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以书院文化传承“撬动”教育改革创新——第七届全国书院高峰论坛在敬德书院举行

来源:敬德书院作者: 2021-10-09 13:22

  改革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强劲动力,更是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加强创新教育,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路径。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划定的“十大战略任务”中,“创新”也成为撬动教育转型的有力支点。

  当创新成为教育发展的“时代强音”,我们该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创新之路?

  有人说,越是传统的,就越是现代的。回望数千年中国教育史,以书院为载体的古代教育的育人模式、教育理念蕴含着无尽的教育智慧,值得今天的教育人从往圣先贤的思想宝库中汲取教育经验,不断“与古为新”,与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实现汇通,为新时代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有鉴于此,2021年9月28日-29日,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国文化书院、中华孔子学会、中华书局联合主办,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协办的“书院文化传承与教育改革创新高峰论坛暨第七届全国书院高峰论坛”在海淀区敬德书院举行。

论坛参会人员合影

  雨后清秋,群贤毕至。在敬德书院成立七周年之际,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德育中心主任张广斌,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吴谨,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等领导出席论坛,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特级教师、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首任校长黄玉峰;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程翔等数十位专家、领导齐聚北京鹫峰南麓,围绕“古代教育思想与当代教师发展”“书院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中华经典重诠与传统文化教育”等议题阐幽发微,其中诸多充满理趣而不乏务实性的观点,为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实践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海淀区部分中小学校长、干部及优秀种子教师代表80余人现场参会。

  湖南大学肖永明教授代表岳麓书院向论坛发来贺信,他在信中表示:本次论坛的主题非常具有现实关怀、切中社会热点和痛点,传承弘扬书院文化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引领学风教风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大势已成、吉时已到且任重道远。作为敬德书院的秋季论坛,本次论坛除专家主题演讲之外,另设有“书院文化传承”“教育实践创新”“中华经典重诠”三个分组论坛,为便于更多学人分享成果,论坛部分环节设有网络直播。本次论坛线上线下共有超过6.6万人参会,与会者如沐春风,近距离体验了一次书院讲学的文化魅力。

  立足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与时俱进”

  当前,教育作为热门话题广受社会关注,围绕党的教育方针的教育政策不断出台,在新的形势下,书院文化等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德育中心主任 张广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的根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德育中心主任张广斌同样表示,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系列政策文件。我们要立足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进入新阶段;聚焦新要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本问题上取得新共识、新突破;面对新情况,探索教育改革的文化创新之路。

海淀区教委副主任 吴谨

  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吴谨在28日的论坛中指出,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已经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去年又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的改革总体方案》,如今“双减”政策出台,教育面临诸多转型要求。

  “中央文件明确提出充分发挥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基地和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与自然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这样的要求,明确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改革进程中的实施方向。”吴谨表示,传统文化书院教育应与当下教育改革精神保持一致,当前进行的教育变革是深层次的教育变革,直接指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性问题。

清华大学教授 谢维和

  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表示,当下教育面临“双减”的挑战,很重要的一条是对学校教育管理以及教师时间素养的调整。“学校教育管理的时间约束,课后服务、教学时间的安排,每节课占多少时间、课堂教学时间要素、课程类型时间差异等,在回答这些问题、落实‘双减’政策的时候,优秀的教育传统文化中关于时间丰富的内涵和丰富的理论,都可以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谢维和说。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吴颖惠

  “孔子主张‘学思行’结合,强调修身养性和道德的教化,这仍然与今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标一致。”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表示,本次论坛就是要探讨中国书院的育人特色及其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通过古今的历史实践经验,发挥书院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补作用,为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实践创新提供有意义、有价值的参考。充分借鉴比如教学相长、虚壹而静、因材施教、学思结合、长善救失、有教无类、启发教学、知行合一、改过善迁、言传身教、师道尊严等这些重要教育思想,体现我国古代儒家处理教育问题的思想主张和实践智慧。

北京大学教授 袁济喜

  当“美育”的价值在时下的教育体系中愈加凸显,北京大学教授袁济喜在以《“天文”“人文”之辩与古代美育思想》为题的发言中特别提到,今天从事美育教育要倡导学生的真性情,要尊重其个性、天性,不要轻易用所谓的正能量、负能量来定义。

  书院精神追求和新时代教育改革目标一致

  书院作为读书人聚书治学复聚徒讲学之所,其实源于春秋私学。书院文化的传承,可以追溯至孔孟讲学之时。

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 王守常

  如何“养成君子”?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建议,中小学生应该有多读传统经典的学术修炼,“至少要引入他们进入这样的阅读方式”,只有认知传统,才能有充分的文化自信。

  历史上,许多大学问家如朱熹、张载、陆九渊、王阳明等都深受私学、书院教育影响,历史上,鹅湖之会、白鹿洞讲学等故事久为流传。可以说,书院教育为中华思想文化传承与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书院文化中崇尚开放、不拘一格的精神许多到今天仍可以给当下的教育改革足够的启示。

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特级教师、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首任校长 黄玉峰

  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特级教师、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首任校长黄玉峰正是这样一位以培养“谦谦君子”为目标的教育实践者。

  “我在学校毕业典礼上要送给孩子们三个字:‘做君子’,《论语》核心就教导人们要做君子,教育目标是让人活出自我、成为君子。我由此想到,我到学校去做校长,我的理念是什么,我要做什么?‘人生教育,君子养成’,我所有的教学都是围绕养成君子来做的。”黄玉峰说。

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 程翔

  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程翔对此深表认同,“我很喜欢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教学方式,其中一点就是那些老师特别爱他们的学生,尽管书院也承担成人教育,但是他们的老师对他们的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程翔表示,当下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方面应该向先贤学习,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

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崔茂新

  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崔茂新就表示,孔子当初实施的就是书院教育,“不是职业教育,不是应试教育,也不是后来的科举,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人文的交流,这一点很了不起”。

同济大学教授 刘强

  “从孔子的私学,到唐宋以后的书院和私塾,作为官学的有效补充,积累的丰富的教育经验和育人智慧,值得今天的我们吸取和借鉴。”同济大学教授刘强以孔子推崇“有教无类”为例表示,“有教无类”的目的就是开发民智,促进阶层的上下流通,打破等级制度带来的资源垄断和身份壁垒。

  “仔细阅读《论语》,就会发现,无论从理念、态度还是方法,孔子的教育都是非常符合现代‘自由教育’原则的。”刘强说。

济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特级教师 刘绪菊

  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绪菊同样对孔子教育思想进行梳理,她表示,孔子“仁者爱人”的教育情怀、“有教无类”的价值追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范,“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育原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举一反三、严慈相济”的教学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为教之道都深刻相融于现代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温海明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海明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围绕“德”字展开论述,向大家介绍了他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为学校如何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成就学校文化及育人目标给出参考。

  守传统书院之正,创现代教育之新

  在依托书院、承继书院文化的过程中,当下的教育可以有怎样的变化?

北京大学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 干春松

  北京大学教授干春松表示,我们从书院文化中汲取营养,倡导传统文化进入课堂,但如果只是增加学生背诵的时间,这是增加了负担。“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经典中感受‘感动’,这才是最关键的。”他提示,不同年龄段接受的方式不同,是否让童蒙去懂大道理,传统儒学的确做的很好,有开蒙《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孟子》、最后读春秋等等,但是现在有一些超前性的安排。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邓洪波

  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通过线上进行发言表示,传承创新要了解现代社会文化需求之处,要融入时代,不能食古不化,是从传统中接受力量、接受可供学习前进的要素,传统书院与官学、私学三足鼎立是从北宋开始承担起来国家的人才培养工作。现在看来还是有一定难度。他特别提到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后,需要书院在做成人教育的时候可以创新地考虑如何符合时代教育需求。

  天津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薛永宽介绍,为了更有效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他们提出了“新六艺之学”。“落实新六艺之学的重要载体是课程,要落实好新六艺之学的课程体系需要把课堂变成学堂,需要学校学科育人与书院(人文学科基地)育人有机结合。”薛永宽说,他们通过在学校图书馆专辟一块区域、设置专用教室等方式开展书院(人文学科基地)建设,并充分借鉴书院的育人模式开展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陈小凡曾经在两年的时间多次驱车单程26公里赴海淀区敬德书院学习,从事国际大学文凭预科课程IBDP 阶段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的她,在学习中深刻认识到,引导学生在国际课程中心研读经典尤为重要。陈小凡相信并期待着,在国际文凭课程的引入过程中,充分吸取学界的对于经典的解读的成果,将其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这对于实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播,培养具有中国心,具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大有裨益。

  海淀区教科院科研员张晓玉表示:传统文化课程设计是将优秀传统文化落实于课堂进而作用于学生的必由路径。新课改背景下,传统文化课程实施的语境及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结合新课改理念通过素养导向的目标设计、驱动性的核心任务设计及注重过程的教学评价来对传统文化课程要素进行优化,才能让现代语境下的中小学生愿意走近并学习传统文化。

  海淀区教科院科研员杨柳说,我国传统的礼乐教化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哲学,生存方式与艺术的特殊的社会文化与审美形态。”海淀区礼乐文化教育课题组希望通过对古代美育思想与实践的整理,探索适合在当今中小学开展的中华美育实施策略,为当代中华美育提供借鉴。

  中关村中学副校长杨亮谈到学校书院建设时表示:德育在书院教育中处于主导和核心地位,中关村中学汪德昭书院创建“德育+特色课程”的书院制路径。书院教育不仅从“德治”思想出发,而且还十分重视“育德”,强调社会道德建设与个人道德修养对于个人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书院对德育的高度重视不仅对儒家德育理论的继承和改造、综合与发展,而且把学校与社会、德育与社会有机联系起来,提升书院教育的价值。


  守传统书院之正,创现代教育之新。当代教育工作者创造性吸收书院文化的精华,描绘了一幅幅新的教育图景。

  青山雅艺诗书画,绿水琴弦韵中华

  本次论坛场外,设有书画雅集。邀请著名蒙古族画家、北京中国书画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促进会委员,著名国画大师焦秉义先生遗孀阿拉坦高娃(汉名:金显芝)参与雅集,并举办“祖国吉祥,瑞鹤朝阳,美丽辽阔大草原,万里祥和万里鹏程”精品书画展。海淀区教科院未来实验小学学生书画作品展也在书院游艺苑中供来宾观赏。徐悲鸿传承弟子、韦江凡大师关门弟子、北京至臻一品书画院常务副院长赵同科等书画众家欣然前来为书院雅集添宝献墨。

  经过一天半的深入研讨,本次论坛于9月29日下午落下帷幕。闭幕式上,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王杰致辞(中国实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徐治道代为宣读),王杰会长指出:书院文化传承与教育改革创新立德树人的核心精神与主张“求真务实、知行合一”、提倡“经世致用、躬行实践”的实学思想高度契合,这些精神与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和思想基础。号召大家一起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