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视野 >寻根

古代快递什么样?八百里加急有多快

2019-01-22 09:26:00  作者: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快递在生活中已经不可或缺,

  但快递绝非现代人独享。

  在古代,人们想传递东西靠什么?

  飞鸽传书还是八百里加急?

  今天就让大家了解一下古代快递啥样。

  

  网购作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

  (其他三个是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

  也让快递行业逐渐兴起。

  但实际上,快递属于邮政行业,

  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

  而且门类复杂,数量不少于现在的这通那通。

  古代快递从商周开始,不接民单

  商周 

  快递(邮政)行业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据《周礼 · 秋官》记载,当时周王朝的官职中便设置了主管邮驿、物流的官员“行夫”,对其职责要求是“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古代快递,主要用于传递政令、军情,民间极少使用。

  秦汉 

  全国已有成熟的快递“公司”——驿传。后来“驿传”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

  魏晋 

  魏晋时期,中国出现了第一部专门的邮政法规,即《邮驿令》,这在古代邮政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隋唐 

  由于大运河南北开通,水路快递更为突出。快递业出现了以京城为中心,辐射全国各地的格局,就连一些边远山区也设有“网点”。鼎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2万多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陆兼并三种。

   

  建立了急递铺制度,大大提高了快递的速度。

   

  疆域辽阔,在大力发展交通的基础上不断强化驿站制度,使邮驿快递业有了长足发展。

   

  明朝初年开始设立了独立于驿站之外的货物递运所,成为特快专递的基层组织,归属于各地卫所管理。

   

  邮驿快递业的发展迅速,达到最巅峰的时期:全国的驿站有2000多处,急递铺有1.4万所,驿夫有7万多人,铺兵达到4万多人,成为古代历史上最庞大的邮驿快递队伍。

  

  除了以上的官办“快递”,还有民办“快递”,这就是武侠剧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部门——镖局或镖行

  

  镖局起源于什么时候难以考证,但可以肯定第一家被国家政府认可的镖局诞生于清朝。在这样的快递公司谋个职位,必须文武双全,遇到事情,脑子够灵光,嘴巴会说,还得会武功。

不会说相声的快递员不是好保镖

  。

  镖局的镖师们有句口头禅,叫“三分保平安”,这是一个资深镖师的基本修养。当然,镖局“快递”的对象除了钱财物品外,还可以是人

  然而不管是邮政还是镖局,都不是一般老百姓能消费得起的。如今的“偏远地区外,全国包邮”还是很贴心了,而在古代最常见的还是靠“人肉”——私人捎带,没朋友的那就飞鸽传书吧。

  

  古代快递有多快?

  相比今天半天不发货还经常丢包毁件的快递来说,古代的快递行业管理要严格的多,毕竟是为官府办事,敢有怠慢,后果你懂得

  首先,在速度上就有很明确的规定。

  秦汉时期步递一般都是短途,平均每个时辰要走10里,当天送完。如果用“传车”,最多每天可行二三百里。骑马的话,对速度的要求是“日行四百里”,这是当时的速度极限了。

  唐时规定,陆驿最快日行500里,最慢为18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他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150里

  安史之乱安禄山在范阳(今河北定兴县境内)起兵,唐玄宗在临潼华清池,两地相隔近三千里六日内玄宗就得到了消息,这就是日行五百里

  宋朝速度规定基本上沿袭了唐朝,只是这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马脖子上都配有铜铃,疾驰时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以警示路人,如果路人不避让或避让不及,一切后果均由路人承担

  到了清代,由于战火不断、军情紧急,出现了“红旗报捷”,一旦前方打了胜仗,就立刻以八百里的速度飞递。这就是我们在影视剧里常常听到的“八百里加急”

  所谓八百里加急相当于咱们现在的特急件,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拼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但非到万不得已(如边关告急、大规模的聚众造反)不会用八百里加急送信。

  快递出错后果很严重

  由于古代快递多为政令、军务一类,如果快递变成慢递,或将邮件递错、丢失等,都将被严惩

  在唐代,快递送晚了,或是不依驿道行走(枉道),要挨板子,最严厉的惩罚是处死。如果在投递过程中耽误了(稽程),也将根据时间的长短、公文的性质、引起的后果,作出相应的处罚。

  对失密或私拆、损坏、丢失邮件,唐代也有相应的处罚规定。其中对泄密处罚最厉害。《唐律疏议》中规定:“诸漏泄大事应密者,;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此后,各朝代对邮递违规的处罚规定均与唐朝差不多。

  ◎本文转载自“中国国家地理”,原文有删减,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宋睿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