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视野 >春秋

考古证实曹操墓曾有地面建筑 史料记载错了吗?

2018-03-29 10:28:00  作者:  来源:中国新闻网

  关于曹操墓的话题,一直以来有诸多传说。而十年前在安阳发现的曹操高陵正逐渐将历史的真实呈现在人们眼前。日前,曹操墓发掘的新进展再次引起关注。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曹操墓墓道。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本次发掘确认了曹操高陵陵园及相关建筑遗迹的存在。发掘简报指出,本次考古发掘“全面揭露了高陵陵园的主要结构,包括内外夯土基槽、神道、东部建筑和南部建筑等五个部分”。

  主持此次发掘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周立刚曾对媒体表示,以高陵陵园外围基槽以东的柱网判断,仅陵园内神道单侧的建筑占地面积就达到了700多平方米,双侧占地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

  点击进入下一页
  曹操墓的部分建筑遗物。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官方微博截图

  加上周边其他柱础所在的不少建筑,高陵陵园在历史上曾存有较为庞大的地上建筑群。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发掘结果是否和曹操墓“不树不封”的“薄葬”传说存在明显出入?

  “薄葬”的民间传说并非没有依据。梳理史料,记者发现《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曾下令明确表示了自己希望的陵墓形制——“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从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曹操生前是主张自己死后葬在贫瘠之地,并选择了自己的墓址,在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不封不树”,丧葬从简。

  点击进入下一页
  高陵陵园总平面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官方微博截图

  是《三国志》记载出错了吗?周立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人忽略了一点,“不封不树”是曹操提出来的要求。“他要求薄葬,这是他的个人意愿。”

  周立刚认为,继任者曹丕并未遵循曹操的遗愿。《晋书》中也记载,“魏武葬高陵,有司依汉立陵上祭殿”,显示曹操高陵历史上存在建筑物。

  他介绍,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西汉就有这种情况,有皇帝要求薄葬,但从初步考古来看,都并非薄葬。”

  点击进入下一页
  曹操墓陵园出土瓦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官方微博截图

  而曹操高陵曹操墓发掘领队潘伟斌提供了另外一种解释。他曾对媒体表示,“不封不树”的真正含义是在地面上不封土,即没有坟丘,不树立石碑,而与地面建筑无关。

  事实上,2010年的一篇文章就指出,此前对曹操高陵的发掘“在墓室上面未见有封土,与曹操令曰:‘不封不树’的要求符合”。

  但不论从哪种说法来看,目前曹操高陵的考古结果和史料记载并无冲突之处。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曹操墓四角攒尖形墓顶。潘伟斌 供图

  此外,本次发掘简报还显示,曹操高陵陵园曾经被有意识毁弃。“整个陵园揭露的垣墙和相关建筑都只剩基槽和柱础部分,地面以上部分全部无存,且基槽和柱础表面都比较平整。”

  周立刚推测,这种现象反映了陵园并非自然废弃或者报复性毁弃,可能与曹丕的“毁陵”活动有关。

  曹丕为何“毁陵”?文献记载,黄初三年,魏文帝曹丕下诏,以“古不墓祭,皆设于庙”的古礼为理由,毁去“高陵上殿屋”。

  点击进入下一页
  曹操墓神道航拍(上北下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官方微博截图

  不过《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认为,这只是一种借口。主要的原因“还是怕将来政权交替之后陵墓被发掘”。

  “毁陵”的同一年魏文帝曹丕起筑寿陵,下诏自作“终制”。《三国志》载,曹丕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因而决定“因山为陵,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

  点击进入下一页
  影视作品中的曹操形象。

  和他的父亲曹操一样,曹丕也在死前也要求薄葬。当然他说得更为明确——不仅“不封不树”,连寝殿、园邑、神道都不设立。

  周立刚还告诉记者,在曹操墓之前,东汉诸侯王都未曾发现过陵园遗迹,“所以这次曹操高陵陵园的发现应该是比较重要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编辑:宋睿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