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一周文化要览 | 听代表委员谈文化策

来源:中国孔子网综合作者: 2020-05-29 08:48

  每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都会带来事关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提案。今年两会上又有哪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文化方面建言献策,我们一起来听他们畅谈文化经。

  全国政协常委王学典:打造中华传统节日体系 重建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

  用孔子诞辰日重新定位教师节,将孟子诞辰日设为中华母亲节,以七夕节替代西方情人节……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议,打造中华传统节日体系,重建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

  王学典认为,在中华文化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传统节日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关键在于其精神内核的世代传承。保护与传承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就是在光大中国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建构以仁义礼智信为内核、以温良恭俭让为外在表现的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详细>

  杨朝明:摒弃西式见面握手礼,行用中国传统拱手作揖礼

  作揖礼又叫拱手礼,是中国特有的传统礼仪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自谦敬人的品质,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作揖礼自古行之,直到民国时期才渐渐被世界通行的握手礼取代。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孔子学院院长杨朝明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提案中建议,应当摒弃西式的见面握手礼,行用中国传统的拱手作揖礼。

  杨朝明在提案中表示,为了避免握手接触,源自印度的合十礼开始在全世界流行起来,英国王储查尔斯曾公开倡议,外国一些领导人也开始用合十礼打招呼。印度总理莫迪表示,现在是让全世界重新使用合十礼的好时机。实际上,作揖礼在我国已悄然展开,许多地方已纷纷实践。在山东,青岛礼仪学会就大力倡导订正,学术研究挺在前面。我国应该雷霆式决策,倡导推行拱手作揖礼,以引领时代文明风尚!<详细>

  

  孔维克委员:推进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使之与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相互促进是我国一直探索的方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统促会理事孔维克建议,应及时推进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塑造中国之治的科技人文溯源和科技伦理体系。

  孔维克认为,中央把科技创新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及时推进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让科技富有中国特有的人文精神,塑造中国之治的科技人文溯源和科技伦理体系构建成为必须。“文化与科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先进文化理念是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杠杆。”孔维克表示,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实现现代科技人文精神的溯源,同时中国之治科技精神的研究与凝练,具有国家战略的高度和重要的学术性研究价值。

  “由于时空变换,和一些历史原因,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与传统文化有一定隔阂。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表达方式、解释系统都需要进行转化和创新。”孔维克表示。对此他建议,一方面要在引导传统文化学者及社科学者,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及转化运用工作上做研究出成果,另一方面在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两方面加强宣传推广力度。<详细>

  全国政协委员樊庆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植入青少年课堂、走进家庭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郓城宋江武校校长樊庆斌表示,少年儿童是国家的希望,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但当下一些青少年思想道德、身体状况并不乐观,甚至走向了法律的边缘。他认为这与当前的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今年两会他带来“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提取作用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培养”的提案。樊庆斌认为,做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就要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植入教育课堂,用历史的经典来改变今天的学生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才能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樊庆斌认为,应该把优秀典故、故事植入到非遗当中,植入到研学项目当中,把孔孟之道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使他们能直接去互动,让他们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读了万卷书,更要走千里路,青少年才能真正地从文化基因产生烙印,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才能有深刻的变化。<详细>

  

  徐里:加大文化扶贫力度 丰富文化扶贫手段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这已成为做好扶贫工作的共识。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国家大力气改善贫困地区物质条件的同时,当地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缺乏仍比较突出,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和规划,以更好地服务于整体扶贫工作全局。

  鉴于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徐里建议:相关宣传文化部门积极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以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方式,切实调动贫困群众主动脱贫、艰苦奋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文化扶贫的组织领导,提升文化部门在扶贫工作整体规划、顶层设计中的重要性;完善文化扶贫梯队建设,着重解决贫困地区文化人才短缺问题;加大产业带动扶贫工作力度,着力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详细>

  杨朝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真抓实干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民族的传统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思想文化。时至今日,各地重视不足,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不能真正了解传统文化,对文化意识形态一味严格管控。”杨朝明建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真抓实干。

  

  他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府是主导,领导干部应率先学习总书记系列论述和中华传统文化,汲取治国理政、社会治理、修身立德、廉政自律的智慧;教育是主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德育工作的源头活水和智慧源泉,应该从幼儿园、小学开始普及扎根,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真正“立德树人”。“家风是抓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家庭教育的灵魂和根本,家庭教育又是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生根的最重要载体。建议把以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内容的家庭教育指导列入政府负责的社区教育之中,并成为其核心主体之一。”杨朝明认为,师资是关键。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十分匮乏,各地要招募建立优秀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制度则是保障,政府应制定弘扬传统文化的扶持政策,并力所能及地扶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刘万鸣:扩大国内大博物馆出国办展自主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近几年,境外文化机构积极在华联合办展,但国内博物馆由于审批程序繁琐,联合出境办展较少。在国内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展览中,具有较高策展能力的国家级大馆自主联合策划的展览少之又少。针对国内博物馆对外交流办展中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建议:

  一是加强对外交流展览的政策引导,简化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出国办展审批程序。加强对外展览的顶层设计,引导国内博物馆从国家文化战略大局出发,分主题、有侧重做到系统而全面展示中华文化,避免“千展一面”。

  二是放宽大型综合性博物馆联合办展限制。积极支持国内博物馆密切合作,赋予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几所策展实力较强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联合对外交流办展的权力,使之可以方便组织各级各类文博机构联合举办对外展览。

  三是优化展览格局,打造中国博物馆展览品牌。深入发掘我国历史文化资源,平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关系,主动推介国内博物馆精品展览,拓展办展思路,创新展览形式,鼓励博物馆加强境外巡展策划,打造一批中国博物馆展览品牌,讲好中国故事,为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详细>

  马慧娟代表:乡村脱贫更需文化“充电”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农民作家马慧娟代表说,自己能从一个农村妇女成长为全国人大代表,除了时代赋予的契机,还得益于文化的滋养。去年全国两会,她提出加强地方两馆建设的建议。回去之后,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她举办了镇上首届农民阅读节,成立了妇女读书社,为乡村图书馆多方筹集书籍,为妇女宣讲两会精神。现在,当地“70后”的大姐们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出门认识车牌,“90后”的姐妹们更加关注下一代的教育。

  “文化不是一个人、一个村庄、一个乡镇的事情,而是我们所有人的事情。”马慧娟代表建议,加强农村综合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招聘有学历、有才艺、有能力、有干劲的人担任文化协管员,适当提高待遇,创新考核激励机制,留住基层文化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详细>

  陈澄:拓展传统戏曲的“云端”直播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很多人、很多行业改变了运行轨迹。不少原本在线下开展的工作和活动,都转换成“云端”模式,“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中尤为重要的形式,传统戏曲的“云剧场”“云直播”也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如今,众多文艺院团、文艺名家纷纷加入“云端”直播,不仅体现了非常时期传统戏曲精品涵养心灵治愈抚慰的社会功能,和文艺名家的情怀担当,也让人们看到了互联网+戏剧所带来的各种现实可能性。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剧团国家一级演员陈澄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同时也是戏曲“云端”直播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在完成30多场戏曲直播后,就当下文艺,特别是网络文艺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期待国家文化、文艺主管部门加大顶层设计,积极有效宣传,致力平台搭建,关注、扶持传统戏曲的“云端”工程,让更多的传统戏曲、戏曲工作者借力“云端”平台,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杨飞云:设立建设国家文化艺术核心圈及文旅中心带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艺术场所的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今天首都文化展馆在建设数量、规模水准、展示手段等方面都已达世界领先水平。然而,国家文化职能机构与民间社会文化服务机构共同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场馆重复建设、硬件条件与展品等级质量不匹配、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当下,需要依循从中央对首都的战略规划格局与国际一流文化都市的标准,对已有的文化艺术场所进行整合和提升,并适时注入时代观念和社会责任,以加快把首都“四个中心”的目标规划落到实处。

  因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建议,在北京长安街沿线设立“国家文化艺术核心圈和文旅中心带”,充分利用、依托现有文化艺术场所打造国家顶级文旅名片;并以此契机进一步提升现有文化艺术场馆的品质及美学内涵,加快完善现有文化场所的社会功能。

  冯远:扎实推进和营造全民读书、全民学习气氛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役取得重大成果,全国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接近完成和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解决了国民温饱和生活基本保障后,全面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增强人文素质将成为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针对国民平均阅读量普遍较低的现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建议教育、文旅等部门联手,将目前提倡的“全民读书”“书香中国”等号召,逐步列入机关公务员、国企干部职工、院校、部队、社区及新农村居民的年度考评项目当中,辅之以各类群众性表彰激励活动,扎实推进和营造全民读书、全民学习的气氛,培育全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使之最终形成良好风气。

  潘鲁生:启动“后疫情产品升级计划”,发展生产促进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建议,一是发展防疫智能“无人系统”设计,包括公共空间“无人车”等消毒设备、医疗系统智能看护设备、智能语音无触摸交互设备等,以防疫智能技术设计为抓手,提高设计产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二是发展防疫产品“常态设计”,加强疫情防控相关的常态设备设计,比如日常防疫用品废弃物的常态化处置设备、公共场所空气消毒杀菌设备、饮用水的水质监测及医疗污水处置设备等,将以往专业领域的产品设计日常民用领域拓展。

  三是发展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的产品设计,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鼓励绿色可持续设计,促进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生活产品设计和更新迭代,加强绿色、环保、科技的原创设计,改善生活方式,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就业。 

编辑:赵珂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