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王学典:世界儒学中心回归中国大陆

来源: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作者: 2019-11-29 12:59

  作为当代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近日在孔子诞生地山东曲阜揭牌成立,标志着全球儒学研究传播交流实体平台正式诞生。对此,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院执行院长王学典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儒学在中国而世界儒学研究中心长期在海外的局面已告终结,儒学中心正在向中国大陆回归。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由教育部、山东省政府和相关教育研究机构牵头筹建,总部设在曲阜尼山,将在国内外建设若干分支机构,逐步形成“一个中心、多个分中心”格局。分中心与中心将联合攻关重大科研项目,培养高层次人才,举办或承办各类学术活动,未来将打造成为世界儒学研究高地、儒学人才集聚和培养高地、儒学普及推广高地、儒学国际交流传播高地。

  世界儒学研究格局深度调整“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蜂拥海外研究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古典学术相比,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现象正在出现,这就是:全世界顶尖儒学专家纷纷应聘来中国大陆工作。”王学典表示,中国在快速发展四十年之后,正在向世界中心迈进,这一历史性变迁必定会推动中国学术掀开新的篇章。近几年来的大量事实表明,儒学就处在这样一个变动的过程之中,儒学研究的基本格局在境内外正在发生深度调整。“目前,杜维明、安乐哲、贝淡宁、成中英、林安梧等原本活跃在海外及台港的知名学者,都常年驻扎中国大陆。这是世界儒学研究中心正在向中国大陆迁移的最好说明。儒学在中国,儒学研究中心长期在海外的局面已告终结”。

 

  在其看来,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的成立,是近40年来儒学发展史上的又一标志性事件。他建议要始终保持尼山世界儒学研究中心的开放性质,把尼山世界儒学研究中心打造成具有世界声誉和影响力的“全球公共科研平台”。“不能把儒学做成死学问,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不能象牙塔化,必须响应时代的重大关切。”

  儒学理念有助社会治理“儒学不是宗教、不是信仰,不是一个单纯的伦理学说,而是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其最终目的是想治国平天下。”王学典表示,迄今为止,在思想史上能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自由主义并驾齐驱的就只有儒家社会发展理论。王学典认为,儒家学说对于社会治理的论述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所在,一些理念甚至应放在更广泛的政治层面去诠释。比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和而不同”等对于当今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甚至处理国际关系均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甚至被译成英文镌刻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内;而在美国唐人街亦常见挂着“天下为公”的牌匾,这是儒学的标志性概念。“很难想象,中国人两千年前就能提出这样的概念,我们今天也很难说它已过时。”

  倡建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 

 

  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王学典认为仅靠政府支持不能持久,而应走产业化之路。“但这绝对不是用传统文化挣钱,而是传统文化在复兴的过程中必须自我造血。凡是能够产业化的东西,一定能持久,至少是民众自己愿意接受的。”王学典坦言,把传统文化的遗产激活,和当代社会生活融成一片,我觉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多年以来,王学典一直坚持提倡把儒学理念植根在人的本性和生活方式之中,打造一种高于西方自由主义的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

  在其看来,这种儒家生活样板的重构应从孔孟之乡山东开始,尤其从曲阜开始。 而重建礼仪之邦,亦应是中国未来的大国 形象,“上下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像君子国一样”,自 有“万国来朝”。

  倡导公职人员参与义工活动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王学典提交了“倡导公职人员参与义工活动”的提案。在其看来,此举不仅会有利于提升整体社会风气,亦将是改善和锻造新的干群关系的积极探索。“义工活动是一项有相当影响力的事业,已在世界上存在和流行了一百多年。在任何国家和地区,义工行为都是能体现较高文明 程度的最亮眼的社会道德橱窗。”王学典认为,鼓励和倡导义工行为在国家公职人员中有深厚基础,许多公职人员用自己的部分工资收入长期默默地捐资助学,当有困难群体需要救助时也积极踊跃地捐资捐物等等。以深圳为例,在全市多达上百万的注册志愿者中,有5万多人是国家公务人员,迄今共组织100多次行动,公务员参加次数达30多万人次。从全国看,投身义工事业的国家公职人员亦不在少数。“目前的问题是,相对说来,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负有一定责任的在职领导干部,在义工事业中的活跃程度不够。”王学典建议,各级政协机关应该成为联络、组织国家公职人员参与义工事业的合适的主体,同时建立义工表彰制度,可考虑制订国家层面的义工管理办法,对国家公职人员参与义工活动的管理和表彰应做出特别规定,以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义工事业。 王学典认为,在国家公职人员中倡导和鼓励义工活动具有特殊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国家公职人员无疑是对社会风气影响最大的群体,该群体的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公民道德的发展水平。这与他此前倡导的“政界儒学”一脉相承。儒家常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社会的风尚很大程度 上是由执政者的风尚、精英人物的风尚所引领。在其看来,儒学不仅要走进寻常百姓家,更应该首先进入政界和官场,培养执政 者的君子人格。“各级官员若按儒家文化来自我约束,慎独、克己、自律,足以消灭相当一部分人犯罪的可能。”

  政协已成中国最大“智库” 作为全国政协常委,王学典坦言在逐渐适应这个角色。“近年来政协的一个趋势是脱虚向实,工作越来越忙。政协对委员的要求和委员自身的专职工作,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对我来说还是个挑战。” 王学典认为,目前政协正从统战组织向专门协商机构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智库”和“智囊团”演变。“政协是个横向组织,按照界别来分组,打破了地域、行政或其他条框分割带来的局限,把专长大体相同的委员聚集在一起,这给政协委员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了最佳的渠道。”躬耕中华历史文化和儒学领域40载,王学典始终有一种家国情怀, 常因眉染白霜、敢于直言,被外界称为“白眉大侠”或“白眉学者”。在其看来,政协为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这种家国情怀在此应该能 够得到实现。他希望未来写出一两件有分量的提案,能对有关政策改变 以及国家发展有所帮助。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走出象牙塔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王学典作为八个发言的委员之一,讲述了如何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问题。 他表示,在当下市场经济、信息社会和对外开放三大时代条件下,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有特殊重要性,许多过去行之有效的方式已 难以继续奏效,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造。他说:“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提醒我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要 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走出象牙塔,投身新时代,强化与现 实的互动。”王学典认为,这对儒学发展会有大的引领。儒学面临一 大问题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儒学的复兴不是回到过去,不是照搬传统,而是结合新的环境和时代大势,从儒学中提炼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东西。”

  文:香港文汇报·人民政协专刊记者 殷江宏 山东报道

编辑:杨凯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