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人物 | 郭齐勇:“仁者爱人”,君子居仁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 2019-06-10 11:22

  郭齐勇,男,汉族,1947年生于湖北武汉,曾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学院院长、国际中国哲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为哲学学院与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哲学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国学院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及学术委员会主任、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兼职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哲学学科评审组专家、国际中国哲学会副执行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暨学术委员、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等。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专长儒家哲学与20世纪中国哲学,国家重点学科“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两百余篇。

  【荐读】

  【观点】

  “仁者爱人” 君子居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观念,也是中国哲学的中心范畴之一。孔子界定“仁”为“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子继承周公以来的人道主义传统,以爱人、同情人、关切人,包括爱、同情、关怀下层百姓,作为“仁”的主旨。

  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这是说,一个有仁德的人善于推己及人,自己在社会上站得住,同时启发、帮助别人,让人家也在社会上站得住;自己通达了,同时启发、帮助别人,让人家也通达于世。人们都可以从自身、从当下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去做,这是实践仁道的方法。孔子的意思不是外在强加地使别人立或达起来,而是创造一种气氛或环境,让人家自己去挺立自己的生命,懂得礼,在社会上站得住并通达人间。这才是仁人的品格。这是讲“仁”之内涵的“忠”的一面,尽己之心、奉献,即人有所为的一面。

  (原载《人民论坛》2013年10月上期,总第418期)

  国学养育人的心灵 在当代仍起着作用

  国学当中有很多修身成德,培养君子人格的内容。中国古典的教育,其实就是博雅教育。六艺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就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书法)、算术;辅以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这些东西是和技能相关的。传统的、儒家式的教育其实也不排斥技能,但不仅是技能,同时也是拓展人生活维度的方法手段,是高雅的兴趣爱好,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媒介。传统的教育很讲究涵泳,就是身临其境,深入其中的真切体会。在兴趣的培养中,让人受到熏陶和感悟,使人养成乐善好群、敦厚优雅的品行。

  (原载“國學養心文化大講堂”公众号)

  人文教育从经典导读出发

  我国人文教育的成就斐然,但仍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问题。通识课程和文科各专业教育的毛病是通论、概论、通史、专史之类的课程太多,东西方原著经典导读的课程太少。古今中外的学术经典具有深长久远的滋润作用,给人以创造性的和不断反刍的精神空间,是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问题是我们的学生不会读书,不会读原典。我们需要想一些办法,按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程度,引导他们直接与本专业和相邻专业的经典相沟通。这比读那些三次转手、四次转手的编著或拼凑的教材要意味深长得多。概论加通史的模式,是以否定东西方人文传统和不相信师生们能读懂、能分析与能理解原著经典为前提的。我们习惯于硬性地、填鸭式地喂养学生,养成学生学习的被动、怠惰,特别是思想的懒惰。长此以往,就丧失了原创性与思想的能力,只会人云亦云。

  (原载《人民论坛》2013年10月上期,总第418期)

  家训家教的传统

  中国人重视家文化、家教,它和学校文化、社会文化、社会教育、学校教育配置起来。其实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家庭比学校的影响更为重要。家庭教育的方式丰富多样,当然是家长的身教胜于言教。孩子们从大人的身上,从行为方式、语言方式学到。你老是用粗痞的语言,孩子就会学粗痞的语言,说粗话。你教给孩子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孩子也会这样做。所以在身教重与言教的这种家庭教育中,身教更重要。我们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

  (郭齐勇教授应邀于2017年3月11日在宁波图书馆天一讲坛所作讲座,此据录音整理。本文收入作者新著《中国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一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

编辑:魏俊怡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