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视野 >图片集锦

古晋遗珍——山西怀仁窑、平定窑传承与创新复烧现状

2017-07-24 17:23:00  作者:  来源:中国文物网

   怀仁窑
  怀仁县位于山西北部,其名取自“怀想仁人”,因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与晋王李克用相会于东城得名。怀仁靠近大同,周边窑址较多,不远处还有著名的浑源窑,大同有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和陶瓷土资源,如,大同煤炭中的煤矸石就是优质的瓷土原料。而怀仁的自然资源也是以煤炭和高岭岩闻名,就此很容易自然形成一个行业——陶瓷业。城西的洪涛山脉由南而北分布着三条大的河谷,自西向东汇入桑干河,它们分别是大峪河、小峪河、鹅毛河。历史上,三条河谷内均有陶瓷生产活动,地处大峪河谷内的吴家窑矸土品类繁多,有“软矸”“硬矸”之分,从做大缸的粗陶到精细的实用器都有。
  怀仁有一种被当地人称作“黑砂石”的矿物质,实际上是重要的陶瓷制作原料,陶瓷学中称之为“大同土”。1959年,地质专家沈永和先生在其《论高岭岩》的著作中,首次将它命名为高岭岩。怀仁高岭岩储藏量巨大,是全国四大高岭岩产地之一。此外,怀仁及周边邻近地区所盛产的长石、石英石、粘土、石灰石等,都是制瓷、配釉的优质原料。怀仁位于大同煤田,地下的“乌金”为怀仁陶瓷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燃料。20世纪70年代,故宫博物院专家在鹅毛口内张瓦沟发现了宋、辽、金、元、明、清六朝烧制陶瓷的遗址。叶喆民著《中国陶瓷史》记载:1977年考察该窑址(怀仁窑)时,曾采集到白釉、黑釉、酱釉、白地绘黑花、黑釉划花、白釉灰地剔划花、辽三彩、钧釉等瓷片,还有鸡腿瓶残片,多属辽金之物。可见怀仁于辽、金时代为制瓷兴盛之地,陶瓷业发达,多有遗迹存留。考察组在吴家窑遗址捡拾到很多瓷片。
怀仁县文管所藏:辽白釉划花缠枝纹罐-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怀仁县文管所藏:辽白釉划花缠枝纹罐 
  怀仁窑历史上以烧黑瓷为主,山西有“北黑中白”之说,北方盛产黑瓷,兼有少量白瓷,细白瓷施化妆土再施透明釉。怀仁窑黑釉瓷器釉质甚精,最著名的品种是油滴。油滴属于黑釉瓷中的一种结晶釉,是指在黑色底釉上有银色、金色、或红色的小圆点,就像是油浮在水面上的感觉。是瓷器中的名贵品种。与目前所说福建建盏油滴相区别而被称为北方油滴。从保存在上海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怀仁窑银油滴盏可以看出,怀仁窑油滴的特点是油滴发育饱满,斑点大小一致,间距排列有序,釉斑光亮。
  怀仁窑的装饰特色,主要是釉层剔花和划花,黑釉剔花剔的是釉层,白釉剔花剔划的是化妆土,而后再罩一层透明釉。划花常见的有单线划花,即在釉面上直接勾画出,还有一种是钩花划地,即先勾出纹样轮廓,再把空地划成各种形式的线条,构成柔和的中间色调,怀仁的特色是划成“席片纹”。黑釉剔划花出现于宋代,以山西北部的瓷窑常见,怀仁窑的黑釉剔划花是利用黄土釉烧成后的黑色和经过剔划后露出的坯体色以强烈对比形成清新明快的花形,是一种既单纯又丰富的单色艺术,类似于黑白木刻。怀仁窑不仅有“硬笔”装饰的杰作——黑釉剔划花,而且有“软笔”彩绘的瓷器,在窑址曾采集到白地黑花瓷标本,纹饰简洁、率意,具有晋北民间艺术风格特色。
  在怀仁这片土地上,陶瓷业长时间的一直存续着,直到今天,形成了煤炭业之外的第二大产业。新中国成立后怀仁的窑火也很旺盛,到70年代所生产的黑釉描金立式茶具、黑釉描金盖杯、搅釉茶具、松竹梅坛、向日葵大菜盒、鱼纹小菜盒、象形酱釉醋壶等产品,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土釉风格名重一时,行销国内外。雁北地区陶瓷研究所成立于1975年。当时雁北各县(朔县、右玉、平鲁、怀仁)陶瓷厂纷纷上马,陶研所聚集了不少陶瓷方面的人才,许多产品在70年代都是难得一求的精品,“玉柱杯“被人民大会堂山西厅选用,“雁翠瓷”获国家轻工部三等奖……时至今日,怀仁已经发展为一个有60余厂家、90多条生产线、年产能力超过15亿件产品的日用瓷生产基地。在艺术瓷方面有釉下茶彩、铁锈花釉、窑变釉、釉中彩、堆釉、刻瓷、瓷塑等,许多产品在全国、省级陶瓷比赛中屡获金银铜奖,由此培育出了土生土长的省级陶瓷艺术大师。
  李增平,1959年生,祖辈都是以制瓷业为主,属家传。他年轻时有幸被厂里选送到天津工艺美术学校进修陶瓷造型和釉下彩绘的专业技术。结合父辈传授的经验与学习理论学习指导,加上自己的悟性,刻苦钻研、收获颇丰。回来后被厂里正式任命为造型设计室主任,承担厂里陶瓷造型技术和釉色的研制开发。80年代他曾潜心研究成套餐具,并成功烧制出怀仁县第一套45头日用餐具,首开怀仁日用瓷成套的先河。90年代在一家生产包装陶瓷酒瓶的民营企业负责生产研发,开始琢磨恢复油滴釉这一怀仁特色产品。由于油滴属结晶釉,在以煤、柴做燃料烧制时,燃料中的许多自然成分在燃烧时的释放有助于参与釉的化学反应,很容易产生窑变。在此基础上他将窑变釉技术,特别是七彩窑变釉技术作为此后的奋斗目标。
  所谓窑变釉,是烧瓷时由于燃料(煤、柴等)所含复杂成分,在燃烧时与釉反应或经烧窑时的氧化、还原作用,烧成后所呈现的不可预知的釉色效果。因偶然性大,形态特别,古人又不知其原理而把这种效果称“窑变”。最典型的就数钧瓷。釉面或如云霞灿烂、或如大海波涛,古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推崇备至的陶瓷上品。过去因条件限制,尤其是窑炉技术,传统土窑没办法很好掌控温度和气氛,窑变效果不能很好控制,时好时坏。随时代的变迁技术的进步,尤其测温锥的发明,使得温度变得基本可控。在李增平创建了自己的陶艺工作室,为客户制作酒瓶作为主要的经济支撑后,专攻窑变釉技艺。经过8年不厌其烦的上千次试验,终于摸索出一整套烧制七彩窑变釉的技术与经验。2012年在北京中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陶瓷文化艺术创意精品博览会上,李增平创作的“七彩窑变瓶”和“四耳如意窑变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色彩,在全国450多家展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陶瓷艺术“大地奖”银奖。“四耳如意窑变瓶”的耳环不但是窑变,还是能活动的环,利用技巧巧妙避开了釉的粘连,虽然成功率有限,但效果的确很好,这也是李增平觉得有意思、值得追求的原因。目前,李增平正在恢复明清民国时期山西民间广泛流传使用的“蓝花花”瓷,即在以山西矸土制作好的素坯上,上白化妆土,再在白化妆土上用青花料画花卉纹饰等,最后罩透明釉一次烧成。与景德镇硬质青花瓷相比,由于是炻器胎,在白化妆土的映衬下青花显得淡雅清透,甚是可爱,土釉白釉做的透明釉显得油润白嫩。现在也是在古玩市场中广受欢迎的民俗品。李增平为了恢复,已经做了几十次试验,不是白化妆土不够白,就是透明釉不够润,要不就是画工不够娴熟老辣……有一点不合适就达不到以前的效果。单是土釉的透明釉已经试了好几种,看试验效果烧下的制品已经快接近古物效果了。在本文写作完毕时,他已将系列“蓝花花碗”少量推向市场,并获得好评。 
  李增平作品: 窑变橄榄瓶 ,四耳窑变瓶-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增平作品: 窑变橄榄瓶  ,四耳窑变瓶
  平定窑
  平定窑,位于山西东部紧靠河北的山西阳泉市。《隋唐史》载:“山西之平定、霍州在唐均烧白瓷……”作为山西瓷业的先行者,平定窑以烧制白釉瓷器为主,兼烧少量黑釉瓷。唐代平定窑白釉瓷器主要有唇口碗、花口盘、花口钵等。在窑址采集到白釉玉壁底碗残件,胎土有较粗者,泛青灰色,内施全釉,外挂半釉,光素无纹,碗里有3个支烧痕。胎土较细者,呈白中泛微青,瓷化程度较高。白釉莹润,烧结度好。平定窑碗、盘底足一般平切,足内无釉。平定窑与河北著名的邢窑、定窑毗邻,因此在工艺技术方面、装饰手法上互为借鉴、相互影响,或窑工间相互交流较为广泛。其促进了双方技术的发展进步。至宋代,平定窑装饰技法丰富多样,印花、刻花、划花、贴花异彩纷呈,白釉刻花浮雕莲花纹碗、白釉兽面贴花罐、白釉印花五角盘、六角洗、折腰盘等,造型别致,装饰精美,体现了较高的造型、装饰艺术水平。由于平定窑的白瓷白洁度好,印花、剔划花精美,现在古玩行很多把平定窑当定窑出售。可见其两者技术水平接近,很难区分。平定窑黑釉瓷器釉色黑亮如漆,主要有兔毫碗、印花碗、剔划花盘、刻花瓶、罐等。金代主要产品有碗、盘、碟、罐等,特别是随着北方民窑白地黑花瓷的发展,平定窑也烧制白地黑花瓷器。考察组在参观平定窑瓷片收藏者的收藏,发现有少量兔毫斗笠盏残片,釉色黑亮、兔毫清晰,明显是当时精心之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窑炉业的进步,平定陶瓷不仅在制作技艺上有较大的进展,而且在釉料、造型、装饰等方面均有很大突破。其色釉色除白、黑、棕常见釉以外,亦有花釉、黄釉、结晶釉、窑变釉等。特别是在瓷器的艺术造型、装饰方面,也达到了超凡的水平。     目前在平定窑繁多的瓷器品种中,最具盛名的是黑釉刻花瓷。平定亦被称作:中国刻花瓷的故乡。平定窑陶瓷据《中国陶瓷史》记载,刻花瓷其工艺最早源于唐代,在山西、陕西、河北一带生产。20世纪60年代,在陶瓷专家水既生先生倡议下,指导恢复刻花瓷的烧造。刻花瓷制作,其烧制工艺复杂,技术难度极高。先采用当地瓷土,经过拉坯或注浆工艺制成型制作坯胎后,浇上黑釉,用“湿作法”,即以刀代笔在坯体未完全干透之前刻花,讲究下刀果断精准,一气呵成,具有纯朴的泥土本色,充分展示了陶瓷本身的釉色美、装饰艺术美、民间艺术美。与怀仁窑刻花有些区别。刻花对比强烈,视觉效果明显,有较强的装饰意味。深受大家喜爱。是北方陶瓷上的一个主要品种,与白地黑花一脉相承。平定窑刻花瓷器从装饰上看,剔、刻花技艺娴熟,刀法遒劲犀利,线条洒脱流畅,花卉纹饰花肥叶大,花瓣排列有序,叶片分布有章,黑白分明,或刻花留底,或刻底留花,有极强、极美的浅浮雕效果。平定窑黑釉刻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精品,以黑亮的釉面、古朴的花形、精美的造型而闻名天下,被誉为“中华陶瓷奇葩,山西民间绝活”。
张文亮: 窑变盏 ,刻花瓷-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文亮: 窑变盏 ,刻花瓷
  20世纪60年代,经山西古陶瓷研究所专家水既生和民间艺人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三年的蹲点研究,平定刻花瓷烧制技术、工艺得以恢复,最终研制出20余种刻花瓷品种,并以水既生先生设计的仿宋黑釉剔刻花梅瓶、嘟噜瓶等系列产品为主,1966年赴广州交易会出口 ,开创山西省民间陶瓷出口先例。平定刻花瓷这一民间瑰宝终于在平定大地复生。
  当年的陶瓷厂职工——张聪,协助水先生完成试验,后经多年努力,得到水先生陶瓷方面的真传。90年代中期,因市场和企业改制,陶瓷厂的生产严重萎缩,张聪先生带着从陶瓷厂回家来的三个儿子在冠庄村自家老院里继续从事这一事业,使这一民间瑰宝得以传承。
  2003—2006年间,张氏父子创作了黑、白、棕刻花陶瓷等多种产品,恢复了水既生先生发现并试制成的“陈格瓷”,创新和嫁接了木叶陶艺制作工艺,并涉猎了亚光、开片、结晶、茶叶末等窑变艺术釉的工艺研制和剪纸漏花陶瓷、绞胎、铁锈花以及现代时尚装饰异形陶艺等新产品。2006年,以张氏父子为申报主体的“平定刻花陶瓷制作工艺”被列为首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张聪的长子1968年出生的张文亮,悟性好,有股钻劲,手工拉坯这一基本功掌握得很过硬。他曾发表过《浅析平定刻花瓷拉坯工艺》,不仅师从名家,还经常外出进修,如参加过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高级研修班”的培训等。他深得父亲的真传的同时,还与时俱进,坚持创新,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平定窑的工艺和品种。为了使陶瓷的面貌现代化,装饰时他还加入了原始岩画、民间典故、人生哲理等故事题材,使得审美更符合现代趣味。除了传统黑釉刻花瓷外,随着茶文化的兴盛,张文亮拉坯制作的窑变蓝釉茶盏也是他主推的一个品种,蓝釉窑变或如天空云霞、或似罗汉入定,用他的话说:“真是变幻莫测、妙不可言,越看越有味”。其小摆件——窑变葫芦花器,釉色也是耐人寻味。
  在张文亮目前地处平定高新区的产业园基地,有一栋楼上的两整层供他使用。其中一层楼,自西向东分为陶艺体验区、产品生产区、接待区。陶艺体验区由陶吧馆组成,有七八台拉坯机,包括手工制作和上釉体验,面积约200平方米,以接待学生实习和游客体验为主。产品生产区是按陶瓷成型流程划分的区域组成,由拉坯、注浆成型车间,上釉车间,刻花车间、烧制车间、后期处理、包装车间组成,占地约800平方米,一般不让游客参观。接待区由餐厅、会客厅组成,平时也是员工的食堂,占地约100平方米。这栋楼的五楼是张文亮的办公室和正在筹办的平定窑小微博物馆(博物馆正在装修中)。考察组参观张文亮平定窑的瓷片收藏,按年代顺序依次排列,从唐至民国,有各个时期的瓷片、残器,量很多也很丰富,是张文亮多年的辛勤积累。他的总体规划是一个完整的平定窑的脉络,从老瓷片到现在的复烧、创新产品在他这里都能看到。的确带给我们很完整、很震撼的感觉。我觉得这种做法值得山西陶瓷人借鉴。立足当地窑口,在此基础上的继承、创新才会是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2006年,平定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艺术之乡评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刻花瓷之乡”和“中国刻花瓷研究基地”,以张聪、张文亮父子为申报主体的“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工艺”经评审被列入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以阳泉市张文亮刻花瓷文化有限公司为申报主体和保护单位的“平定刻花瓷技艺”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填补了山西省国家级非遗保护陶瓷技艺类的空白。2016年8月,张文亮又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共同授予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称号。
  
  张文亮新烧瓷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文亮新烧瓷器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