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学术专家 >杨朝明

《读懂孔庙,读懂中国》之三——太和元气,化育天下

2018-06-14 08:52:00  作者:杨朝明  来源:儒行杨朝明公众号

  杨朝明按:“太和”取自《易传》,其中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太”与“大”相通,“太和”就是“大和”。但“太”具有“比大还大”的意思,有学者说“太”是“大于大”“最于最”,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太和”具有“根本性”意义与特征。元气,大化之始气。
  走进万仞宫墙,孔庙的导引部分立刻呈现在眼前。在前后整齐排列的几道石坊中,居中的“太和元气”坊特别醒目。“太和元气”乃是比喻孔子之道,就像大地上的万物离不开水分与阳光,人类生活也与孔子思想不可分离。
  周围那些精致的牌坊,都是对太和元气坊的呼应与烘托。最前面是“金声玉振”坊,四字出于《孟子》,此坊立于孔庙最前端,寓意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其后的“棂星门”是孔庙的第一道大门,比喻孔子为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文星”,古代祭天先祭棂星,寓意尊孔如同尊天。
  棂星门内,以太和元气坊为中心,院落里绿草如茵,四周缭绕着丹红色的墙垣。东西两侧,有两道作为腰门的木质牌坊,东为“德侔天地”,意思是孔子之德与天地相齐;西为“道冠古今”,是说孔子之道为古今之冠。世间有很多治世主张,但孔子儒家学说对人类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在明朝嘉靖二十三年(1544)太和元气坊建成时,山东巡抚曾铣亲自手书这四个字。“太和”取自《易传》,其中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太”与“大”相通,“太和”就是“大和”。但“太”具有“比大还大”的意思,有学者说“太”是“大于大”“最于最”,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太和”具有“根本性”意义与特征。元气,大化之始气。古人认为是太和元气哺育了世间万物。这里把孔子之道比作太和元气,显示了孔子思想对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巨大作用。
  孔子思想的如此魅力,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性。孔子学说对世界、对人类极其重要的价值,实际是世界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1988年1月,在巴黎举行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参会者(包括52名科学家)经过四天讨论,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提出这个结论的是瑞典物理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这次会议的议题是“面向21世纪”。虽然会议结论多达16个,但澳大利亚《堪培拉时报》的题目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要汲取孔子的智慧”,他们格外看重这个结论,还称阿尔文博士的这一发言“最精彩”。
  那时,人们即将跨入新世纪的门槛,回眸百年风云,放眼新的世纪,自然思考人类社会的未来命运,思考起林林总总的现实问题该如何应对。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同时,心中也不免颇有几分苦涩,几分忧虑。阿尔文博士看到孔子思想的价值,很有可能是从林语堂先生当年译介的《孔子的智慧》中得到了启示。
  事实上,孔子思想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就是最好的检验。英国作家贡布里希(Ernst H.Gombrich,1909~2001)说得好:“在孔子学说的影响下,伟大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他还说:“孔子提出的方法是简单的。也许你不会马上就喜欢它,但是其中却蕴含着比人们第一眼所看到的更多的智慧”,“只是由于有了他的学说,这个有着众多省份的大国最终也没有瓦解”。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代表泰勒博士也说:“当今一个成功、昌盛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立足于孔子所阐述的许多价值观念。”
  孔子学说不是“方术”,而是“道术”,那么,她何以如此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这是因为孔子儒家思想是一种人文文化,孔子不是得到了哪个神灵的启示,而是对人性与人的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孔子思想的继承性。关于这一点,很多学者看得十分清楚。例如,梁漱溟先生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差不多都从孔子那里出来。”柳诒徵先生说:“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由此,人们不难明白孔子所言自己“述而不作”内涵,也容易理解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丰富含义。孔子思想影响深远,历久弥新,是因为孔子以前中国文化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孔子思想的形成有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
  孔子接续三代以来的中华慧命,继承先圣先王,继续凝练提升。他的智慧源自天道性命,他思索的是个体生命的价值,思考的是人和动物应有怎样的区别,人们怎样在心中建起道德的防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有一块石碑,上面用多种语言写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孔子儒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深度契合,也是要在“天理”与“人心”之间筑起“礼”的堤防,在“人心”与“道心”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面对利益与诱惑,人们该如何正确抉择?孔子则以小通大,提出“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通过孝悌培养爱和敬。他的方法贴近人心,他的思维符合人情。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本着“中人之情”的原则,以人人能知能行的方法,“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从而在日常与细微中洋溢温暖与深情,使历代的人们人追求和谐与安宁,希望安居乐业,向往愉悦快乐。人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内在地决定于如何处理自身与内心的关系,人们这样思考,就慢慢染就了自己的生命底色,就确立了明礼修身、推己及人的价值观念。

  孔子说:“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孔子的“道德经”强调“道”作为价值信仰体系的先导作用,而“德”作为行为方式则与之紧紧相随,体现了人们的理想与追求。这就像“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所表示的,孔子的“道”与“德”,从古至今,在天地之间,成为滋养和哺育历代炎黄子孙的“太和元气”。可以肯定,孔子思想必将继续为人类的和睦与和谐做出贡献。 

编辑:赵珂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