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中国孔子基金会 >普及应用 >国学知识

阳明心学之三要

2015-09-18 19:12:00  作者:  来源:中国孔子网

一要: “心外无物”之本体论

  阳明心学一反程朱理学将“天理”与“人欲”对立的思想,提倡“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心者身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

  ——《传习录》

  心即我的灵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

——《传习录》

  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者。

  ——《紫阳书院集序》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

  ——《传习录》

  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 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 心外。

  ——《王文成公全书》卷三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

  ——《传习录》

  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 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文成公全书》卷三

  二要:“致良知”之方法论

  良知,源于孟子所云: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致良知之学,不是追求一般的知识与道德,而是恢复心之本体,发挥本体之价值。此乃阳明心学最光辉的一页。先生晚年讲: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 “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传习录》

  知者,良知也,天然自有,即至善也。物者,良知所知之事也。格者,格其不正以归于正也。格之,斯实致之矣。知如何而为温清之节、知如何而为奉养之宜者,所谓知也,而未可谓之致知。必致其知如何为温清之节者之知,而实以之温清;致其知如何为奉养之宜者之知,而实以之奉养,然后谓之致知。

  ——《传习录》

  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落实用功,负此知耳!

  ——《王阳明全集》卷六

  三要:“知行合一”之实践论

  阳明心学反对朱子所谓“知先行后”,所以他才提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后世孙中山先生提出“知难行易”之论,实乃变而通之,以为暴力革命之行动张目。此与阳明“知行合一”之实践论,相距甚远。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传习录》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传习录》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传习录》

  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 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笃者敦实、笃厚之意。已行矣,而敦笃其行,不息其功之谓尔。

  ——《传习录》

  (由史幼波老师讲义整理)

责任编辑:张云轩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