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张 践 ·〖实学精神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论坛作者:张践 2009-03-16 16:14

[内容提要]实学是中国儒家学说发展到一定时期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的学术思潮派别。“崇实黜虚”、“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等实学精神,对于推动近代中国社会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 实学 现代化 崇实黜虚 实事求是 经世致用

 

    东亚诸国,实学思想在推动社会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迈进的过程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不过由于东亚各国的国情不同,实学发挥作用的形式不同,各国对现代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本文着重讨论实学精神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一、关于实学精神和现代化的理解

    实学是中国儒家学说发展到一定时期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的学术思潮派别。关于实学形成的上限和下限,学术界还存在着争议。不论对作为学派的实学如何理解,但对实学思想的精神实质的认识,却存在着较大的认同:即实学具有“崇实黜虚”、“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鲜明精神特征。在实学思潮形成以前很久,实学精神就在儒家学说中广泛存在;而实学思想的影响,则在实学思潮的典型形式消退以后很久,都长久地对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产生深远作用。我们可以从实学精神生成、发展、典型化的历史,说明这个问题。

在春秋末年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时候就有明确的“经世”意识。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他谈的虽然是《诗经》,但也可泛指一切文化知识。学了知识而不能应用,再多也等于零。为了获得真知实学,孔子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学习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研究客观事物的规律,不能不懂装懂。在当时古代宗教的鬼神观念仍然统治着很多人头脑,而“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孔子强调:“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绝口不谈人死后的世界。反对虚妄和空洞是儒学的一贯宗旨。正如李泽厚所说:“这特征是一种我称之为‘实践理论’或‘实用理性’的倾向或态度。它构成儒学甚至中国整个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的民族特征。”[1]先生所谓的“实践理论”或“实用理性”,就是我们所说的“实学精神”。

儒家文化中的实学精神,随着儒家学说的发展不断沿袭、发展、加强,并随着时代的特征变化着自身的理论形态。在两汉时期,收集整理儒家文献成为时代的主题,儒家学者所具有的实学精神就表现为古文经学中的“实事求是”传统。班固在《汉书·河间献王传》中称赞刘德说:“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魏晋以降,玄学和佛学的虚玄之风炽盛,儒家的实学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压抑。唐代韩愈提倡恢复儒家的“道统”,宋儒高扬起“辟佛老”、“黜空虚”的旗帜,再一次将儒家的实学精神推向了思想史舞台的前沿。二程批判佛老说:“释氏无实”,“今之学禅者,平居高谈性命之际,致于世事,往往直有都不晓得。”(《二程遗书》卷十三)而儒家的学说“忠信者以人言之,要之则实理也。”(《二程遗书卷十一》)二程在黜佛老之空虚,倡儒学之实理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他们又都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功夫,探索自然事物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朱熹则进一步将宋儒的“格物穷理”与汉儒的“实事求是”结合起来,指出:“学者功夫只是一个是。天下之理,不过是与非两端而已。从其是者则为善,从其非者则为恶。……圣人教人,谆谆不已,只是发明此理。”(《朱子语类》卷十三)宋儒研究理学,决不是为了学问而学问,而是提倡“经世致用”。张载及其所开创的关学,以“躬行礼教”为宗旨,提倡“学贵有用”,“务为实践”的学风旨趣。张、程、朱以后,理学家几乎人人谈实学,所以当代学者中有人认为:在宋明理学中就包涵了丰富的实学的思想。

编辑:王承山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