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视野 >诗书

传承君子文化的“一二三”

2017-06-28 14:02:00  作者:戎章榕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

  

  君子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都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君子文化为切入点,以文化自觉为基础,增进文化自信,致力文化自强。

  君子是中华民族的集体形象,是理想人格的范式,也是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共同推崇的典范。深入挖掘和阐发君子文化,为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深耕君子文化资源,应当搞清楚“一二三”问题。也就是说,明确什么是君子这一个问题,辨析君子认识上的两个混淆,探寻传承君子文化的三条途径。

  首先弄明白君子内涵。“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君子”的基本含义,是泛指“以德立身”之人,人格高尚的人。《礼记》载“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孔子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以及君子四不:“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论语》作了明确表述:“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崇德向善,是君子人格的本质要求。千百年来,君子文化积淀形成了勤劳进取、开放包容、朴实大气、仁爱信义、厚德忠勇、正直善良、热情好客等具有君子特质的优秀品格,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

  辨析认识上的两个混淆。明确了君子的核心内涵,还需要避免认识上的两个混淆:一是把君子等同于君主,二是把君子视为圣人。

  “君子”一词是从国君之子演化而来。“君子勤道,不作无益害有益”,故称君主。“君子”最初是专指社会上有地位的人,着重强调政治地位。在《诗》《书》《左传》《国语》中均专指“有位者”。“君子”之说源起于西周,却孕育于孔子。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对于“君子”作了意义改造,从专指“有位者”赋予“有德者”的新义。即便如此,在《论语》中,在有些语境下,仍然沿用了“有位者”的旧义。例如《学而》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于古籍众多、浩若烟海,如果不了解词义演变,不加辨析,延续君子等同于君主的观点,会给人仰之弥高、望而生畏、高不可攀的错觉,这不利于传承。

  同时,在《论语》中还将君子视为圣人。孔子把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称为六君子。后来孔子的弟子也将孔子奉为“圣人”,他明确表示反对:“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并且进一步表示:“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就在表明君子并非让人难以企及、高山仰止的圣人。孔子身后之所以被尊为“万世师表”、被誉为高于历代帝王之上的“素王”,单从他生前与圣人比较这一点上看,不只是表明他的谦逊,更显出君子风范。

  辨析认识上的两个混淆,是为了去掉君子文化的神秘化、神圣化,是为了传承。其实,在《论语》中已经基本形成君子文化主要骨架、内在气质和俊彦风貌。不仅正面阐述,而且反面论证。在《论语》里睿智地采取排除法,用否定来完成一种肯定,以小人的卑贱来凸显君子的高贵,传承君子文化的“一二三”让世人认识和理解孔子所设计的君子人格。其实,儒家学说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其中很主要的内容多为待人接物的伦理和规范。这些伦理规范或者说美好品德,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最终聚集、沉淀、融入和升华到“君子”身上,即君子人格。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文以化人、文以育人。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人格,中华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复兴中华文化,也就是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明确君子目标,推陈出新,见贤思齐;懂得做人道理,关键践行,景行行止。为此,提出三条传承的实现途径。

  传承好君子文化的优秀传统。君子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譬如,《易经》开篇首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被学者们认为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涵的最佳概括。在延绵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君子形象的描述、解析和阐发也灿若星汉。正是这种众星捧月般的跨时代解读和赓续弘扬,君子论述在中华历代典籍中汗牛充栋、不胜枚举,很有必要进行整理、梳理,这才有利于汲取精华。因此,首先将历代先哲关于君子文化的论述,分门别类、出版宣讲、普及宣传,让君子文化从历史典籍中走出来,从神秘高深的圣堂走下来,走向民间、走向大众。

  同时,用君子的情怀和格局来提升人生境界,促进社会和谐,提升文明素养。一是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既要明了做君子的道理,更要践行做君子的要求,努力做到内心之德与外在之行的统一;二是在情境合一上下功夫,每个人要有做君子的愿望,全社会更要有奖掖君子的氛围,最终实现个人意愿与社会导向的统一。

  利用好君子文化的群众基础。汉代以降,君子人格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景从。因此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只要是中国人,不论高官达人,抑或平民百姓,哪怕是目不识丁的农夫,也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对此,只需要从群众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上,就可见一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宁做君子,不做小人”“君子动口不动手”“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不夺人所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宁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近君子远小人”等等。

  抓住君子文化的广普性和感召力,是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源泉。可以说,在传统文化中,没有像君子文化那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没有像君子文化那样众所周知。因此,抓住君子文化这个切口,普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的文化自信。以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做推广,效果会更好。那么,进一步扩大君子文化的群众基础从哪里入手呢?依笔者见,在传承好君子文化优秀传统的同时,不妨从君子的对立面小人入手,将小人的见利忘义、斤斤计较、鼠目寸光、心胸狭隘等种种表现揭示无遗,并指出危害。社会主义社会是立君子,去小人,我们研究小人不是目的,目的是让群众远离小人,也就接近君子,行君子之善道,须弃小人之恶习,只有宣传君子的正道,才能弘扬社会的正气。

  转化好君子文化的现实语境。君子文化毕竟是诞生在两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我们今天倡导君子文化,需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要继承和弘扬其精髓,又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现实语境是将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接、互鉴和贯通,或者说,培育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君子文化。所谓“新”,就是将古代先哲心目中崇德向善的君子人格,转换为既可感可触,又可信可见,还应学应做的现代人格。

  应当说,近年来在君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已有探索实践。安徽省率先提出打造君子文化的研究高地、宣传高地、实践高地,并且选择蒙城和桐城作为创新君子文化的试点县市,努力探索具有接传统、连人心、易推广、受欢迎的特点,旨在探索新君子之道;山东威海鲜明提出“君子之风?美德威海”的目标,将“君子人格”根据时代特点,具体化为关爱他人、热心公益的爱心君子,守信重诺、言行合一的诚信君子,勇于担当、自强不息的有为君子,崇德向善、明德惟馨的厚德君子,谦恭有礼、尚和求同的文明君子,并要求社会成员从自身做起,以良好的言行与修为去感染人、影响人、鼓舞人,以期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引领社会风尚。

  总之,君子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都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君子文化为切入点,以文化自觉为基础,增进文化自信,致力文化自强。

编辑:赵珂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