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视野 >诗书

古人的教子智慧 都浓缩在这些家书中

2017-06-12 14:41:00  作者:  来源:大道之行

  古代家书家信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处世做人智慧等方面的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借鉴之处。今日,知行君整理出中华历史长河中的两篇家信佳作,以飨读者,与君共勉。

 

西汉刘向

  刘向 《诫子歆书》

  告歆无忽:

  若未有异德,蒙恩甚厚,将何以报。董生有云:“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言有忧则恐惧敬事,敬事则必有善功而福至也。又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故吊随而来。齐顷公之始,藉霸者之余威,轻侮诸侯,亏跋蹇之容,故被鞍之祸,遁服而亡。所谓贺者在门,吊者在闾也,兵败师破,入皆吊之,恐惧自新,百姓爱之,诸侯皆归其所夺邑,所谓“吊者在门,贺者在闾”也。今若年少,得黄门侍郎,要显处也。新拜皆谢,贵人叩头,谨战战栗栗,乃可必免。

  家书译文

  告诫刘歆,不要忽视我下面的这番话:你没什么特殊德行,却蒙恩甚厚得到朝廷重用,拿什么来报答呢?董仲舒说过:“(你因祸)前来吊慰的人走到家门前时,来道贺喜事的人其实已经到了里巷口。”这是说,人遇到忧患就会怀着敬畏之心谨慎地努力行事,小心谨慎努力行事就一定会收获好的功德,福祉于是随之而来。他又说:“道贺的人到了家门时,吊慰的人其实已经到了里巷口。”说的是人享福就易生骄奢,骄奢就会招来祸患,所以吊慰的人会随后到来。

  齐顷公(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刚主政时,凭借他爷爷齐桓公的余威,对诸侯轻慢侮辱,看不起晋国使臣郤克,所以遭到战事惨败的祸害,临时改换装束才得以逃命。这就是“道贺的人到了家门时,吊慰的人其实已经到了里巷口”的道理。齐顷公被打败后,人们都来吊慰,他此后恐惧自新,得到百姓爱戴,诸侯也都把以前侵夺齐国的城邑归还给他,这就是“来吊慰的人走到家门前时,道贺喜事的人其实已经到了里巷口”的道理。现在你小小年纪,得到黄门侍郎的官职,这是个显要的位置,新授官职别人都来道贺,很多有身份的人也给你叩头。你应该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才能免于灾祸。

  家书背景

  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曾奉命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刘向最大的文学功绩是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东方朔、庄忌、王褒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并定名为《楚辞》。

  刘歆是刘向少子,也是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是西汉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上述文章是刘向写给刘歆的一封家书,当时刘歆担任黄门侍郎显职,刘向写信对他加以告诫,勉励他在做人做事方面心存警惕、态度恭谨,切忌骄奢懈怠。

  

  家书品读

  刘向身历三朝,三罢三出,处事经验丰富,他告诫年少而处显要之位的儿子,要特别低调恭谨,加倍小心。为了增强说服力他采用两个渠道:

  一是引用名人之言来说教。董仲舒是大儒,也是刘向的前辈。他引用董的“吊者在门,贺者在闾”和“贺者在门,吊者在闾”的辩证关系,告诫儿子不可骄奢傲慢,须敬业恭行,谦逊好学,如此,才能有所成就。反之,福至而大喜过望,骄奢自来,祸患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在这方面,刘向本人就有亲身体验,刘向生于皇室贵胄之家,是汉高祖刘邦弟弟刘交的四世孙,元帝时,任宗正,可谓“贺者在门”。但因其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被免为庶人,可谓“吊者在闾”。成帝即位后,又得进用,任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尉,又是“贺者在闾”。

  二是借用历史人物齐顷公来证明:齐顷公昔日“藉霸者之余威,轻侮诸侯,亏跋蹇之容”,结果“被鞍之祸,遁服而亡”,以此证明“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兵败师破后接受教训,“恐惧自新,百姓爱之,诸侯皆归其所夺邑”,以此证明“忧则恐惧敬事,敬事则必有善功而福至”。

  刘向的教子应当说是成功的:他的三个儿子都很有才能:长子刘伋,易学教授,官至郡太守;中子刘赐,官任九卿丞;少子刘歆,更是西汉末年著名的大学者。刘歆继父业,集六艺群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撰为《七略》,这是为中国第一部图书目录、分类著作。《七略》将著录的图书分为六个大类,38种,603家,13219卷。其中对每种每类都加小序,说明其学术源流、类别含义等,不仅对当时的学术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目录学更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目录书的典范。刘歆对天文律历及数学也有研究,所著《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三统历在中国天文学史上,首次提出了岁星超辰的计算方法,他还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提出接近正确的交食周期的天文学家,因此受到后人的推崇和尊敬。章太炎说孔子以后的最大人物是刘歆。顾颉刚称刘歆为“学术界的大伟人”。

东方朔

  东方朔 《诫子书》

  明者处世,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于道相从。首阳为拙,柱下为工;饱食安步,以仕代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才尽身危,好名得华。有群累生,孤贵失和。遗余不匮,自尽无多。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现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家书译文

  明达之人处世,会选择中庸之道。生活的自由自在,就是因为他处世合乎中道。宁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处世就有点笨拙了,老子的无可无不可处世态度可谓工巧。整天吃得饱饱的,轻松缓慢地行走。并不看重为官作宦,仅把它看作农耕的替代。像隐者那样立于朝堂,不与人较真。不做违背时宜的事就不会遭到祸害。锋芒毕露,就会有危险;有好的名声,便能有好结果。想得到众人拥护,就会活得很累;想一枝独秀,就会失群。凡事留有余地的,不会匮乏;凡事想穷尽彻底,很快就会衰竭。因此圣人处世之道,有时像龙翔,显现长空;有时像蛇蛰伏,不见踪影。龙蛇变化,高深莫测,它随着万物、时机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方法。

  家书背景

  东方朔(公元前154年-公元前93年),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东方朔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为“滑稽之雄”。东方朔是著名的辞赋家,一生著述甚丰,有《封泰山》、《责和氏壁》、《诫子书》等等,收入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晋人夏侯湛写有《东方朔画赞》,对东方朔的高风亮节以及他的睿智诙谐,备加称颂,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将此文书写刻碑。此碑至今仍保存在陵县,名《颜字碑》。

东方朔偷桃图

  家书品读

  东方朔的《诫子书》见于《东方太中集》,被后人称为“容身避害之上策”。子思著《中庸》,强调不偏不倚、无过也无不及,处于平平常常的心态之中,这就是“中庸之道”,被历代儒家作为修身的传统法宝。东方朔在《诫子书》中反复强调的也是中庸之道。他举历史上正反例子伯夷、叔齐和老子来树立“工”和“拙”的榜样,然后从“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才尽身危,好名得华”、“有群累生,孤贵失和”和“遗余不匮,自尽无多”等诸多方面,指出无论是为官待人,还是处世做事都必须不偏不倚、留有余地,要有一种平平常常的心态。那些锋芒毕露的人处境常危,自命清高的人人缘不好,任何事都不留有余地的人没有前途,这都是因为不循中庸之道。最后又举圣人为例,说明人应该顺乎时势发展而主动变化,不要一成不变。

  东方朔教育孩子要这样做,他自己也正是这样做的。汉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有才能之人。东方朔抓住机遇,给皇帝写了一封长达三千片竹简的自荐书,这封自荐书重到要两个人才能扛得动,文章的大意是:“我十六岁的阅读量达到二十二万字,十九岁即达到了四十四万字,如今我已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勇敢像孟责,敏捷像庆忌,廉俭像鲍叔,信义像尾生。我这样的人,应该能够做天子的大臣吧!”汉武帝读完这封自荐书以后,马上就让其在公车署中等待召见,从此开启了东方朔为官的一生。东方朔是幸运的,他在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但他的幸运又是合理的,面对机遇,他能以一封自荐信,将自己的才华充分地展现出来,可谓激流勇进,顺乎时势发展而主动变化。

  东方朔也曾遭遇低潮,在他进入到朝廷以后,汉武帝始终没有对他予以重视,每次召见他,或是让他讲些笑话,或是让他猜些字谜。对于汉武帝来说,东方朔的定位仅仅是一个为自己的日常生活增添些娱乐气氛的弄臣。但东方朔并不较真,你让我逗乐,我就在你面前抖些机灵。你拿我开心,我就嘻嘻哈哈地过日子。别人对自己有意见,东方朔也未曾有过丝毫的辩驳。结果是他身边的大臣换了一拨又一拨,但东方朔却始终稳如泰山。面对不顺的情境,调整心态,以平常心对待,静候机会,适当地后退一步,这才是智者之所为。

  汉武帝热爱打猎,寻思在都城周围建造上林苑,朝中大臣均不敢进言。东方朔却以不恤农时、浪费资源等理由,并结合历朝末代皇帝的失败例子,给汉武帝上了一堂有理有据的课。君王听后,对其大加赞赏,立刻就拜他为太中大夫、赐其黄金百斤。东方朔能在高手如云的大汉王朝中占有一席之地,靠的就是这种无过也无不及、知进知退的韬略。

  ◎本文参考书目为《中华名人家书》,转载请注明。

编辑:宋睿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