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深读两会:讲好中国故事,不妨从这儿找找灵感

来源:人民网作者:林露 2018-03-19 09:28

  “2015年,当故宫博物院举办石渠宝笈特展,为了亲眼看一看国宝藏品《清明上河图》,老百姓们排起了长队;2017年,《千里江山图》展出,为了一睹国宝风采,老百姓又排起长长的队伍。”日前,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两会部长通道上表示,中国老百姓参观博物馆的热情持续高涨,2014年参观者为7亿人次,现在已经达到一年9亿人次,许多博物馆在春节期间更是爆满。 

  从一年有9亿人次走进博物馆观展,到纪录片《我在故宫文物修文物》和视频节目《国家宝藏》的热播,中国老百姓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正在实现指数级增长。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一座“讲好中国故事”的宝藏。历时5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仅不可移动文物就有76万多处。游故宫、登长城、爬泰山、听古琴、观戏曲表演……不仅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更成为外国友人感知中华文化的载体。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

  那么,如何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并让其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灵感源泉?

  “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能够零门槛、无障碍地欣赏到文化遗产。”雒树刚表示,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为了使文化遗产活起来,造福社会和人民。

  的确,如何让我们的文化宝藏活起来、传下去,首先就需要靠人来传承。现在一批“非遗”的传承后继乏人,国家正在实施抢救工程,记录老工匠老艺人的技艺、培养青年传承人,避免“人亡技失”。关于青年传承人的培育,刚刚参与了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北蔚县周淑英剪纸艺术馆馆长周淑英建议,将“非遗”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培养高层次人才,从而把教育教学打造为保护、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与艺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则表示,“当前教育中仍然存在德育不断被知识学习挤压空间的状况,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关注不足或浮于表面。”她认为,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等场所资源优势,重视探索重要文化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背后蕴含的中国传统习俗、民族精神文化等信息,挖掘其与学科教育之间的天然联系。让学生既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入认知,又能理解世界多元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符号。

  可以说,文化遗产作为我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要让其在新时代挖掘出新的价值,就要更加注重发挥其文化传承和教育熏陶功能,让匠人不朽,匠心永存,才能让“中国故事”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衍生出新的内涵。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