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齐风鲁韵 >齐鲁名家

王蔚:论语六学论

2017-03-13 12:36:00  作者:  来源:中国孔子网综合

  编者按: 2017年2月11日,首家海外孔子学堂堪培拉孔子学堂在堪培拉中澳文化交流中心挂牌。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特聘专家、山东财经大学教授王蔚受邀在挂牌仪式上作了题为《论语六学论》的精彩演讲,受到与会澳洲华人华侨及其他各届人土的热烈欢迎。

王蔚教授演讲

  尊敬的顾祖儿女士、尊敬的李瑞智先生、尊敬的欧阳丽君女士,尊敬的宁天苓女士,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还有华联社中文学校的各位小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随中国孔子基金会代表团出席今天的挂牌仪式。感谢中国孔子基金会信任,感谢中国孔子基金会领导的邀请,感谢邹丽妍女士与张爱洁女士的愉快同行。

  三年以来,中国孔子基金会致力于孔子学堂的建设。至二零一六年年底,中国孔子基金会共建设了一千家孔子学堂。堪培拉孔子学堂是中国孔子基金会在海外设立的第一家孔子学堂,意义重大,意义深远。在这里,请允许我以个人的名义,向中国孔子基金会表示衷心的祝贺。

  今天早上,在仪式活动之前,我写了一首小诗,算是五绝吧,表达了我愉快的心情。诗是这样写的:

  乘风御太空,万里南下急。 

  澳洲建学堂,华裔迎夫子。 

  天天顾论语,月月重修齐。 

  环球同凉热,聚散两依依。 

  大家注意,这首诗当中有一句话,叫“天天顾论语,月月重修齐”。我觉得这是我们孔子学堂的根本目的。这与孔子学堂的堂训“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基本吻合。

  最先写的是“天天读论语”,因为顾祖儿女士是海外第一家学堂的创办人,故把“读”字改成“顾”。顾者,看也。我用此表达对顾女士的钦佩。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语》这部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我对《论语》的概括是“论语六学论”,即《论语》是生活之学,是教育之学,是修养之学,是处世之学、是为政之学,是智慧之学。

  首先说明的一点是,《论语》这部书的创作与孔子本人无关,孔子生前没有见到过《论语》。《论语》这部书是孔子去世以后,是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回忆其生前言行的一部书。这部书的最早出现应是孔子去世44年之后。为什么这么讲?因为《论语》中记载了曾参之死,曾参是孔子最小的学生之一,小孔子46岁。他是在孔子去世44年之后去世的。孔子去世时,曾参不过是一位27岁的年轻人。

  但《论语》这部书又与孔子有很大的关系。没有孔子便没有《论语》。《论语》这部书共二十篇,512章,15924个字。我初步统计了一下,有关孔子的章节为467章,占所有章节的90%以上。

  下面我就讲讲论语六学论。

  第一,《论语》是生活之学。《论语》记载了孔老夫子和他弟子们的生活。而这些当年的生活通过《论语》被保留了下来。比如孔老夫子如何吃饭,如何穿衣,如何坐车、甚至如何喝酒都传了以来。这些,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论语》当中有一句话叫“席不正不坐”。2500年以前,在中国是没有桌子和椅子的。无论是讲课还是吃饭,孔老夫子都是坐在席子上的。当然这席子是学生们铺的。孔老夫子是个很讲究的人,如果学生们没有把席子铺正,他是不坐的。这一点上,孔老夫子近乎是个完美主义者。我有时候想,中国北方地区的人特别强调东西南北,特别重视方向,当与老夫子的“席不正不坐”有关。

  大家知道中国人有尊老的习惯,我想这种尊老的习惯也与孔老夫子有关。孔子曾讲“杖者出斯出矣”。《论语》当中有一章记载了孔子的饮酒:“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这话的意思是,孔老夫子当年与家乡人饮酒,年纪大的人不说说结束,孔子从不说结束,年纪大的人说离席,孔子才离席。关于“酒”字,《论语》中出现过至少五次。

  第二,《论语》是教育之学。在许多人心目当中,孔老夫子是一个保守的人。但事实恰恰相反。孔子是一个敢于挑战传统和敢于创新的人。在孔子之前,学校是官办的,所谓“学在官府”。孔子是第一个创办私立学校的人。我们知道,冯友兰先生是一位哲学家,他对孔子有非常深的研究。他称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私人教师,这个评价是极为恰当的。孔子开办了私人学校,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他由此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

  作为教育家,孔老夫子有丰富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艺术。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教,另一个方面是学。孔老夫子提出了教与学的最高指导原则:诲人不倦与学而不厌。

  对老师来讲,如何对待学生,如何教学生是极端重要的。孔老夫子至少有三个方面为我们所称道:一是有教无类,二是因材施教,三是寓教于乐。除此以外,孔老夫子还有非常高深的教学艺术:无喻不出口。

  孔子面对的学生,有些是年龄大的,有些是年龄小的。如何让这些学生懂得道理,这是孔老夫子重点思考的一个难题。孔老夫子发明的办法是运用比喻,用各种各样不同的比喻。

  比如孔子讲到信的时候,他用当时的马车和牛车做比喻。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讲到为政的时候,他用北辰做比喻。类似的例子有好多好多。

  第三,《论语》是修养之学。在《论语》当中,最重要的词是“君子”和“仁”。“君子”出现过109次,“仁”出现过106次。在孔子的眼中,“君子”与“仁”是没法分开的。君子即仁,仁即君子。孔子曾这样讲,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认为,教育就是把人培养成君子。在孔子看来,君子有两个方面。一,君子要有仁爱之心;二,君子要有本领。孔子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君子的成分,也都有小人的成分。教育的目的是尽量把人身上的君子成分放大,把小人成分压缩。孔子认为,可以通过教育,通过修养,通过约束把人变成君子。另外,“君子不器”,君子要博学。孔子强调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我查了一下,“博学于文”,在《论语》中至少出现过三次。

  人要变成君子是一个非常难的过程,孔子在《论语》当中指出了人变成君子的五个步骤:学思省改约。即学习、思考、反省、改过、约束。通过“学习、思考、反省,改过、约束”的不断循环,人才可能变成君子。

  对于修身来讲,自我约束非常重要的。儒家倡导“君子慎其独也”,我有一个十不任性的说法,讲的就是是自我约束。这十不不能任性是:有权不能任性,有钱不能任性;有功不能任性,有恩不能任性;有爱不能任性,有恨不能任性;有才不能任性,有貌不能任性;年长不能任性,年少不能任性。

  第四,《论语》是处世之学。孔子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只有与人相处,才是正道。《论语》当中曾经有这样一句话,叫“鸟兽不可与同群”,就表达了孔子的这个观点。

  孔子认为,人在社会当中有六种基本的关系,在家庭内有三种,家庭外有三种。家庭内关系是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家庭外的关系是君臣关系、朋友关系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孔子不仅明确了这六种关系,还提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和具体原则。

  孔子认为,人有被爱的需要,被理解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被帮助的需要和追求快乐的需要。一个人要想与另外一个人处理好关系,就是要满足他的这些需要。根据这个理解,孔子提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是“仁、恕、礼、惠、乐”。仁者,爱人也;恕者,理解人也;礼者,尊重人也;惠者,帮助人也;乐者,使人快乐也。

  孔子还提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具体原则。父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君礼而臣忠,友信而敬久。在《论语》中没有谈论夫妻关系,但在另一部重要的文献《礼记入中,孔子谈到了夫妻关系。按孔子在《礼记》当中的讲法,夫妻之间要内外有别,要各司其职,要琴瑟和鸣。以上五种关系在中国古代被称为五伦。

  孔子认为,除了五伦之外,人在社会当中还有一种重要的关系,即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处理社会成员间的关系的基本原则是见义勇为。孔子强调“见义不为无勇也”。所谓“义”,应当做之事也。该做的事就做叫做“义”,不该做的事做了就叫做“不义”。“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第五,《论语》是为政之学。所谓为政,即做官也。做官实际上就是从事管理工作。在座的朋友们是在国外,对这个问题可能不那么感兴趣。但在国内,对许多人来讲,如何做官,如何做好官,如何做好管理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孔子在《论语》当中提出了一些做官应当重视的问题。我把它概括为政之道、为政之术、为政修养和为政忌讳。我曾经做过一首打油诗,把这四点概括。诗是这样写的:“德正博施立、宽庄敏慎讷,见闻明达远,虐暴贼吝绝。”

  第一句谈为政之道,做官的人要德字为先,要正直正派,要为部下或者臣属谋利益,要“立人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第二句谈为政之术。做官的人要宽宏大量,心胸要宽。过去人讲,宰相肚子里能撑船,现在应当这样讲,总理肚子里能行航空母舰。做官的人要庄重,“临之以庄则敬”,从事管理工作要认认真真,尤其是在工作过程中不能马虎。做官的人要勤奋,要勤勉,人不勤勉做不出成绩来。做官的人要慎重,一是慎言,二是慎行。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子张说: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做官的人要少说话。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对做官的人来讲,讷于言特别重要。许多人因为说话太多而招来麻烦。

  第三四句讲为政的修养和为政的忌讳。由于时间有限,我就不展开讲了。

  第六,《论语》智慧之学。所谓智慧之学也就是哲学。我认为《论语》讲了三大哲学问题:一是讨论了中庸问题,二是讨论了言行之间的关系问题,三是讨论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问题。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这三大问题都特别特别得重要。

  何为中庸?中庸者用中也。而中是很难把握和掌握的,故孔老夫子在《论语》当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孔老夫子说,中庸是很大的智慧呀,可惜能够掌握这种智慧的人太少了。

  简单地讲,中庸就是恰到好处。就是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南不北,不冷不热,不强不弱,整整好好。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做到恰到好处,得把规律把握好。要格物致知,要诚意正心。

  所谓言行之间的关系就是言行一致。不要言过其实。孔子非常反对夸夸其谈。有一次他的学生端木赐问:老师,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孔老夫子回答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你先把事情做了,然后再说。做不了的事,千万不要说。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孔子对这个问题的表述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孔子看来,内容和形式同等重要,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内容离不开形式,形式离不开内容。孔子的学生端木赐,也就是子贡对这个问题也曾经进行过阐述。

  以上就是我对《论语》的整体看法,也就是论语六学论。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相信大家在《论语》的研究学习当中有很多独到的体会,我愿意向大家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对于一个喜欢讲演的人来讲,时间总是不够。对《论语》我总有说不完的话,但又不能不结束。不知不觉,给我的时间就到了。在讲演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再一次向大家表示感谢。感谢大家能够这么认真地听我讲演。我希望我能有机会再来堪培拉,如果再来堪培拉,我希望我能用英语来讲《论语》。我想,那应当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那样,在重的各位朋友,尤其是非华裔的朋友听起来就不会感觉到困难了。再次感谢大家!

  

责任编辑:李晓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