沿已久,习而不察,不惟情理未允,实深违悖圣言。今已详纲考核,刻石于宗圣府中,并记载谱中,勿庸赘述。吾家之女,应从夫家之便;吾家之妇,为其父母必服三年。”(清道光《济宁直隶州志·杂稽志上》)
  嘉祥曾庙禁赌碑,曾毓墫撰:
  “我后世子孙,有敢赌博并酗酒失德者,即为忠孝两亏之败类,生不许入庙致祭,死不许葬先茔,谨记于此,以示后人。” 
  这些家教、家训、家规、家戒,对于族人的约束力相当强大,大大促进了社会礼义道德规范的遵守、家族的团结和睦。
三、以孝成德
  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 慎终: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追远:看看老祖宗们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应效法先古圣贤。每个人都这样的去思考,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
  曾氏的家教、家训、家规、家戒,大都是围绕曾子的“孝悌忠信廉”等德目而进行的,因而“孝悌忠信廉”成为曾氏家风,涌现出许多典范。
  1、孝悌
  《孝经》:“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曾氏以孝传家,孝悌典型代不乏人,甚至在正史、野史列传的所有曾子后裔,几乎都有“孝”的影子。
  曾巩孝友继母弟妹  曾巩,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也是北宋名臣,南丰曾氏名人。他早年丧母,父亲曾易占因赞同北宋初期的“庆历新政”,被构陷去职,发配广南衙前编管,后去世。家中只有曾巩和继母及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担当起长兄的职责,他没有因为继母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而另眼相看,对弟妹不仅是抚养,而是教他们读书,使他们成才。培养出宰相曾布、吏部侍郎曾肇,历史上著名的“南丰七曾”全出于他的门下。
  曾鼎舍命护母  曾鼎,江西泰和(今吉安)人。元朝末年,曾鼎奉母避难,他母亲被贼人抓去,判为死刑。曾鼎赶到,哭着向贼人哀求,愿代母去死,贼人不听。将行刑,曾鼎呼号着用身体护住母亲。贼人叫曾鼎让开,曾鼎不听。贼人益怒,用刀砍向曾鼎。一刀,曾鼎不动;两刀,曾鼎不动;三刀,曾鼎还是不动。一连数刀,曾鼎的头上、肩上、腿上全是伤口,鲜血喷涌,惨不忍睹,曾鼎仍护住母亲不放。这时贼人的头领赶到,见状不忍再杀,遂放过曾鼎母子。
  首届山东省十大孝星曾昭廷  曾昭廷是生长在曾子故里嘉祥南武山村的曾子后裔。他是独生子,妻子早年去世,他不仅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成人,更精心照料父母舒心开心。2001年,年届九旬父亲因病瘫痪,他床前床后精心伺候,一连两天没合眼,他变着花样为老人做好吃的,并陪母亲讲上几句笑话,宽慰二老的心。父亲卧床5年,身上没有一点褥疮。后来母亲病了,他一边照顾生病的母亲,一边看护父亲,像闺女一样为母亲梳头、洗脸、换洗衣裳,还变着法子逗父母开心。
  坚守一个“孝”字,使曾氏的家庭和睦,家族兴盛,也推进了社会的和谐。
  2、忠信
  曾子的忠信,就是忠诚于国家,忠实于民众,就是爱国。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论语·泰伯》)为国要勇于担当,生死存亡关头不屈服不动摇。
  二千多年,曾氏族人名人辈出,多慷慨激昂、文采倜傥之士,很好地将曾参忠义、气节继承了下来,并有所发扬。
  满门节烈  曾怘是曾巩之孙。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迁任温州通判,道经越州。建炎三年(1129年),金军统帅琵八率兵攻陷越州,勒令满城文武官员于次日清晨前去帅府参拜,如有届时不到或避而不见者诛杀无赦。第二天,惟独曾怘傲然不往,遭金兵逮捕,被押往帅府见琵八。面对威胁利诱,他坚贞不屈,高声痛斥敌酋背信弃义,卑鄙无耻。琵八恼羞成怒,命令左右将他牵出府外,连同家属共四十口,一齐杀害于越州城南门外。曾怘从弟曾悟,为亳州士曹。金兵破亳州,曾悟被逮捕,他抗辞谩骂,被金兵乱刀砍成肉酱,尸体无存,妻子儿女同日被害,年仅33岁。
  英烈父子  曾亨应,江西临川人,任职吏部文选主事。崇祯十五年(1642年)秋,被罢官回家。顺治元年(1645年)清兵破南京,下浙江,连陷江西诸城。曾亨应募兵300余人,驻守家乡,抗击清兵。一日,清将王得仁领兵突然包围村庄。曾亨应不幸被捕。当时,他的26岁儿子曾筠及数名族人一同被捕。曾亨应对曾筠说:“振作起来!宁死不能投降!”曾筠说:“好。”王得仁当着曾享应的面,将曾筠及数名族人杀害,然后再给曾享应松绑,劝他投降。面对血淋淋的屠刀,曾亨应没有屈服,嚼血喷骂。王得仁大怒,将他五马分尸。对于其他义兵,清兵也以刃加颈,逐一逼降,义兵齐呼:“不降,愿与曾公同死!”清兵便将他们全部杀害。一时间,只见刀光闪闪,300多个人头纷纷落地。
  曾宪梓的报国情怀  曾宪梓,1934年出生在广东梅县,依靠国家助学金完成大学学业。1968年到香港。几经拼搏创建了香港知名品牌“金利来”。创业成功后立志报效祖国。分别于1992年、2004年、2008年各捐赠1亿港元设立曾宪梓教育基金、载人航天基金、曾宪梓体育基金,后又追加2亿港元,此外,他还为第11届亚运会捐赠100万港元,为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款1000万港元,投巨资为故乡广东梅州发展教育、发展经济。先后捐助项目超过800项,总计超过13亿元。和平年代如何爱国,曾宪梓为我们能做出了榜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每一个曾氏士人的家国情怀。爱国成为每一个曾氏后人的道德准则!
  3、清廉
  在曾子的哲学里,清廉是孝悌、忠信的进一步推衍。
  曾氏族人不忘曾子的教导,为官者廉吏居多。如,明代曾铣,嘉靖年间官至三边总督,《明史》说“铣廉,既殁,家无余资”。曾朝节万历年间任礼部尚书,持身廉正,居处俭朴。每次他回临武扫墓,乡间的道路狭窄不能容车马,大家商议扩修。曾朝节以“有伤农田”,坚执不允。
  清廉爱民曾受一  曾受一,广东云浮人,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调任四川江津县令,时江津遭遇连续三年大旱,百姓困苦。他首创“救命会”,带头捐俸赈灾,激励百姓生产自救,派人到粤地采购红苕种苗回川,并偕夫人躬身下田教百姓栽植,使红苕扩及全川以至邻省,被百姓称为“红苕菩萨”。后又派人到江、浙购回桑苗蚕种,力倡栽桑养蚕,并劝民储粟备荒。仅一二年光景,江津面貌大变。他还变卖田产,资助维修江津城门、扩建九江书院,为江津培育人才。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他告老还乡,江津县民筹二万银相赠,让他回家复购田产,他执意不受。他启程回乡时,上千江津县民远至重庆送行,泣不忍别。
  刚正不阿曾衍东  曾衍东,山东嘉祥西关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42岁中举。从51岁起,先后任湖北咸宁、江夏、当阳、巴东等县知县,为官清正。64岁时,在彝陵,见官吏聚赌成风,力刹赌风。因断案与其上司发生争执,被革职流放浙江温州。在温州以卖画写字为生。道光帝即位,得赦,无钱返还嘉祥故里,客死温州。曾衍东博学多才,著有笔记小说《小豆棚》。在书中他揭露贪官污吏,上至大学士、巡抚、知县,下至差役、奴仆,有的倚仗职权,有的依附于靠山,欺压百姓、草菅人命。如《杨汝虔》,写一银商靠捐资巨万得为湖州知州,“独能迎合上官,卑躬折节,几于吮舐”,白占田园千万亩。书中对下层清明官吏进行赞扬。《邵嗣尧》全篇不到140字,就把河北省清苑县令邵嗣尧的“刚正不阿”,清廉从政的品格刻划出来。《二班头》写在公堂执杖的差役不愿去挣那些昧着良心的“杖头钱”,拒绝恶人以金赂杖的收买,让普通黎民免受刑酷之苦。
  人民本色曾山  曾山,江西吉安人,曾任内务部长等职。上海解放后,曾山担任上海市副市长,负责经济工作。此时,由他经手的钱物是成万成亿,但他不为所动。当时实行供给制,冬天,他穿的那件旧棉袄已经破了,许多人劝他换一件,他坚持不换。后来那件破棉袄实在不行了,他就做了一件罩衫罩在外面。为了建设好、管理好上海,他夜以继日地操劳,生活却依然十分清苦,以至因劳累过度和营养不良,晕倒在楼梯上。他从不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家人谋私利,女儿从江西老家到上海,他安排女儿到纱厂做工。纱厂的人说什么也不相信她是副市长的女儿。国民党曾经叫嚣:上海是一座大染缸,要让共产党红着进来,黑着出去。曾山抵制住了诱惑,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本色。
  正是曾子的孝道思想使曾氏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才有两千多年曾子思想在曾氏族人中的传承和弘扬,使近千万人的大家族有一个统一的灵魂,成为延续两千五百年的忠孝世家!

编辑:赵珂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