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齐风鲁韵 >非遗传承

青岛新增3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8-05-31 10:57:00  作者:  来源:中国孔子网综合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研究确定了1082名传承人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青岛市胡孝华、袁玲、孙日成等3名传承人入选。至此,我市已有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一人去世)。青岛市本次入选的3位传承人,胡孝华是民间文学类项目“胡峄阳传说”的代表性传承人,袁玲是传统戏剧类项目柳腔的代表性传承人,孙日成是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类项目鸳鸯螳螂拳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成果突出并积极从事传承事业,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

  胡孝华:让胡峄阳传说广泛流传

  “胡峄阳传说”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胡孝华告诉记者,自己6岁时随父亲拜谒胡公祠堂,聆听了胡峄阳传说,当时就铭记于心。成年后,每逢节日他都会到祠堂拜谒和宣讲胡峄阳传说。2005年任东流亭社区党总支书记兼社区主任后,胡孝华主持成立了峄阳文化搜集整理文史小组和村志办公室,分赴20多个村庄和胡峄阳传说发生地收集传说资料,整理出版《胡峄阳传说》资料集3册,并出版胡峄阳遗著《柳溪碎语》《易象授蒙》《竹庐家聒》《友义》《松轩九图》等。胡孝华还主持摄制了《胡峄阳·千难万难不离崂山》等专题片。

  胡孝华邀请音像出版社将依据胡峄阳传说改编的戏剧《胡影寻父》《胡峄阳求学》《胡峄阳救即墨城》录制出版发行,把诸如“千难万难不离崂山”等人们耳熟能详的胡峄阳传说呈现于戏曲舞台,并聘请专人校点、注释胡峄阳遗书一函5册,和收录有104篇传说的《胡峄阳传说》一起出版发行,使胡峄阳传说和事迹完整系统地以文字方式流传于世。

  至2018年5月,峄阳文化大讲堂已宣讲152场,听众近万人次。柳腔《胡影寻父》《胡峄阳求学》《胡峄阳救即墨城》累计演出620场,观众达38万余人次。“峄阳古曲”累计演出86场,观众3.7万余人次。“峄阳文化进校园”活动已在6所学校开展,累计授课670课时,受众学生35000人次,提升了胡峄阳传说传承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袁玲:让柳腔更美更动听

  1962年8月出生的袁玲,现在是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青岛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即墨戏剧家协会主席。

  袁玲于1976年进入即墨柳腔剧团,工花旦、青衣。善于刻画人物性格,表现角色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塑造的人物丰满、生动,多次在全国优秀剧目会演、青年演员基本功比赛及国家艺术节戏剧大赛上获奖。

  袁玲向记者介绍,在即墨柳腔演出中,自己注意艺术上的探索提高,在行腔、念白方面吸收兄弟剧种精华,借以改变柳腔的“顿”“拙”;针对不同剧情,把复杂的旦角贴片改为秀美的越剧扮相,并对服装进行了改进;将评剧中的表演艺术精华有效地融入柳腔当中。她的这些探索使柳腔剧种的整体艺术水平有了质的提高。1989年初,即墨柳腔剧团排演的现代戏《恩爱之间》应邀进京演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首都观众,赢得了首都戏剧专家的赞誉。在此期间,袁玲被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收为关门弟子。

  为了让柳腔艺术得到传承和普及,袁玲积极深入基层开展柳腔艺术培训。2010年,即墨市柳腔剧团招收了20名学员,袁玲任指导老师传授柳腔的唱功唱法等表演艺术。近几年,她参与复排了柳腔传统剧目 《墙头记》《姊妹易嫁》《龙凤面》等,2016年参加了现代戏《家风》的演出,获得业界好评。她秉承“戏剧人才从小培养”的观念,注重发现和培养柳腔艺术人才,在当地学校开办柳腔戏曲班。由她指导的传统戏《花灯记》唱段参加了全国第五届中小学艺术展,柳腔唱古诗节目参加了2018年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国学春晚。

  孙日成:让青少年爱上螳螂拳

  孙日成,1967年生于青岛,自幼师从父亲孙从宅(第四代鸳鸯螳螂拳传承人)学习鸳鸯门派功夫。身为鸳鸯螳螂拳第五代传人,孙日成将鸳鸯门派全部技术内容学习并继承下来,40多年来致力于鸳鸯门派的传承与弘扬。

  孙日成向记者介绍,螳螂拳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武术流派,发源于山东地区。在青岛,螳螂拳源远流长、影响力广泛,有“鸳鸯螳螂拳”“太极螳螂“七星螳螂”等七十二家螳螂拳之说。作为鸳鸯螳螂拳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孙日成早在2005年就成立了青岛鸳鸯螳螂拳俱乐部,并成立专门机构,带领人员通过文字、录音、录像等方式对鸳鸯螳螂拳技术内容进行记录与文献保护。

  鸳鸯螳螂拳是青岛市第一个走进校园的武术类非遗项目。孙日成常年坚持进学校、进社区、进广场、进农村传习活动,连续10年在青岛市实验小学、青岛大学等20多所中小学和高校开设螳螂拳公益传习班,掀起了青少年学习武术的热潮。

编辑:李晓梦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