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韩星:要重视礼乐价值基础和内在精神的阐发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韩星 2019-05-28 09:27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弘扬中华礼仪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文庙文物活起来。同时配合中国孔子基金会发起的“9.28全球同祭孔”工作的开展,落实敦和基金会年度工作计划。2019年5月25日,由河北省儒学会主办的“祭孔释奠礼推广工作研讨会”在石家庄召开。中国人民大学韩星教授参会并作主旨发言。


  释奠礼源于古代的圣王祭祀。中国古代祭祀对象繁多,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三大祭礼:祭天地、祭袓先、祭圣贤。圣王制定祭祀礼节的原则是:凡是以完善的法规治理人民的就祭祀他;凡是为国事操劳,至死不懈的就祭祀他;凡是有安定国家的功劳的就祭祀他;凡是抵御重大灾祸的就祭祀他。不属于这些范围的就不能列入祭祀的典章内。将这五条原则归结为一点,即所有被祭祀的人“皆有功烈于民者也”,也就是只有为人民建立了功劳,对历史文化有卓越贡献的人。释奠礼本是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属于“三礼”中的“君师”之礼。周代的官学中,就有释奠先圣先师的礼仪,作为孔庙祭礼中规格最高的一种祭孔活动,曲阜孔庙举行释奠礼,除有皇帝亲临或御遣钦差外,例由衍圣公主祭孔子、四配,属官分祭十二哲、先贤、先儒、启圣祠、崇圣祠、寝殿、家庙等。

  祭祀先圣先师的政治文化意蕴有四个方面:

  第一,圣人崇拜。圣人是聪明睿智,通达天地万物,下学上达,超凡入圣,与天道合一的最高理想人格。儒家对圣人的尊崇,成为我国文化史上后来崇拜圣人的基础,后世中国人希贤希圣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圣人崇拜已经深入到民族文化的深处,使得普通中国老百姓对孔圣人的崇拜情感不断提升,使孔子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信仰。

  第二,尊师重道。孔子一生主要是办私学,从事教育,是师儒身份。师儒是在民间进行道德和礼乐教化的儒者。因为师儒是以道教人,所以就有尊师重道,在尊师重道的基础上才有尊师重教。大凡求学之道,很难遇到严格的老师。老师严格其所传之道才能受到尊重,重道才能使人敬重学业。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的有两种情况:当他在祭祀中作为祭尸(神的替身)时,则不以臣子相待;当他作为君主老师时,则不以臣子相待。根据大学礼制,给天子授课,授课的臣下无需北面而居臣位,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祭孔,从周敬王四十二年(478年)鲁哀公立庙,岁时奉祀开始,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奉旨将孔庙祭祀规格升为大祀,皇帝行三跪九拜礼,可以说达到了极致。

  第三,尊孔重儒。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中国上古以来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集圣与师于一体,在在世时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光辉,超越时空,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也对人类精神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柳诒微著《中国文化史》有云“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第四,神道设教。历代帝王祭孔主要是神道设教。“神道设教”出于《周易·观卦》:“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祭祀是教化之本。后世帝王们大都懂得“孔子之教,非帝王之政不能及远;帝王之政,非孔子之教不能善俗。教之不能远,无损于道;政之不能善俗,必危其国。”魏晋以后的历代帝王,建立王朝以后大都先确立儒家的主体地位,以儒为主,治国理政。

  总之,释奠礼有着丰富的政治、文化蕴涵,在礼乐复兴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重视礼乐外在形式的复兴,更要重视礼乐价值基础和内在精神的阐发。当今中国文化全面复兴,礼乐复兴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很多时候让人们感到一些礼乐活动有形式而无内容或者形式大于内容,这样必然影响到礼乐活动的实际效果,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礼乐复兴。多年前张岂之先生就指出过清明节陕西黄陵黄帝祭祀礼仪“形祭”大于“心祭”,甚至“形祭”代替了一切,缺少在祭祀中令人感动的“心祭”。其结果,自然也对祭祀礼仪的实际效果产生了一定影响(张岂之:《心祭重于形祭》,公祭轩辕帝网)。“心祭”其实就是要我们参加祭祀活动要虔诚。《礼记·祭统》曰:“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外观则要求祭品极其丰盛,内心则极其虔诚、尽其心志,这才算是祭祀的用心。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