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齐风鲁韵 >文化山东

泉水畔的歌唱者 济南故事的讲述人

2019-05-28 09:53:00  作者:  来源:爱济南

  “黑虎泉的水真凉,三个老虎把身藏……”“说济南,道济南,济南有个趵突泉,趵突泉中三股水……”在济南的名泉边,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位老人:敲着山东大鼓或快书,为广大市民和过往游客义务唱着泉水的传说和故事。他就是靖树华。在济南,靖树华可算得上是位名人:泉城义工泉水游名泉特色讲解员、济南畅游七十二名泉泉水使者、游777旅游观光巴士车上的名泉讲解员……

  耄耋之年的靖树华擅长山东大鼓和快板书,能表演双簧和简单魔术,但他更喜欢被称作“老济南民间故事大王”。大明湖的蛤蟆为什么不叫?趵突泉的水从哪里来?泉城广场原来是啥样?济南72名泉都有着怎样的故事?各种各样的故事都能从这位老济南民间艺人那里找到答案。

  从事文艺表演才是最大的幸福 

  靖树华的家在一个普通的老式小区。走进靖树华的家,老人连忙把记者让进了自己的工作间,这是整套房子面积最大、采光最好的向阳房,和普通的家庭布局不同,这里不是主人的卧室,也不是客厅,而是工作间——靠窗的位子放着两张对着的老式写字台,两把靠背工作椅,桌上放了一个个文件盒;一面墙上挂着一个老式报时挂钟,贴着靖树华和老伴不同时期的照片;另一面墙则是两个大大的书架,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本本手工资料夹,资料夹的背脊上写着“趵突泉泉群”“黑虎泉泉群”“五龙潭泉群”……问起资料的来源,他说中山公园有个专门卖旧书的摊子,一到周末,就到那里去,只要是有关济南的,都把它买来,需要的就裁剪下来保存,日积月累,这些民间故事就都装到脑子里了,创作起来也得心应手了。

  靖树华1936年出生,当过兵从过商,却从来没把文艺放下。和许多传统艺人不同,靖树华并不是从小师承名家,全凭自己的一腔热爱。“我没有老师,就是本身爱好这一行,那个时候也没有请老师的条件。”

  到现在靖树华依然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接触文艺,演独幕话剧的情景。“七八岁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演独幕话剧。独幕话剧现在叫小品了,第一个小品我演一个小孩儿。白天他累了,躺在床上睡觉说梦话,‘你来了呀?请坐请坐!’这个时候,正好有一个小偷进来,吓了一跳,觉得孩子没睡着就想溜走,这时候孩子又说梦话‘你走了吗?不送不送!’小偷吓得撒开腿就跑了。”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小品,当时在好几所学校公开演出了好几次,也在靖树华的心里种下文艺的种子。

  抗美援朝后期,靖树华加入了丹东成立的一个抗美援朝文艺兵团体,后来又回到了济南,当了4年文艺兵。转业之后靖树华在济南市话剧团工作,开始演话剧。话剧不景气,艺术团被撤销,靖树华被分配到济南化工厂从事供销工作,常年驻外。后来被安排到上海驻沪办事处,负责厂里的原料采购、产品销售。“那我也没有耽误练活儿,经常把板儿拿出来敲一敲。在上海我就接触越剧、昆曲,传统艺术都有共通之处。”靖树华说。

  靖树华的艺术人生真正开始闪闪发光,其实是退休之后的这二十几年。“退休之后,自由了,原先搞文艺的老友都来找我一起出去演出,一听到‘演出’这两个字,我的头就痒痒,听到哪里敲鼓,就没有心思干其他的事情。”

  这二十几年,靖树华通过山东大鼓、山东快书、双簧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走遍了济南市的老年公寓、中小学校、电视节目,成了济南知名的民间艺人。靖树华说:“人有,名没有。”在他看来,能从事文艺表演这件事儿本身才是最大的幸福。

  把济南的好讲给更多的人听 

  让靖树华骄傲的有几件事儿:一件是把济南的七十二名泉都变成了曲儿,在每一个泉水边、在铛铛车上给游客演出,讲解泉水的来历典故;一件是把文艺表演送到需要的人身边,老年人、农民工、学生们;一件是在济南电视台新春联欢晚会的大舞台上表演。

  其实这三件事儿,在靖树华看来又是一件事儿。“我就是要把咱济南的好,告诉更多的人!”靖树华说。

  “人人都说江南好,俺说江南再好,好不过俺济南……”靖树华把济南的72名泉编成曲,在给游客讲解每一个名泉之前,先给大家唱一段,其中最著名的是趵突泉和大明湖。靖树华说:“我就给大家介绍,济南的趵突泉是怎么形成的,趵突泉的来历,为什么被封‘天下第一泉’。济南两大怪,大明湖的蛤蟆不会叫,水草遍地不见蛇。江南为啥不如俺济南啊?江南看湖都是死水,咱济南大明湖,四泉交汇,咕噜咕噜的活水,常年18摄氏度。你有神话传说,我们还有民间故事夏雨荷。”

  “乘客你坐上铛铛车,梦回民国济南府,民国服饰穿在身,车内留影记忆新,几十年前老济南,如今回到咱面前。”关于老济南,靖树华张嘴就能唱出来讲出来,一个个故事,一段段典故都充满深情,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和泉水的不解之缘。

  靖树华小时候住在剪子巷:“走在青石板上,大明湖的水,就咕嘟咕嘟地顺着石板缝儿朝外冒,那个时候没有自来水公司,好多家需要买水喝,我爷爷他就卖水,我从四五岁就跟着爷爷一起去推车卖水,还帮忙吆喝‘趵突泉的水来了啊,一分钱、一分钱一挑,一挑就是两桶’,这泉水就是我们家的生命。后来,我父亲在人民商场干买卖,卖油条卖豆浆,我每天从趵突泉的方池子往人民商场挑水,有将近4里地,每天挑5挑子泉水。”这泉水里面也有辛苦生活的汗水,对泉水也就有了特别的感情。

  每年五三惨案纪念日,靖树华都会参加纪念活动,讲解、默哀、高呼口号。“1928年,为了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上,日本帝国主义在济南杀了6123人,这是济南人心中永远的痛,勿忘国耻,振兴中华。”靖树华这种爱国情结也和泉水有关。“我小的时候跟着爷爷卖水,普利街有个凤凰公馆,咱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实际上是日本的特务机关,水给他们挑好不给钱,还放狗出来咬。”靖树华的肚子上至今还有深深的伤疤,他也更深地感受到,中国强了,济南强了,才能更好保护泉水,保护传统文化。

  提起现在的济南,靖树华骄傲地说:“现在济南厉害了,济南第一高339米,济南长高了,济南交通发达了,我们的济南是世界的济南。”

  “老年人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我觉得就应该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的事业。我要把我知道的这些东西传授给年轻人,要让大家知道,我们济南好,好在哪儿?有名,有名在哪里?大明湖美,美在哪里?通过我的嘴讲给孩子听,讲给外宾听,讲给世界听!”靖树华说。

  盼望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为了能更好地为大家服务,更广泛地传唱济南故事,2007年,靖树华加入了泉城义工。

  一次,作为泉城义工泉水游讲解员的他在黑虎泉边为游客做讲解。天下起大雨,工作人员劝他回去。但他执意不肯。“就算有一个人听,我也得唱下去。”老人坚持己见。当时,有两三名外地游客打着伞路过泉边,看到有人来,老人立即打起精神唱起来。尽管雨很大,但游客仍被老人的唱词吸引,直到老人唱完才离开。

  靖树华老人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时才发现,自己的电动车已经被水泡了,没法开动。于是,老人推着电动车一路走回家。这一路,走了整整三个半小时。

  像这样的事,靖树华在做义工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少,但他从来没感觉到后悔。不仅仅在景区、在观光巴士上,靠着对济南热爱,靖树华带着他的唱曲走进社区、学校、老年公寓,把欢乐和记忆带给更多的人。

  随着岁月的流逝,靖树华在继续着自己创作和表演的同时,也感到一丝惶恐。“我成天什么活儿也不干,我就收集这些资料,收集了之后汇编到一块儿,写成山东大鼓的鼓词,这些年写成的资料有十几万字。”他指了指书架上满满的一排资料盒对记者说,“我也想找个年轻的把我这一套给它继承下来,但是太难了。有些孩子生在济南、长在济南,却不知道济南的这些典故,年轻的父母自己也不了解。”

  靖树华就走进校园给孩子们做传统文化教育,讲故事、做表演。他选择的题材和切口都是小而有趣,打算吸引孩子们的兴趣,看看能否找到合适的小苗子。但是结果却不如人意,“尤其是我演过的双簧,也给孩子们上过课,举办了几届双簧学习艺术班,没有留下一个孩子。现在的家长和孩子对咱们传统艺术不是很感兴趣。我的大鼓、双簧都要随着我一块儿走了。”靖树华说这些话的时候有些落寞。有一次,他在泉城广场演出“双簧双簧,大家知道什么是双簧吗?”有一个小朋友说:“爷爷,爷爷,我知道!”老人很激动说:“你怎么知道双簧呢?”孩子天真地说:“双簧啊,就是一个鸡蛋磕开两个黄!”

  虽然还没找到传承人,但靖树华的态度却也乐观,收徒弟标准没有降低。“毕竟搞文艺一半靠天赋,一半靠勤奋,勉强不来,心急不来。”靖树华笑着说,“在大明湖能看到千佛山的倒影;趵突泉是从泰山上流过来的……这些都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故事,但现在的年轻人对这些很模糊了。保留古老的东西真的不容易,尤其是文化,推翻这些就再也没有了。老故事蕴含的文化才是泉城济南的灵魂,应该一代代传承下去。”

  记者手记 

  “俺也说说小清河。小清河来长又长,山东是个好地方,金银铜铁俺都有,还有大豆小米和高粱。小清河来宽又宽,泉城人民肩并肩,齐心协力搞建设,美好泉城在眼前。”短短的采访过程中,靖树华张口就给我们唱了几段,而我最喜欢的是“百花洲来后宰门,辘轳把子紧相邻,东更道西更道,王府池子二郎庙,百花桥鹊华桥,岱宗街上有个娘娘庙,娘娘庙里供的是哪座神呢?供的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寥寥几句便带人穿越了整个老济南城,一幅鲜活的地图扑面展开。靖树华说:“王府池子,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不用到自来水公司买水,家家都有泉水入户,到了夏天不用冰箱,用个网兜把西瓜顺到泉水里,泡上2个小时,就是最正宗美味的冰镇西瓜。”

  靖树华又说生活在美丽的泉城,能用自己的艺术为泉城做贡献,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自己是个幸福、幸运的人。

  临走前,老人拉着我的手一定要合张影。老人的腿脚并不好,扶着楼梯把我送到单元楼门口,一直挥着手送别。当我回头跟老人挥手道别时,看着老人的身影,想起他那些朗朗上口的唱词,感动得竟有些想落泪。

编辑:李晓梦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