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齐风鲁韵 >故事汇 >掌故知鲁

曲阜文物掌故系列连载(四十八)——孔庙明代御碑

2019-08-29 15:03:00  作者:刘岩 石文学  来源:中国孔子网

  漫步观瞻孔庙内,可见碑碣如林,形制不一,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黄灿灿十三碑亭下的皇帝御碑。不过,这可是有清一代造成的视觉效果,他们硬生生挤进了金元行列。按历史排序,奎文阁院两侧“四大明碑”率清之先入住孔庙,对孔子的赞誉可谓是空前绝后、无以复加,其影响至深。它们分别是洪武碑、永乐碑、成化碑与弘治碑。

  为什么有明一代会对孔子如此崇奉呢?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是雇农出身,年少时家里很是贫寒,无奈还当过几天僧人,属于只要能活着干什么都行的角色。连他自己都没想到,有一天会皇袍加身坐在高堂之上,一切来的是那样的意想不到。取得天下后,百废待兴。苦大仇深的他先不忙着安顿自己,而是减免赋税、还徒富民、休养生息,同时选择“首开礼、乐二局,广证耆儒,分曹究讨”治国方针。这是干什么呢?通俗地说就是找一群读书人和懂礼法的专家学者凑在一起,讨论怎么恢复黎民的伦理纲常秩序。草根出身的他有自己的秉性,认识到社会一切问题先从规矩抓起,谁是指路明灯?专家学者认为:唯有孔子。洪武帝品味了一下,称是!

  仅仅是洪武一代,修纂礼仪方面的专著就有十六种之多。其中在天地祀典上,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天地合祀和去神名号,认为天下无功于生民的神祠一律不予祭祀

  洪武初,他下诏《大明诏旨》颁布天下,四年(1371年)镌刻石碑立于孔庙并筑建碑亭以护,后世俗称“洪武碑”。内容为朱元璋所下诏旨:规定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城隍之神与历代忠臣烈士可以继续享受祭祀,但是都必须革去封号。惟承认历代追封孔子的爵号并可继续享受祭祀。朱元璋认为孔子乃天下宗师,非有功于一方一时者可比所有封爵宜仍其旧。他高度赞誉了先师,申明了对孔子的崇奉原因。虽然他没有多少文化,在专家学者的熏陶下也深深的懂得了要想安抚民心、一统天下,之根本在于教化,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进行全民道德教育”。历史的经验告诉他,汉高帝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离不开儒家。所以他认为在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有序方面,儒家的一套最为适用,孔子理应“为天下师”。

  当然,洪武帝们至死也不明白孔子学说与后世儒家思想差异。可以这样说:固执的帝王们总是认为,要想巩固政权并长治久安,就必须把儒家学说发挥极致并加以利用。故而,他们对孔子无论是表面上,还是内心深处都是极为尊崇的。

  天有不测风云,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农历6月16日夜,孔庙遭到雷击,着起了大火,烧毁庙宇、廊庑、寝殿等共计120余间。这一场大火,把该碑焚毁,碑亭更是化为乌有。孔子的第六十一代孙孔弘泰率子弟“素服哭庙,蔬食百日”。

  我们现在看到的洪武碑,是弘治十六年(1503年)按原文重立的。是碑通高5.56米,宽3.07米,厚34厘米,下有龟趺。总重量达19吨之多。

  到了永乐年间,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也立碑一通,俗称“永乐碑”。原来,永乐年间,朝廷划拨巨资大修孔庙,这是一个国家形象工程,传递着一个具有政治导向的信息,那就是继续坚定不移的坚持用儒家理论的治国方针。竣工后,朱棣于十五年(1417年)亲自撰写了碑文纪成。这通《御制孔子庙碑》赞颂孔子“参天地、赞化育、明王道、正彝伦,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各得以尽其份”的功绩。与此同时,还炫耀了朱元璋尊崇孔子的盛举。倘若孔子地下有知在天有灵,定会愤愤然曰:!汝丧予!汝丧予

  无奈,永乐原碑及其碑亭也与洪武碑的命运一样,均被明弘治十二年的大火烧毁,又同期于弘治十六年重新刻立。弘治十三年(1500年)的孔庙大修,竣工后,明孝宗又御制碑文以纪成,“俾勒之庙碑,用昭我祖宗以来尊师重道之意”。是碑俗称弘治碑,立于弘治十七年(1504年)。

  在四通明代御碑中,最为著名的还要数成化碑。是碑立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通高7.85米,宽2.27米,厚约0.5米,为孔庙明代碑刻中体积最大的一通。碑文对孔子的评价之高无以伦比,文中比喻之朴实幼儿可懂,曰:“朕惟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无焉。”“孔子之道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暂缺。”极力强调孔子学说是治国安邦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

  历史远去,历代对孔子学说的论述解读可谓汗牛充栋,只可惜他们只是按照为我所用的方向去注解,没有触摸到历史的底色,或者说不愿触摸历史的底色。于是历史上出现了两个孔子,一个是在春秋百家争鸣时期活生生真实的孔子;一个是经过浓墨重彩涂抹变得光芒四射的圣人。我们今天对孔子的评价说他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位道德家,一位精神贵族,一位充满智慧的政治理论家。

  孔子的政治智慧,远非后世理解的忠君与愚民共舞的雕虫小技,而是君子与小人齐飞的大理想(一个“和”字了得)。至于君与臣之间的互动节奏,历史上的帝王能够真正理解孔子的不多,有明一代几乎没有。

  让我们见识一下春秋时光孔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

  《论语·子路篇》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什么意思?

  定公问孔子:请问有没有一句,国君如果照着做就可以让自己的国家兴盛起来?

  瞧这问题问的似乎有点弱智。作为一个国君实施德政充满仁爱关怀,体恤民情,减少赋税,国家兴旺便会指日可待。哪有什么一言兴邦的妙计?鲁定公分明是考验孔子的政治智慧甚至说是给孔子挖个坑,你说:没有,那么你徒有虚名,含金量大跌;你说:有,这真是一言难尽的跨世纪难题。一般人碰到这种事情都会懵,难道学阿里巴巴,叫一声:芝麻开门?孔子毕竟一般人,善于玩脑筋急转弯一类的游戏,不过人家玩脑筋急转弯不玩“大忽悠”那种水平的,而是正儿八经地含着学问。

  孔子回答鲁定公:哎呀,这问题有点难度。不过有这样一句话:为君难,为臣不易。如果一个国君明白作为国君之难而慎重治理国家,是不是可以算一言兴邦了呢?

  鲁定公一看没难住孔子,就又出了一道难题:那有没有一句话,可以让国君丢掉国家的?

  孔子回答说:话不大好这么讲。不过有这样一句话:我做国君没有觉得有什么可开心的,唯一开心的就是的指示敢不听。如果一个国君说得对,大家都认真服从,这是好事;可是如果他说得不对,大家也不来反对,这不麻烦了?这算不算一言丧邦呢?

  这就是真实的孔子,他的学说明代的帝王们真正领会了吗?没有。否则,就不会出现大批因言获罪而被斩的冤案了。

编辑:李晓梦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