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齐风鲁韵 >故事汇 >掌故知鲁

曲阜文物掌故系列连载(一)——金声玉振坊

2017-12-14 14:48:00  作者:彭庆涛 孟祥明  来源:中国孔子网

  孔庙,寄托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灵魂,千百年来,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和呵护,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也都留下了大量的印迹。使得孔庙作为文化载体,成为了东方文明的象征和缩影。

  经过曲阜明故城正南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孔庙的第一道石坊——金声玉振坊。

图据网络

  金声玉振坊是一座石质牌坊,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该坊为三间四柱冲天式结构,高5.60米,长13.50米。八角八面柱,前后有石抱鼓夹抱,柱头仰莲座,柱顶有圆雕鳞甲独角兽,这种神兽叫 “辟邪”,俗称“朝天吼”。中间的额坊稍高,两次间额坊对称递减,额坊上为浅雕云龙戏珠图案。额坊均覆屋盖悬山顶,整石刻成瓦垄形,有脊无吻。中间额坊上为四个笔力遒劲大字:金声玉振。左侧落款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天水胡缵宗。

  兴建孔庙的第一道石坊,必然经过严肃慎重的考量,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明代,是孔庙重修扩建规模最大的时期,特别是弘治十二年(1499年),孔庙遭雷击,大成殿等主要建筑120余间化为灰烬,明孝宗下令重修。此次维修历时5年,耗银15.2万两,最终奠定了孔庙的现存规模。在历史上,特别是明代时期,孔庙的修建除皇帝下令定制外,历任山东巡抚、钦差、御使等达官显贵,为体现对孔子的尊崇,也都不同程度地增补和完善。如嘉靖二年( 1523 年),山东巡抚陈凤梧重修孔林洙水桥,建石坊及庐墓堂;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巡抚曾铣增建太和元气坊。万历二十年(1592年),巡按御史何出光创建圣迹殿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某种惯例。

  孔庙的正门外,位置举足轻重,什么样的人才能有资格在此增建石坊呢?

  胡缵宗,甘肃秦安人,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进士。嘉靖十五年(1536年)任山东巡抚,领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衔,属从二品要员,金声玉振坊就是胡缵宗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增建的。

  胡缵宗增建金声玉振坊具备有四个有利条件:

  第一,胡缵宗是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李东阳爱惜的学子。乾隆《直隶秦州新志》载:胡缵宗,字世甫,秦安人。正德戊辰进士。殿试策对拟一甲,有权宰私庇其子,抑置三甲一名。李东阳怜其才,请同一甲,传胪,即授翰林院检讨。”李东阳对胡缵宗有信任提携之恩,因此胡缵宗对于李东阳以恩师视之。明代弘治年间孔庙因雷电焚毁以后,朝廷委派时任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的阁老宰相李东阳亲督孔庙重修扩建,孔庙和孔府的整体布局就是李东阳的杰作,孔家对李东阳有着再造之恩,又时任衍圣公的孔子第62代嫡孙孔闻韶是李东阳的女婿,作为李东阳看好并荐举的官员胡缵宗,定会得到衍圣公孔闻韶的特殊待遇。

  第二,胡缵宗的官阶为山东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不仅是山东地方的最高长官,还兼任钦差御使,无论是遵循惯例或者奏请朝廷增建孔庙建筑,都具有完整的资格和无可置疑的能力。

  第三,胡缵宗本身又是一位很著名的书法大家,江苏镇江的“海不扬波济南的“大明湖”、“趵突泉”题名、天水伏羲庙“与天地准”牌匾等,都是出自他的手笔。

  第四, 胡缵宗又是一位大文豪,《明史·艺文志》收录胡缵宗著作有《春秋本义》《愿学编》、《鸟鼠山人集》等20余部约200卷之多。

  这样一位达官、文豪、书法家三位一体的显贵名流,加上与孔府的特殊关系,在孔庙前建造标志性牌坊也就顺理成章了。

  那么,这道最醒目的牌坊为什么提名“金声玉振”呢?金声玉振又是什么含义呢?

  这要归溯于胡缵宗对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体系的理解和归纳。胡缵宗从没出任山东巡抚时就经常来曲阜拜谒孔子,几乎走遍了曲阜所有的古迹庙宇,从嘉靖七年到嘉靖十六年胡缵宗写了谒阙里诗十数首,包括谒孔庙、谒尼山、谒阙里等诗篇,这些诗篇被勒石携刻,至今仍有部分保存于孔庙内。胡缵宗还为新建的曲阜城正南门题写匾额为“宫墙万仞”,以比喻孔子思想的精深博大,清代时被乾隆皇帝改题为“万仞宫墙”。胡缵宗有一首《孔子赞》四言诗被收录于乾隆版《曲阜县志》,最能代表胡缵宗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赞扬和概括,其诗曰:“一以贯之,金声玉振;是谓大成,贤于尧舜。教在六经,道该群圣;生民以来,未有其盛。”

  其中“大成”和“金声玉振”均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意思是说,孔子集古圣贤之大成,完美无缺,自始至终、始终而一。在胡缵宗看来,既然全国的所有文庙正殿都定制为“大成”之名,那么,在曲阜孔庙门前的标志性牌坊名称,必须与“大成”具有同等威严与概括力,因此,胡缵宗将此坊定名为“金声玉振”。 “金声”原意是指古代乐器钟发出的声音;“玉振”是古代乐器磬发出的声音。古代演凑音乐,以击钟为始,击磬为终,“金声玉振”是将孔子思想比喻为一首完美的音乐。将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不仅是对孔子思想的褒扬,也符合孔子所推崇的礼乐思想,纵观孔子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他对音乐的痴迷,他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为恢复礼乐制度作出了毕生的努力。孔子访乐长弘,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是家喻户晓的故事。

  在古代,乐主要作用是使不同等级的人,心灵彼此交流会通,产生一种和谐的情感,故称“和合之道也”。《乐记》则把乐的和合功能说得更加明确:“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乐之所以具有和合作用,是因为乐是诗歌舞的和谐统一,是金、石、丝、竹、土、革、匏、木等八种乐器发出的多种声音和谐统一。当人们听到乐时,便会从心灵深处油然而生一种和谐的情感,化解因身份差别而形成的隔阂和怨恨。这就是《乐记》所说的“乐至则无怨”。

  另外,“金声玉振”四字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金声并不仅仅指钟声,指美善之声。金者,情和之至也。以金玉喻美善,有如“金玉良言”之例。古人多以玉比德“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玉者,国之重器也。”

  金声玉振,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表现出博大、和合、儒家核心的精神。

  这种和谐精神铸就了中国人的基本性格和思维方式,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色,在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灵魂。

编辑:李晓梦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