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儒高院成功主办“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

来源: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作者: 日期:2022-07-20

  7月17日,“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在线上如期召开。本次论坛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中国民俗学会、日本民俗学会提供学术支持。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施爱东,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授刘晓峰,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王加华,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彭伟文,山东大学副研究员刘晨,以及日本民俗学会会长、日本东北大学研究员川岛秀一,日本神奈川大学校长小熊诚,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菅丰,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周星,日本福冈大学教授田村和彦,日本国学院大学教授饭仓义之,日本新潟大学准教授加贺谷真梨,日本东京大学民俗学博士施尧等十余位中日两国专家学者在线上参会,超过两百名中日两国的学界同仁在线参与了此次论坛。

  

部分与会人员合影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日本民俗学会会长川岛秀一分别致开幕辞。叶涛会长指出,中国民俗学会和日本民俗学会,通过签署两会合作协议书、互派代表参加学会年会、共同举办中日民俗学高层论坛,推动了中日两国民俗学界交流的不断深入。此次论坛,也正是从中日两国民俗学家近年来共同关注的课题出发,围绕“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这一主旨展开讨论的。叶涛会长希望,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能够成为两国中青年民俗学学者切磋学术、交流感情的重要平台,今后能够每年举办一届,成为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的年度盛事。川岛会长指出,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之际,中日两国民俗学者能够跨越空间的阻隔、疫情的影响,共同讨论现代民俗学这一课题,对两国民俗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周星教授、田村和彦教授的主持下,论坛由四位学者分上、下两场进行报告。

  上半场,王加华教授与彭伟文副教授分别围绕《二十四节气的历史传承与当代保护》和《面向当下的中国民俗学研究:现状与问题》进行报告。王加华教授从历史、理论以及当代实践三个方面出发,追溯二十四节气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分析其兼具时间制度属性和民俗体系属性的特征,并介绍了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当代二十四节气保护与传承活动中,中国民俗学会的积极参与和保护实践。彭伟文副教授利用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分析近年来中国民俗学的研究倾向,梳理了中国民俗学面临的新事物不断产生、民俗知识和民俗生活存在断代等现代困境,例举了中国民俗学者的相关回应与反思,并对“非遗”保护运动“劫持”民俗学等非学术性干扰表达了担忧。随后,刘晓峰教授对上述两位教授的报告做评议,指出二十四节气是中日两国共有的时间财宝,二十四节气的当代传承则践行了中国民俗学走向民间、直面社会的学术传统,如何处理“非遗”保护与学术研究的关系等问题更是关系到中国民俗学未来的重要课题。

  下半场,饭仓义之教授和加贺谷真梨准教授分别围绕《日本的民俗研究:直面变化的现在与扩张的现实》和《民俗调查的方法论课题:以冲绳研究为例》进行报告。饭仓义之教授指出,近几年日本民俗学研究进入总结与反思的时期,这与民俗学者的更新换代,以及直面现实社会剧变的需要直接相关,侧重于网络、日常、人生、感性等方面,更重视从“个体”的角度重新思考民俗研究。加贺谷真梨准教授针对近年来以Vernacular替代Folklore的重新定义民俗学倾向,提倡以结合多元体验、实践的“中动态”田野调查推动现代民俗学的方法论进步,并以撰写冲绳池间岛现代民俗志的调查经历为例,介绍了如何在现代民俗学调查中结合理论与实践。随后,菅丰教授对两位教授的报告做评议,指出近二十年来的“现代”化深刻地动摇了世界民俗学的学术根基,中日两国民俗学者也在积极引进和吸收由此产生的新理论,并就二人报告中对日常和Vernacular等学术理论的阐述和实践进行了深入探究。

  提问环节,四位报告者围绕评议人和在线观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应与热烈讨论。

  最后,神奈川大学校长小熊诚、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施爱东分别致闭幕辞。小熊校长对四位报告者的精彩演讲表达感谢,对今后中日两国民俗学界交流能够更加深入提出了期待。施爱东秘书长强调,以四位报告者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民俗学者,一直认真总结和思考民俗学的过去与未来,必将推动民俗学事业的枝繁叶茂、中日两国民俗学交流的持续发展。

编辑:张懿程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