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儒风商道 >儒商动态

贵阳: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释放强大生命力

2019-03-11 16:08:00  作者:  来源:贵阳日报

二〇一九年贵阳孔学堂“春节文化庙会”,吸引了近十万游客在此欢度“文化年”。

板桥文化艺术村内的老厂房焕发新颜。

茅台文化创新体验中心。

新光里文化创意产业园里的贵阳松溪美术馆。

星空影城宽22米、高12米的巨幕影厅亮相。

茅台文化创新体验中心举行的市集活动现场。

  文化注入旅游,让传统景区获得“蝶变”的力量,展现出更为丰富的内涵与底蕴;

  发展文化创意,让工业遗产在创意的洗礼中重获新生,将厚重的岁月与变幻的时空碰撞出前锐先锋的文化火花;

  文化牵手科技,以科技的力量催生出文化产业新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贵阳,这座年轻而充满活力的西部现代都市,在大力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因源源不断注入“文化”的力量,激活了越来越旺盛的产业生命力,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多元创新、融合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贵阳路径”。

  贵阳市文化产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贵阳市文化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17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41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占比3.97%,较2016年提升0.38个百分点,占比排名全省第二,全市有3个区、市、县超过全面小康文化建设指标4%的标准。全市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7883家,其中,“四上”企业数量148家,“规下”文化企业4567家,个体经营户3168家。全市共有文化产业从业人员75826人,其中,企业从业人员62954人,个体户从业人员12872人。

  目前,全市有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1家(贵阳高新区),国家数字内容产业园1家,国家级全域旅游先行示范区1家(贵阳市花溪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30家(以行政区划为统计依据),占全省基地总数的36.14%;有“十三五”省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12个,总投资额299.92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阳市委市政府通过定补、奖励、贴息等方式,着力创新市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使用方式;加大原创剧目补助、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园区扶持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着力提高市级文产资金的效率效益,累计扶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100余个,投入资金近亿元。

  在2018年贵州省文化产业“十佳”评比中,贵阳市成绩显著:荷塘月色张超、黔粹行付国艳入选贵州省文化产业“十佳人物”;贵阳交响乐团、贵州永吉印务有限股份公司入选贵州省文化产业“十佳企业”;孔学堂、黔宝金店入选贵州省文化产业“十佳品牌”。

  文化让旅游产业井喷式增长 

  2016年3月,贵阳市提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努力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城市的目标。在推进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巨大的产业活力被激发出来。

  老牌景区实现“蝶变” 

  在真山真水间,捧一卷好书,品一杯咖啡,赏一幅苗家绣品,逛几家休闲品牌店……

  这里是实现了“蝶变”的贵阳天河潭景区,从过去只有淳朴自然的真山真水,到如今自然与文化、现代与古朴、时尚与传统交融,这个贵阳老牌旅游景区已然发生了美丽的“蝶变”。

  融山、水、洞、潭、瀑布、天生桥、峡谷等自然景观为一体,有着“贵州山水浓缩盆景”美称的天河潭景区,如今因为增加了具有民族风情的太阳广场、贵阳故事街、滨水休闲区而变得格外动人……

  贵州天河潭旅游有限责任公司企划部赵福银告诉记者,景区未改造之前,因主题不鲜明、游线不畅、配套不足、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导致游客接待量增长滞缓,景区发展受到限制。

  “围绕文化创意,延伸景区故事,助力全域旅游。” 2016年3月,天河潭景区开始改造施工。一期重点改造基础设施、打造太阳广场、滨水休闲区、贵阳故事街、五色花海等项目;二期三期打造民族风情街、精品酒店、民俗活动演艺中心等。如今天河潭景区已成为贵阳首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美食购物、商务会议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

  在太阳广场,由篝火的“篝”字演变而来的祭台,装饰着牛角、羊头等代表苗、羌、侗族文化的纹饰,向游客展示着贵州文化的多彩。

  在“贵阳故事街”,一条石板街道串联着市井文化区、院落文化区和府邸文化区。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檐一壁,都透着贵阳的历史文化底蕴。把游客带回贵阳的旧日时光, 市井文化区再现了“大十字、喷水池”的老店铺和民居,贵阳丝娃娃、肠旺面、花溪牛肉粉、青岩卤猪脚等特色名小吃遍布其间。

  在院落文化区,贵阳民国时期“唐家顶子,高家谷子,华家银子”三大家族的老宅得以重现,“缩小版”的王家烈公馆、毛公馆也在此呈现。

  围湖而建的滨水休闲区打造的是夜间项目,大型水秀、环湖活动、各色美食、主题酒店,构成了精彩的夜生活。

  此外,奥特莱斯购物中心项目已落户民族风情街,计划今年5月份开业。

  与天河潭景区相似,素有“高原明珠”之称的花溪公园,经过投资近4亿元的提升改造,这个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的公园,也焕发出新的魅力。改造后的公园,其将军门、麟秀门,均按明清时期的风格恢复原貌,而对原有文化遗迹构建的巴金陈列室、何应钦旧居、戴安澜将军衣冠冢等小型纪念馆、博物馆等,将承载起更多的人文内涵。

  花溪区文产办负责人张海军表示,花溪区全力提升景区品质,投入350亿元对青岩古镇、天河潭、十里河滩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花溪公园等景区,实施综合提升改造,该区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新景区注入文化之魂 

  巨大的日晷,记录着从史前开始的贵州足迹……镶嵌在红枫湖和百花湖山水之间的清镇市“时光贵州”小镇,以明朝“调北征南”的屯堡文化为重要节点,以民国时期老贵阳为底色,讲述了贵州600多年的文化故事。

  小镇入口处的时光广场,伫立着一个巨大的日晷,记录着贵州的时光痕迹。从三叠纪时期到秦汉夜郎国,到宋朝始名、明朝建省,再到遵义会议召开。日晷的每一条刻痕都标志着贵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节点。而在小镇外的仿古城墙上,三叠纪时期的鱼龙、海百合化石、贵州龙化石,彰显着贵州历史的深厚绵长。

  步行在小镇的街巷里,各种仿古的实体建筑,配合文字、图片的史实资料,活态的现场展示,把贵州的军屯、商屯、官屯、民屯文化逐一诠释。时光贵州亮相以来,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众多游客欢迎,已成功入选贵州100个特色旅游文化园区。

  位于修文县的中国阳明文化园,也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了热门景点。园区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文县阳明洞为核心景区。作为文旅结合项目,中国阳明文化园不仅着力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还积极传播“王学”,以高端文化产品引导文化消费,打造海内外游客向往的“王学圣地”。

  此外,园区还以阳明文化为主题,以文化游憩产业为依托打造了驿站综合区、主题小镇、文化休闲住区、养生度假区、阳明文化核心区、文化产业住区六大功能区,使游客在这里能真正体验到集文化展示、旅游服务、商贸商务、休闲养生、生态居住于一体的高品质旅游。

  以旅游为引擎动力,以文化为灵魂核心,将文化与旅游融合打造。近年来,我市先后建成了时光贵州、乡愁贵州、蓬莱仙界、泉城五韵、花画小镇、中国阳明文化园等有灵魂、有内涵的文化旅游项目,促进了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升级。

  创造性转化 孔学堂成为旅游的文化高地 

  挥毫迎春、传统年俗、“那年的家”主题展、登高祈福、拜贤学礼……己亥年春节期间,贵阳孔学堂举行的“春节文化庙会”,共吸引了近10万游客在孔学堂欢度“文化年”。从2014年起,孔学堂春节文化庙会已连续举办了6届,成为了贵阳春节新年俗。

  2012年9月建成的孔学堂建筑群由五百米中轴线贯穿,讫于万仞宫墙,经棂星门,过泮水之桥,拾阶渐上,至大成广场、大成门、大成殿,止于杏坛。有奎文阁、乡贤祠、六艺馆居其左,又有研究院、大讲堂、廻廊之廓居其右。在众多市民游客心中,如今的贵阳孔学堂“不仅仅是一座仿古建筑,更是值得常常前往游玩、体验、研学的城市文化地标、精神殿堂。”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春节过后,贵州省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庆武带来题为《千年增广 万载贤文》的文化讲座,同往常周末一样,吸引了不少观众,到现场感知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

  到孔学堂聆听文化公益讲座已经成为花溪河畔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自其开放以来,先后邀请了楼宇烈、陈来、安乐哲、成中英等国内外知名专家举办讲座670多场,累计听众达26余万人。

  传统节日,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凝结,更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贵阳孔学堂每年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和节气为脉络,举办“我们的节日”“我们的节气”等民俗文化周活动,通过讲述节日、节气由来,挖掘和展现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让参观学习的人们对中华民族古老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有了直观的认知与理解。

  “筑城四礼”已是孔学堂知名文化活动品牌,声誉远播海内外。每年“五四”青年节、秋季开学、七夕节、“九九”重阳节,孔学堂举行的“成人礼”“开笔礼”“中华传统婚礼”“敬老礼”活动,使少年儿童开蒙、启智,青年人知感恩、懂责任、敢担当,使夫妻恩爱互敬、家庭和睦,使孝老爱亲、尊师重教的美德,蔚然成风。

  2015年3月,孔学堂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称号。截至目前,前来参观、访问、学习、体验的游客和市民共计200万人。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副主任周之江说,孔学堂通过系列文化活动,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复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代、魅力倍添,更让群众通过了解、参与,大大提升文化自信。

编辑:李晓梦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