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济南历下区龙德学校:自主教育进课堂 文化浸润少年心

来源:中国网作者:陈鸣飞 2022-07-05 14:08

  编者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向上向善的文化是我们做好基层工作的精神引领。近年来,文化大省山东致力于“美德山东”建设,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站在了时代前沿,推动了全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发起的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主题报道活动将深入山东各地,展示“美德山东”建设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切实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教训子女,宜在幼时,先入为主,终身不移。”近年来,随着各地学校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以丰富多彩、真切可感的模样来到每一位在校学生面前,不仅丰富了师生的校园生活,也让学生们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综合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作为一所新建学校,济南历下区龙德学校对于未来理想学校的模样,有着更为清晰的认知与定位:“教育”二字代表着传承和弘扬,也寓意着勇于实践和敢于创新。一方面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实现个别化教育;另一方面要基于学生的未来,用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其核心一定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撬动学生发展的内驱力,让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心灵,这是教育的根基与灵魂。”龙德学校校长董梅表示。

  对此,龙德学校重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实践,在建设和发展中一直致力于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通过开展书法、陶艺、古诗词诵读等一系列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内构文化理念,外树文化环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用文化引领师生与学校共同成长。

  文化浸润,从国学启蒙入手

  “锲而不舍、舍生取义、义不容辞、辞旧迎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午后第一节课,伴随着悠扬的乐曲和节奏动感的鼓点,学生们或整齐列队,或伏案捧书,或翩翩起舞,朗朗诵读声此起彼伏,语文课堂俨然成了一片热情欢快的海洋。

  龙德学校从启蒙教育入手,创新设计成语接龙、故事接龙等传统经典海量阅读课程,融入日常语文教学中,营造出一种集体诵读的学习氛围。相比课后阅读,这种课堂上“大家一起”的诵读方式既有颇为庄重的“仪式感”,又平添了几分“趣味性”。学生们通过日复一日的反复诵读,辅以老师讲解,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字句言语背后的深刻含义,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

  通过海量阅读,学校一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800多条成语,二年级学生已能背熟200首古诗,高年级同学能背诵《论语》等,学生们掌握的优秀诗文篇段已经远远超出了课标中240篇段的要求,学习成效显著。

  从直观的感受上说,诵读的篇段不仅是写诗作文的基础,还蕴含着历史文化典故,能让学生们体会到汉语特有的音韵美。“有些成语和古诗可能孩子们一辈子都用不到,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一旦遇到相应问题,他们能条件反射一般在脑海中闪现出那个成语,适时引导他们在面对问题时做出正确选择,这就是我们推行传统经典海量阅读课程的初衷和意义所在。”董梅说,“优秀传统文化所倡树的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能让孩子们受益一生。”

  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

  龙德学校坚持发挥课堂主战场作用,利用延时时间开设软笔书法、国画、泥塑、葫芦烙画等丰富多彩的精品传统文化课堂,并配置专门的教室和专业教师,从启蒙开始,从兴趣入手,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亲身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自主教育,推动文化“两创”走深落实

  不久前,济南历下区龙德学校刚刚结束一场感人至深的毕业典礼。从节目出场到演练,学生们自编自导,自己设计制作了《三年成长路》视频,用稍显稚嫩的镜头视角记录了初中生活的点点滴滴,用思想和创意书写美好的青春记忆,也用一腔真情回馈学校老师的倾心教育和培养。

  自主教育强调“自主自律”。基于此,龙德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对学校空间与资源进行了最大限度的重构,将学校打造成为新型学习社区,将多元文化和未来的世界融入校园,让学校的每个角落都充满学习的力量。

  学校空间设计和文化建构的思考,无时无刻不在推进学习的发生。在这里,所有的空间都是资源,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图书不仅在学科教室,每一层教学楼的楼道里,拐角处都有宽敞、漂亮、舒适的阅读空间,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资源触手可及。  

  与此同时,龙德学校致力于“把最优质、最丰富的资源配置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按照课程需求和学生认知规律及水平打造高品位的学科教室。在这里,学习空间极为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摆放桌椅,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提出一个问题即可引发一场热烈的讨论。

  地理教室、数学教室、英语教室、历史教室……在学科教室中,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灌输式”课堂教学,而是合理范畴内的资源整合与“随心所欲”:学生主动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做出诊断,发现问题,主动找居班老师寻求改进方案,与学科老师进行沟通,进而获得老师的帮助与支持。

  这是一个多赢的结局。学生在这里可以享用最好的学习资源,学校教育资源能够尽可能深入的实现开发和利用,教师的教学自主性也得到充分发挥。

  小学部副主任、数学教师魏代雷潜心教育十四年,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把“费曼”数学教学法发挥到极致。教学中让学生借助“助学板”,上台讲题、展示思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促使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使学生在自主互助促进中共同提高。在他的课堂上,学生自信心、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学生个性化和均衡化发展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在学校里,教师本身就是珍贵资源。通过课后答疑、学习规划、学习诊断、一对一辅导等环节,学科老师与学科教室有机融合,为学生构建起一种“学习场”的力量,自发式、沉浸式学习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有效提升学习成绩也就水到渠成。

  在这里,“做人自信、学习自主、生活自觉、行为自律”不仅是龙德精神,也是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镌刻在学生心中的深深印记,在自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龙德与“小龙人”们双向奔赴,互相成就。

  教育入心,文化传承有序推进

  在小学阶段,以启蒙教育为引领,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涵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初中阶段,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认同度,引导其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过程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邯郸学步,要有计划推进、有步骤实施、有场景承载,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校的步履更加扎实稳健。”董梅表示。

  教育最好的场景,莫过于生活点滴。龙德学校利用好每个中国传统节日,无论端午中秋,还是春节元宵,亦或二十四节气,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动手实践的过程里体会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端午临中夏,新丝缠角粽。以端午节为契机,学生以互助组为单位,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折粽叶、填糯米、包裹捆扎……端午节有什么来历?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吃粽子?端午节还有哪些风俗民情?

  博远中队王浥晨、薛尚恩、张恒言、刘子琪、李浩诚、邵若恒等六位互助组组长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向大家全面介绍了端午节的相关来历、传说故事和习俗活动,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生动有趣的讲解里,有楚大夫屈原怀石投江,为国家兴亡挺身而出、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厚重底色;有古人用艾草蒲叶防疫防病,佩戴香包系五色线祈盼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有龙舟竞赛场上,激扬拼搏的精神与彰显生命的蓬勃力量。

  煮熟的粽子散发着香甜的味道,“我一看就知道这是我包的!”“这个大,给你这个!”……剥开粽叶时,争抢物料时的小小不悦、沟通遇阻时的小小沮丧、合作不畅时的小小龃龉,瞬间烟消云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折射出的浓郁文化气息,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

  历久弥新,关键在于创造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是如此,教育亦当如此。“下一步,学校将继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和价值引领的双贯通。”董梅说。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