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共话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

来源:新华网作者:袁思陶、邢贺扬、伊媛 2020-05-25 08:52

  5月22日,参加2020年全国两会的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接受新华网文化频道专访,就大力推进在线教育、营造全民读书气氛、加快推进农村人才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等提出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协名誉主席 冯远

  冯远:扎实推进和营造全民读书、全民学习气氛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役取得重大成果,全国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接近完成和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解决了国民温饱和生活基本保障后,全面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增强人文素质将成为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针对国民平均阅读量普遍较低的现象,我建议教育、文旅等部门联手,将目前提倡的“全民读书”“书香中国”等号召,逐步列入机关公务员、国企干部职工、院校、部队、社区及新农村居民的年度考评项目当中,辅之以各类群众性表彰激励活动,扎实推进和营造全民读书、全民学习的气氛,培育全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使之最终形成良好风气。

  潘鲁生:启动“后疫情产品升级计划”,发展生产促进就业 

  我建议,一是发展防疫智能“无人系统”设计,包括公共空间“无人车”等消毒设备、医疗系统智能看护设备、智能语音无触摸交互设备等,以防疫智能技术设计为抓手,提高设计产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二是发展防疫产品“常态设计”,加强疫情防控相关的常态设备设计,比如日常防疫用品废弃物的常态化处置设备、公共场所空气消毒杀菌设备、饮用水的水质监测及医疗污水处置设备等,将以往专业领域的产品设计日常民用领域拓展。

  三是发展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的产品设计,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鼓励绿色可持续设计,促进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生活产品设计和更新迭代,加强绿色、环保、科技的原创设计,改善生活方式,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就业。

  范迪安:用艺术创造的实践参与“决战决胜”的伟大斗争 

  决战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小康是新形势下的“中国时间”和“中国主题”,也是中国文艺创作的时代主题。“决战决胜”的目标和任务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排除万难、朝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闪耀着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光彩。生逢这样的时代之中,我深感作为文艺家应该积极投身时代洪流,把握时代提供的机遇,通过艺术实践,参与到“决战决胜”的伟大斗争中。

  基于此,我认为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一是要关注现实、深入生活、贴近人民。只有深入生活,才能获得真情实感,找到艺术表现的视角,形成艺术创作的构思。“决战决胜”不仅需要雄厚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要让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凝聚磅礴精神的力量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要用艺术才智服务社会,从美丽乡村建设到建设美丽中国,都需要艺术的营造装点和提升,我们要瞄准人民所需、现实所需,把艺术创意设计的着力点更多地导向振兴乡村经济、活化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让艺术创意设计在“决战决胜”中起到活力作用。

  王林旭:大力推进在线教育,促进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在线教育摆脱了地域限制,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跨越了空间距离的限制,使学校教育成为可以超出校园,向更广泛的地区辐射的开放式教育。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把优秀的教师、教学成果通过网络传播到四面八方,通过对教育资源的共享、共用,从而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在线教育不仅开拓了新的教育模式,促进了教育多元化发展,而且为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新方案,创造了新机遇。

  当前在农村地区开展大规模在线教育还面临着许多挑战。乡村网络设施建设和运行保障能力不足,适合农村地区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不足,乡村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亟待破解。为此,我建议:一、汲取宝贵经验,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在线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二、满足发展需求,增加资金投入,提高乡村网络基础保障水平。三、整合优质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乡村在线教育均衡发展。四、尊重客观规律,解决后顾之忧,打造一专多能师资队伍。

  杨飞云:设立建设国家文化艺术核心圈及文旅中心带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艺术场所的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今天首都文化展馆在建设数量、规模水准、展示手段等方面都已达世界领先水平。然而,国家文化职能机构与民间社会文化服务机构共同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场馆重复建设、硬件条件与展品等级质量不匹配、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当下,需要依循从中央对首都的战略规划格局与国际一流文化都市的标准,对已有的文化艺术场所进行整合和提升,并适时注入时代观念和社会责任,以加快把首都“四个中心”的目标规划落到实处。

  因此,我建议,在北京长安街沿线设立“国家文化艺术核心圈和文旅中心带”,充分利用、依托现有文化艺术场所打造国家顶级文旅名片;并以此契机进一步提升现有文化艺术场馆的品质及美学内涵,加快完善现有文化场所的社会功能。

  杨昌芹:加快推进农村人才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我国乡村常住人口约5亿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提,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当前有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缺乏产业支撑,二是缺乏资金支持,三是缺乏人才引领。

  为此,我建议:一是在政策上给予保障。要全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上的衔接,因地制宜,出台更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优惠政策,让各地可以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根植于乡村的特色种养业、传统手工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在资金上给予倾斜。专项资金在适当向贫困县倾斜的同时,兼顾非贫困地区和已脱贫地区的发展需求,加大对乡村产业金融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增加财政投入,扶持有发展前景、有特色优势的产业做大做强,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扶贫和乡村振兴事业。三是在人才上给予支持。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建立用才、育才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乡村人才流失问题,吸引各类专业人才、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引导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进一步夯实乡村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陈澄:拓展传统戏曲的“云端”直播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很多人、很多行业改变了运行轨迹。不少原本在线下开展的工作和活动,都转换成“云端”模式,“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中尤为重要的形式,传统戏曲的“云剧场”“云直播”也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如今,众多文艺院团、文艺名家纷纷加入“云端”直播,不仅体现了非常时期传统戏曲精品涵养心灵治愈抚慰的社会功能,和文艺名家的情怀担当,也让人们看到了互联网+戏剧所带来的各种现实可能性。

  我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同时也是戏曲“云端”直播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在完成30多场戏曲直播后,就当下文艺,特别是网络文艺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期待国家文化、文艺主管部门加大顶层设计,积极有效宣传,致力平台搭建,关注、扶持传统戏曲的“云端”工程,让更多的传统戏曲、戏曲工作者借力“云端”平台,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孔维克:科技发展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发展 

  充分认识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必要性。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丰富文化样式业态、满足人们多样化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利于我国掌握文化发展主动权、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文化与科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先进文化理念是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杠杆。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实现现代科技人文精神的溯源,中国之治科技精神的研究与凝练,具有国家战略的高度和重要的学术性研究价值。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