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国学”也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来源:中国网作者:成涵 2016-08-16 15:03

  说起“国学”,从浅显的《三字经》、《增广贤文》、《随身宝》、《弟子规》到深奥一些的《道德经》、《礼记》、《尚书》、《孝经》、《论语》、《孟子》等曾经被批被毁的古籍就浮现在眼前。这些“国学”的经典,近年来在从小学到大学的教学中都有所渗透,小学还专门有一册《国学启蒙》,供孩子们课外吟诵。而将“国学”的理念渗透到干部队伍中,将“国学”的精华与干部的素质、修养、才干紧紧地联系起来,形成修身之道、处世之道、用人之道……是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的伟大工程。

  中国古代人才的选拔,主要依托于科举考试,凭着一篇华丽的文章就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样“一文定终身”的选人用人之道,在今天看来,是很不科学的。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也只有科考才显得更为公平。虽说“一文定终身”有失偏颇,但为了那“一文”,可要“十年寒窗”,遍读“国学”。只有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集于一身,才有可能写出源于“国学”,又贴近生活、迎合朝廷的文字。所以,古代科举在“选贤举能”上还是有较大贡献的。

  因此,我们在一味地批评古代科举扼杀人才的同时,也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如今,有的人从参加公务员考试时起,就把相关的文化知识看成是“应试”的工具,临时抱一下“佛脚”罢了,很少有真正去联系实际理解感悟、融会贯通的。一旦考中,似乎就万事大吉,开始了自己的别样人生。有的人在踏入“仕途”以后,仍然不忘学习,也有的人是在政策的“逼迫”下学习,有的人甚至“躲”学习,不学习。但是,他们的“学习”多半都是业务科目,像“国学”这样的“公共科目”,基本都是将其“束之高阁”,有附庸风雅者,也多将一些国学典籍用以装点“门面”。

  其实,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起来的丰富经验,是老祖宗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道出了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干部“读书立学”的重要。对于古书典籍的学习运用原则,毛泽东同志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虽说是针对于“丰富的感觉材料”而说的,但对于“国学”的学习也同样实用。清代戴名世也说:“得其精华而去其糟粕,举笔为文,洒洒自远。”

  有些人认为所谓的“国学”,只属于那些“摇头晃脑”的书呆子们,特别是各级干部,“正事”都忙不过来,谁还去读那“没用”的国学?此言差矣!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绝非毫无价值。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从个人利益上讲的;如今,我们可以说“书中自有为官之道,书中自有处世之方”。

  各级党员干部们应当把“国学”的学习作为自己的“必修课”,和吃饭睡觉一样的自然。走进国学,并将所学运用到自己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我们的干部就会集古今之大成,既有学者的风范,又有将军的气度;既具儒雅的风韵,又备果敢的作风;既为人民的公仆,又当群众的路标……“国学”,会因党员干部而更好地传承;党员干部,更会因“国学”而充实,而奋进!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