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视野 >春秋

唐伯虎与王阳明:明朝七零后如何度过中年危机

2018-05-24 14:27:00  作者:  来源:大唐星沙日记

  

  一

  问你一个问题,唐伯虎和王阳明谁年纪大?

  我问过很多人,包括一些见识赅博的朋友,都认为王阳明是个老大爷,唐伯虎当然要年轻多了。

  实际上,影视剧形象中永远年轻的唐伯虎,比王阳明还要大两岁,两人都是七零后,唐伯虎生于1470年,王阳明生于1472年。

  第二个问题,唐伯虎和王阳明什么关系?

  简单说,他们应该没见过面,但是相互间一定知道。按照六度空间理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不想有交集,也会有交集。

  故事是从一场全国性的考试开始的。

  

  1498年冬天,虚岁二十九岁的应天府解元唐伯虎,与江阴举人徐经一道,经大运河北上,赴京师参加来年二月举行的会试。

  唐伯虎没想到,这会是让他抱憾终生的噩梦之旅。

  将唐伯虎点为解元的是洗马梁储,身为座师,梁储很欣赏这位弟子,他回京之后,将唐伯虎的文章拿给文坛领袖程敏政看,程敏政读了之后也啧啧称奇,如果一切顺利,在这些前辈引导之下,唐伯虎极有希望成为帝国未来的文坛巨子。

  梁储接到的新任务,是出使安南国,万里之遥,践行是一桩大事,唐伯虎拜谒程敏政,希望程能够写一篇好文章为梁储壮行,为了表示诚意,唐伯虎奉上了财物。徐经为了拜师,也拿出了酬金送给程敏政,这在当时应该是常有的事情。

  徐家据说是江阴首富,徐经学识如何,不得而知,既然手头活络,能够搭上程敏政这条线,自然不吝于打点。唐伯虎家中一度经商开酒肆,后来迭遭丧事,唐本人以任侠自诩,又喜好声色娱乐,未必有多宽裕,北上这趟,还是蹭徐家的座船,徐经看他才华横溢,相待甚厚,甚至带上几个戏子,进京之后跟着穿街过市,好不热闹。

  明代官员薪俸微薄,程敏政做过当今弘治皇帝的东宫师傅,夸张一点说是帝师,官居正三品的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可薪水也不高,他接受了这笔名正言顺的馈赠,还为唐徐二人开小灶辅导了功课,以他的学问和眼界,两位学生得到的好处应当不少。

  唐伯虎进京赶考的同时,籍贯浙江余姚的考生王守仁,正在京师默默准备考试。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曾经高中状元,时任詹事府右春坊右谕德,这个罗里吧嗦的官职,和梁储担任的洗马一样,都是东宫属官,这一年,梁储主持南直隶乡试,王华则负责主持奉天府乡试。

  父亲是状元,王守仁同样不弱,二十出头就已经中举,比唐伯虎要早得多,但他两次参加会试都没能通过,第一次考试的主考官李东阳,是他父亲的前辈,看到王守仁落榜,李东阳跟他开玩笑,让他赶紧写一篇来科做状元的文章,王守仁援笔立成,一票帝国顶级文官看得目瞪口呆。然而并没有什么用,他来科再次失败,只能寂寞地等待唐伯虎的到来。

  经过几百年的演变,作为抡才大典的科举考试已经相当成熟,王守仁因为父亲的原因,在教育资源方面占尽先天优势,甚至结识主考官,照样被刷,说明会试还是挺严格的,考试的公正程度,不仅关乎“国家体统”(明代官方喜欢用这个词),也关系到每一位考官和考生的政治前途,稍微脑子清醒点的人都知道,心存侥幸要不得。

  二

  时间到了1499年春天,二月初六这天,圣旨下来,当年的会试,由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和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程敏政担任主考官。无论是资历还是水平,两位考官都称得上是顶配。

  至此,我们要说的主要人物也都到齐了,李东阳、程敏政、唐伯虎、王守仁,还有徐经。

  等到二月十五,会试最后一场考完,所有考生都等着发榜,所以唐伯虎和徐经呆在京城没有离开。十多天以后,考试结果即将揭晓,意外却发生了,一位叫华昹的户科给事中突然上奏,弹劾主考官程敏政,说他把考题卖给了徐经和唐伯虎。这份上疏写得很惊悚,说程敏政跟做买卖一样,会试每一场都还没开始,题目就泄露得一干二净,街头巷尾都传遍了。

  事情立马激起轩然大波。明代,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同属于监察系统,通称言官,给事中官职虽然不高,但侍从皇帝,稽察六部百司,权限很大,简直是指哪打哪,科考又是举国官员士子瞩目的大事,即便华昹漏洞百出,包括皇帝在内,也不得不慎重对待。

  会试归礼部负责,皇帝把问题交给礼部处置,礼部讨论过后表示,华昹说的也不是没可能,但现在尚未发榜,最好主考官再重新查阅一遍程敏政阅过的试卷,看有什么问题没有,并且请求推迟发榜时间。

  礼部这一招,既是保护自己人的套路,也是比较稳妥的处理方式,于是皇帝指定李东阳重新阅卷,查来查去,没发现什么问题,唐伯虎和徐经的试卷,都不是程敏政阅的,也没有查出华昹指控的其他违法行为。

  三月初二,会试发榜,第一名南海伦文叙,第二名,王守仁。三百名高中的考生中,没有唐伯虎和徐经的名字。假设华昹没有捅出这一档子事情,唐伯虎会不会考上?不知道,历史是没法假设的。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通过会试的三百帝国精英,激动热切,准备参加殿试,人人喜庆自不待言,而踌躇满志赴京赶考的唐伯虎,就得接受名落孙山的现实,相比这点打击,更可怕的事情还在后面。

  

  几天之后,如狼似虎的锦衣卫,将徐经和唐伯虎抓入北镇抚司大牢,同时下狱的,还有户科给事中华昹,皇帝要镇抚司查个明白,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华昹为什么也会下狱呢,他攻击的可是三品大员,找他调查案情只是一方面,如果证实他是乱咬人,那下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这类科场大案并不多见,案子一发,全京城乃至全天下都会知道,王守仁本人也是考生,科举舞弊案一定在他关注范围之内。三月中旬,殿试过后,伦文叙仍是状元,王守仁位列二甲第七,这一年他虚岁二十八,距离人生巅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这边新科进士们热热闹闹上殿叩谢皇恩,那边徐经和唐伯虎在牢中凄凄惨惨遭受狱卒欺凌,命运差池如此,实在令人慨叹。

  天牢一坐就是一个多月,案子迟迟没有进展,各方态度日渐激烈:工科都给事中林廷玉等首先发难,强烈要求释放华昹;程敏政一再上疏为自己辩解,恳请解官归田;华昹一口咬定自己没错;徐经上疏称华昹是挟私污蔑,各有各的说法。

  皇帝将这起钦案交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会同锦衣卫一起审理,明代可没有司法文明和零口供一说,架势一摆出来,徐经就招供称,程敏政曾经收了他的钱。以都察院左都御史为首的言官们,立马要求皇帝将程敏政作为案犯下狱。皇帝在犹豫了十来天之后,同意了这个做法。

  三

  

  案件高潮发生在午门对质的时候,午门是挺有仪式感的一个地方,明代许多大事都发生在这里。农历五月,京师的天气渐渐热起来,程敏政和华昹两人在午门展开辩论。三法司和锦衣卫都已经到齐,按照惯例,六科给事中也应该在场,所以主持廷审的刑部尚书和左都御史,派御史将工科都给事中林廷玉等人请了过来,一场激烈交锋迅疾展开。

  程敏政本来就觉得冤枉,他居官多年,什么风浪没见过,为自己辩护肯定很有经验,华昹最初上疏的内容,确实是以捕风捉影为主,说着说着就赶不上趟了,原本列席的林廷玉都忍不住出言相助。辩论到最后,程敏政坚决不服,要求召集更多参与考试的证人,都察院一方也要求把案件调查扩大化,弘治皇帝可能是怕影响不好,只要求按原定方式继续审案。这次,锦衣卫们对徐经上了手段,严刑拷打之后,徐经再次翻案,说出了实情。

  这中间还有个插曲,原本林廷玉等人只是列席审判的,他看到华昹争辩不过,忍不住帮忙,这种做法,其他人或许都理解,但锦衣卫东厂的人,却到皇帝那儿告了御状,说他们没有避嫌。于是五位给事中都被抓到了大牢里,就连过去请他们的两位御史,也被逮了起来,在场的刑部尚书等人差点都牵连进去,赶紧上奏折,自请罚两个月工资。

  五月下旬,案件终于审理清楚,徐经、唐伯虎从程敏政求学时,程敏政还没被任命为主考官,讲课过程中,老师或许有意无意划了重点,徐经和唐伯虎针对重点模拟作文,两人兴奋过头,竟然把这事给说漏了,后来程敏政出考题,也确实提到了这些内容。如果说程敏政是有意帮学生作弊,恐怕不尽然,他讲课在先,收的财物只能算是礼金,至于他出题时究竟是欠考虑,还是有意为之,难说,但说三人不避嫌疑,则是铁板钉钉的事。

  时间到了六月,最终处理结果下来,程敏政被要求退休,华昹调到南京太仆寺做闲官,徐经和唐伯虎削除仕籍,罢黜为吏,至于林廷玉等一干人,也都受到了或轻或重的处分。

  最惨的是程敏政,他少年得志,一路走得特别顺,哪里吃过这种亏,在狱中条件不好,天气又热,出狱第四天就病死了,死的时候才五十多岁,如果没发生这件事,以他的能力和资历,肯定可以爬得更高。

  受影响最大的是唐伯虎,原本春风得意,搅和到这起案子里,当了近三个月钦犯,还被开除仕籍,为天下士林不齿,很多人骂他是败类,他后来写信给好友文征明讲述这件事,满满都是泪。

  据唐伯虎自己说,处理还算宽大,他被罚往浙江做吏员,也是主事的人希望他能够曲线救国,图个出身。明代正途出身的官员,和吏员之间身份相差极大,他心高气傲,拒绝了这份好意,直接回家了。

  至于徐经,扮演的是猪队友的角色,一开始就想着花钱占便宜,下狱之后惧怕拷打,胡乱交代,说程敏政是被他和唐伯虎坑死的也不为过。徐经出事以后闭门读书,几年后他赴京游览,或许是因为坐牢时遭受严刑拷打,身体虚弱,最后病死京师,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五岁。他的后代中,出了一位非常著名的驴友,叫徐霞客。

  官修史书《明孝宗实录》前后花了两千多字记录全案经过,隐约透露了一个真相,那就是有人想要谋取程敏政的位子,故意找华昹来攻击他,这才酿成一起大案。

  性格决定命运,程敏政为人神经大条,徐经和唐伯虎年轻没经验,一个恃才,一个恃财,性子都很轻佻,这三人凑一块,在虎狼环伺的政治斗争中吃亏,也是命中注定的事。

  

  四

  不管命运是好是坏,人生下半场开始了,唐伯虎回家之后,和老婆经常吵架,一纸休书离了婚,好在有祝枝山这些朋友帮衬,苏州商品经济又发达,他过上了卖书画的艺术家生活,成了中国艺术史上斜枝溢出的一朵奇葩。

  唐伯虎一心想走进官僚系统,最后失去了所有的机会,王守仁运气就好多了,考中进士之后,他历官工、刑、兵各部,扎扎实实做了几年机关工作,一路朝着理想目标前进。王守仁没有想到,坏事如果没来,那它一定在来的路上。

  公元1505年,弘治皇帝去世,继位的正德皇帝才十五岁,搁在今天也就是个初三学生,天下大权掌握在一个少年手里,这个少年后来成长为大明朝最不按常理出牌的皇帝,他身边的太监们跟着蠢蠢欲动,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刘瑾。

  

  在影视剧中一头白发、戾气十足的刘瑾很快发挥出威力,次年,他驱逐名朝中大臣,南京户科给事中戴铣等人联名上疏反对,全部被锦衣卫逮捕。戴铣还没押解到北京,王守仁也上疏救援戴铣,文章写得很短,除了标题生猛一点,通篇都是很委婉的“建设性”内容。要是弘治朝,这种软趴趴的奏章,皇帝根本不会当真,可朝中大气候已经变了,刘瑾是一本正经来找茬的,索性把他也抓到了牢里,照样是锦衣卫拿人,照样,是关在镇抚司大牢里。

  农历十二月,处分结果下来,王守仁被带到了有故事的午门前,在北京的寒冬里,锦衣卫扒下他的衣服,光屁股挨了整整三十廷仗,同时发配到遥远的贵州龙场做驿丞。

  唐伯虎坐牢很冤枉,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没作弊,王守仁更冤枉,他为国事仗义执言,最终却落得这样一个身心俱痛的屈辱下场。在他之前,廷仗更多是一种象征性的惩罚,这样货真价实地打,还是第一次。

  环境确实不一样了,几年前唐伯虎罚往浙江效力,还可以偷着跑回家,王守仁也想躲过风头,他棒疮好一些之后,就在杭州待着,一边养病,一边等着翻盘的机会到来。直到第二年,就连王华也被赶到南京做官,王守仁没有办法,委委屈屈收拾行李,赶赴龙场。

  大明全盛时期有近两千处水陆驿站,受处分的官员发往驿站当驿丞也很常见,但龙场驿条件之差,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绝对不是出于培养干部的目的,让王守仁挂职体验去的。

  王守仁离开京城这年,唐伯虎正在做人生中的一件大事:盖房子。他筹备了两三年,终于在苏州桃花坞盖起了桃花庵,写下了《桃花庵歌》:“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同样是逃离大明的中枢北京,市民唐伯虎在新一线城市苏州过起了还算自在的日子,官员王阳明却不得不一路向西,走向连正经屋子都没一间的龙场驿。

  明朝人的豁达,在困境面前彰显无遗,唐伯虎饮酒作诗画美女,王守仁躲在山里玩周易,龙场悟道,成为了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圣人王阳明。但人生哪里有真正的悟道,还不都是吃亏吃多了,拿刀子逼着自己扩充心胸,他们不过是以各自熟悉的方式,艰难应对事业与人生的中年危机。

  五

  

  前面说过,正德是明朝最不按常理出牌的皇帝之一,就藩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以为机会来了,暗中积蓄势力,以图大事,1514年,宁王花费巨资买通皇帝亲信,终于恢复了王府护卫势力,同时四处招揽人才,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进入他的视野。而王守仁几经腾挪,终于从驿丞做到知县,又从知县做回主事,最后登上了南京鸿胪寺卿的高位。

  唐伯虎和另外两位苏州籍艺术家接受宁王延揽,入幕为宾。因舞弊一案,唐伯虎遍识人情世故,看似张狂,脚下却走得很稳,加之平日里和官员往来甚多,嗅觉敏感,很快就看出宁王有问题。宁王是个心狠手辣的角色,唐伯虎再有名,也不过是一枚普通人,打死了都不算什么事。为了脱身,唐伯虎布了个局,宁王遣人送东西给他,他故意脱得赤条条的,坐在地上装疯卖傻,这一招果然凑效,宁王轻轻松松放过了他,唐伯虎正月里就逃回了苏州,躲过一劫。

  同样是吃过大亏之后,王守仁官越做越高,事越做越谨慎,他以左佥都御史身份巡抚江西、福建一带,屡屡建功,宁王也主动找上门来问学,王守仁推辞不过,就把自己的学生冀元亨推荐了过去,大概也存了打探情报的心思。冀元亨是个特别老实忠厚的人,宁王反复试探,冀元亨假装听不懂,只讲学术,这法子倒是和唐伯虎殊途同归,宁王没办法,拿一份厚礼把他送了回去,冀元亨连这点财物都老老实实交给了公家。

  转眼到了1519年,宁王以皇帝荒淫无道为由,杀死地方官,聚十万之众,举旗大反。宁王率大军沿江而下,兵锋直逼安庆。原本打算去福建平定另外一起叛乱的王守仁闻讯,趁兵荒马乱消息不灵通,打起了信息战,他故布疑阵,一下说率最有战斗力的土兵狼达四十八万平叛,一下给宁王部下写信离间,最后带着七拼八凑的军队,一举攻下南昌。

  进退失据的宁王选择了回援,激战以宁王大败告终,王守仁仅仅花了三十多天时间,就拯救了大明最为富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也一举拯救了帝国。

  对于他的这番功绩,很多人不高兴,正德皇帝不高兴,他好容易逮着机会,想亲率六军下江南平叛,还给自己下了圣旨,以总督兵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镇国公朱寿的名义出征,刚到河北,王守仁就汇报说仗打完了,正德皇帝还是逶逶迤迤带着大军继续南下。

  皇帝身边的人也不高兴,原本可以捞着军功,这回什么好处都没有了,安边伯许泰、提督军务太监张忠是两位急先锋,他们不惜污蔑王守仁和宁王勾结,也想榨出更多油来。在这两人的威逼之下,王守仁不得已,将曾经安排冀元亨去宁王府的事情交代了出来,许、张大喜,对冀元亨施以酷刑,冀坚决不肯连累老师,最后全家被捕入狱,直到几年之后才被放出来,和程敏政一样,冀元亨出狱几天之后就过世了。

  面对许、张等人的咄咄紧逼,王守仁在钱塘找到了太监张永,把宁王交给了这位还算正直的大人物,并将所有功劳归诸于威武大将军朱寿的坚强领导,终于逃过一劫。

  六

  

    (山静日长图,下面是王守仁所撰《玉露》文) 

  平定宁王之乱这年冬天,王守仁焦头烂额地应对皇帝亲信们的构陷,心灰意冷,只想着怎样脱身回归田园。这时,他的学生华云送来了一件礼物:由唐伯虎画的《山静日长图》,这是唐伯虎花费了三个月时间精心绘制的,此时,唐伯虎已经五十岁,已经抵达艺术人生的巅峰。

  王守仁于繁冗焦虑之中看到这套画册,吟咏着唐伯虎的名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题写下了一篇短文:

  唐子西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味子西此句,可谓妙绝。人能真知此妙,则东坡所谓“无事此静坐,一日如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已多乎? 

  王守仁不可能不知道,绘画的便是二十年前那场惊天大案的当事人,他按照士林平辈交往的惯例,称呼唐伯虎为子西,并在篇末,署上了“阳明山人王守仁”。

  这是两人唯一的一次合作。五年之后,唐伯虎病逝,十年之后,王守仁病逝,至死,两人也未能见上一面。

  原标题:唐伯虎与王阳明的六度空间

编辑:宋睿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