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沧桑巨变70年——从数字看济南解放后的发展变迁

来源:济南日报作者: 2019-09-23 09:37

   

  建成之初的北园立交桥。(胡磊 翻拍)

  济南解放的隆隆炮声,距我们已70年。70年来,济南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不断穿过岁月、走向未来。站在解放7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历史,济南一路栉风沐雨,从岁月中走来;鉴往知来,往昔峥嵘不断激励我们焚膏继晷,向明天前行。

  城建 从23.2平方公里到3303平方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济南市区面积为23.2平方公里,人口61.9万。

  济南解放后,市政府制定了《济南市都市计划纲要》。“纲要”对城市用地范围勾绘了轮廓:“要把市界较现市区扩大到三倍”,即西至玉符河,南至大涧沟、黑龙峪,东到刘志远庙、大张马庄一线,北至黄河。现在的泉城公园(原济南植物园,“纲要”中的“人民广场”)、英雄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无影山的气象台等都是按这个“纲要”修建的。

  据1986年出版的《济南市情》记载,1956年,在国家城建部苏联专家巴拉金的帮助下,济南编制了《济南市城市建设初步规划》。《规划》对城市做了功能划分:工业区主要有西郊重工业区、北郊轻工业区、东郊混合工业区等;交通仓储区主要在泺口、白马山和黄台一带;居民住宅区以原有城区为主,适当向四周扩展;北园地区由于地势低洼作为园艺保留区;龙洞、佛峪以及玉符河两岸为疗养区;市中心广场设在南门外,各区也要修建区中心广场。

  1959年,济南市会同国家有关部门的专家,对济南的历史、现状进行了系统全面调查,历时8个月编制出了《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这个规划虽然未经国家正式批准,但它是在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此后多年的建设实践证明,这个“总体规划”的骨架基本上是合理的。到1965年底,济南市建成区面积已发展到57.98平方公里,市区非农业人口增加到71万人。

  之后,济南的行政区划和市域面积不断演化。2016年,章丘撤市设区,形成7区3县格局。济南市政府网站显示,济南总面积已达799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303平方公里。2018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济阳撤县设区,济南8区2县的行政格局即将形成。

  购买力 从每58户一辆自行车到机动车保有量突破200万辆 

  统计数据显示,济南解放时,市区常住居民按家庭人口平均年购买力折合人民币仅64.53元,平均每月5.38元,仅够买38.4斤标准粉。居民家庭财产很少,平均每58户一辆自行车,115户1架缝纫机,29户1台收音机,19户1只手表。日用家具短缺,住房拥挤,卫生条件很差。

  到1952年,城市居民生活费收入(指全部收入扣除用于赡养、赠送支出后能用于安排日常生活的收入)按家庭人口平均136元。据市区职工家庭的抽样调查:1957年家庭人口平均生活费收入206.50元;人均消费支出(包括购买商品支出及各项服务费用)191.88元。居民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平均4.3户有1只手表,23户有1台收音机。虽然比刚解放时有所增多,但仍比较匮乏。

  根据当时的统计,平均每9.6户有1辆自行车。市民郑先生曾听父亲讲,当年父亲参加工作后,最想要的就是永久牌自行车。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被称作“三大件”,自行车需要凭票购买。好在当时郑先生家庭条件不错,爷爷工资比较高,时间不长就攒够了票。父亲如愿以偿骑上永久牌自行车,那回头率真的比现在开豪车还要高。

  而现在,开车出门早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超过3亿辆,而济南市机动车总保有量已突破200万辆大关。

  衣着 从缝缝补补到百花齐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济南的居民生活水平低下。除少数富户外,大部分居民家庭主食为玉米面、小米面。主要副食为青菜、豆芽、豆腐之类,肉食多无力问津;贫穷之家的主要副食为咸菜。衣着方面则更拮据,富裕者还能衣裤齐备,贫困家庭则衣衫褴褛、甚至衣不蔽体。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民谣流传许久。当时济南居民衣着消费以棉布为主,1957年人均消费棉布7.67米。后因经济困难,1962年人均消费棉布仅2.52米。济南解放后,机关工作人员和工厂企业职工多穿中山装、列宁服,市民和老年人仍多穿中式便装。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除部分老年人着中式便装外,男子多着中山装,女子穿各种花色上衣,各种款式外套、裙子、连衣裙也开始流行。

  改革开放后,农村棉花产量有较大增加,棉布足量供应,同时化学纤维布的产量、品种也大幅度增加,人民的衣着水平显著提高。据1985年的抽样调查,每百户城市居民拥有皮毛大衣19件,毛料服装333件(其中西装165件),皮鞋470双。此时,服装的款式日趋新颖多样,中高档服装备受欢迎。流行服装有男女西装、运动装、夹克衫、羽绒服、牛仔服和各式毛衣。中青年女子喜穿各式裙子,春秋喜围各式花纱巾。男子多戴鸭舌帽、旅游帽等。鞋的样式繁多,皮鞋、旅游鞋、凉鞋、布鞋等流行于市。这一时期,济南人的穿着打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追求美感和品位。喇叭裤、蝙蝠衫、握手服、男式西服、夹克,就像一股潮流涌进济南,而一些专门批发南方服饰的小商贩摇身变成万元户,可见济南人在衣着方面的购买力。

  近些年来,国内外知名品牌陆续登陆济南,不断更新着人们的审美观念。济南人的衣橱里,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国际化特点,服装种类变得细化而繁多,正装、晚装、休闲装、家居服、运动装。与此同时,年龄层次的选择也拉开差距。济南人的着装风格,正越来越呈现出包容、百花齐放的姿态。

  交通 从无名泥巴路到多个“世界之最” 

  1948年上半年,济南公路仅能南通泰安,西至齐河、长清,东达周村。济南解放后,对周围公路进行整修。到1949年,济南至徐州、潍县、惠民、德州、南馆陶等主要公路干线相继通车。

  在济南市区,道路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一条巷子连接着一条巷子。如今车水马龙的和平路,70年前还是一条狭窄的无名泥巴路。1952年,人们在路上铺一层碎石子又撒上石灰,泥土路变成洋灰路,但依然没有名字。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第一辆轻骑摩托车在这条路上的济南轻骑摩托车厂生产出来,摩托车由此进入泉城百姓家,这条路也有了名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路建设事业得到迅猛发展,由济南通往各地的公路干线和支线逐年增加。1985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373.7公里。全市67个乡镇全部通公路,其中95.5%的乡镇晴雨通车。全市2779个行政村,有2429个通公路。

  城市道路也不断变得更加平坦开阔、四通八达。2004年,济南修建的全国最长的城市道路经十路通车;八一立交桥、顺河高架、北园高架、燕山立交、邢村立交、搬倒井立交等各种错综复杂的立交桥、高架桥相继建成。世界首条高速公路光伏路面、世界上最长的山体公路隧道、世界最大规模八车道隧道群等“世界之最”不断在济南建成。按照计划,2019年元旦,济南地铁R1线将全线通车,其他线路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崭新的地铁时代即将到来。

编辑:宋睿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