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儒学高等研究院马来平教授武汉、贵阳讲学一周行

来源: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作者:彭繁 2019-11-27 11:44

  编者按:10月23日至28日,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省政府参事,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山东省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马来平老师应华中农业大学、贵阳孔学堂和贵州大学之邀,先后赴武汉和贵阳作了为期一周四场讲学报告,其主题分别为:格物致知与科学;西学东渐中科学与儒学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从儒学一个核心概念的演变看儒学与科学的关系;与研究生谈成才四要素。两地、四场报告均受到所在地高校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欢迎,反响热烈。《贵阳晚报》还以“科学与儒学:对立还是统一?”为题,为马教授在贵阳孔学堂的讲座内容作出了专题报道。 

  10月23日至28日,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省政府参事,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山东省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马来平老师应邀先后赴华中农业大学、贵阳孔学堂和贵州大学作了为期一周的讲学报告,为高校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带来了多场文化盛宴,反响热烈。 

  10月23日晚,马教授做客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第七期人文讲坛,以“格物致知与科学”为主题展开精彩分享,副院长王满囷,牟同敏教授及学院近两百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坛。

  

  马教授以“格物致知与科学”为主题展开精彩分享 

  讲坛伊始,马教授以儒学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引入讲坛的主题,提出儒学文化在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从五四运动以来儒学受到了一定的批判一直歧见纷纭,儒学与科学相斥还是相容这个问题值得探讨。他认为“格物致知”是宋明理学的核心命题之一,也是整个儒学的核心命题之一,且最具认识论意味。在一定意义上,格物致知与科学的关系是考察儒学与科学的关系的一个重要窗口,抑或说,研究儒学与科学的关系,不可回避格物致知与科学的关系。所以,他将通过“格物致知”这一儒学核心概念在历史上的演变及其对科学的影响,来探讨儒学与科学之关系。 

  马教授通过对格物致知含义的两次重大转向的扼要回顾,探析了格物致知与科学的关系。格物致知的第一次重大转向是程朱格物致知说的形成,程朱以“即物穷理”解释格物致知,视接触外部事物并探求其性质和规律为窥见最高道德原理的必要途径,意味着儒学一次重大理论调整,包括认识客观外物在内的认识因素,融入了儒学的核心层面。从此以后,儒学中的人伦道德成为宇宙秩序的一部分,人间伦理与宇宙万事万物之理获得了初步统一。这在客观上促使人们把目光移向自然现象及其性质和规律的探求,进而促使格物致知对科学起到鼓励的作用。

  

  格物致知的第一次重大转向:程朱格物致知说的形成 

  格物致知的第二次重大转向实学思想家格物致知观的形成,由格物致知派生的格物穷理概念对科学界的科学观和科学发展起到了更加突出的积极作用。一是促进了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西方科学获得了格物穷理的名义,至少在形式上,被纳入儒学的范畴,这就使它在中国的传播取得了合法性,从而大大减少了传播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的种种阻力。二是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的近代化转型,将西方科学冠名为格物穷理之学,实质上是增强了西方科学知识的地方性,加深了西方科学知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程度,从而为中国古代科学顺利汇入世界近代科学主潮流,开辟了道路。三是对中国古代科学产生了复兴、纯化、深化三方面的影响。 

  马教授提出,格物致知概念的演变历史充分表明,格物致知不是一个纯粹的道德概念,而是儒学内部生长出来的亲科学的因子。它在科学与儒学之间成功地架设起了一座宽广的桥梁,从而决定了儒学与科学具有根本上的相容性。儒学,迄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而大大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同时,也为今人重建儒学的认识传统,使之与现代科学更充分地接榫,以及阐发儒学丰富的人文资源,更好地为现代化服务,提供了内在依据。 

  讲座结束后,马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深入交流,气氛热烈,许多师生对格物致知与科学以及儒学与科学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

  

  马教授与华中农业大学师生合影留念 

  10月26日,马教授做客贵阳孔学堂。孔学堂是贵州省高端的文化学术交流平台和传习研修基地,位于贵阳市南郊国家级湿地公园花溪十里河滩,总占地1300余亩,其自2013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每年邀请海内外名家举办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均达100余场。马教授受邀作为贵阳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第736期和第737期的主讲嘉宾,就儒学与科学关系问题向省内外高校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作出了为期两天的精彩分享。

  

  马教授做客贵阳孔学堂 

  26日上午,第736期贵阳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在明伦堂明德厅如期进行,马教授带领大家进行了一场西学东渐中科学与儒学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来自省内外高校师生和市民共100余人现场聆听了此次讲座。 

  马教授在讲座中首先梳理了自己从事西学东渐研究的三个心路历程,列举了从事研究初期的切入点到中期的思想转变以及研究成效。他指出,在中国科学与儒学的关系不仅仅是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事实问题。他列举了科学与儒学在近代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碰撞的特点及研究的方法论。他认为,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传教士学术传教期;洋务派技术引进期;先进知识分子科学传播与启蒙期。这三个阶段以儒学与基督教的斗争为基本背景,始终贯穿了科学与儒学的冲撞和融合。其间,儒学主流对待西方科学的态度上演了排斥、同化、限制三部曲:传播初期,儒学主流对西方科学主要持排斥态度;当西方科学充分显示其先进性,并在天文、历法、地理等领域站稳脚跟时,儒学主流则开始通过倡导“西学中源”说,企图把西方科学纳入到儒学轨道;当同化归于失败而西方列强的入侵又迫使中国不得不大规模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时,严格限定科学应用范围的“中体西用”说便应运而生,并逐步占据了儒学的主导地位。西方科学的传入过程表明:科学与儒学具有某种根本上的对立;但这种对立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最大限度地适应科学的发展是儒学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儒学必定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文化力量。

  

  马教授主讲第736期贵阳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 

  次日上午,马教授继续作为孔学堂第737期传统文化公益讲座的主讲嘉宾,以题为“从儒学一个核心概念的演变看儒学与科学的关系”来为贵州省内外高校师生和市民150余人分享了格物致知与科学关系的研究成果。现场讨论热烈,贵州师范大学大二学生秦雨说,马教授从格物致知含义的两次转向谈了儒家的核心概念格物致知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影响,让我对儒学有了多角度的认识,同时明晰了格物致知与科学的关系,认识到儒学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马教授主讲第737期贵阳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 

  马教授此次在贵阳孔学堂的两场讲座,社会反响热烈,《贵阳晚报》还以“科学与儒学:对立还是统一?”为题,作出了专题报道。 

  

  《贵阳晚报》为马教授在贵阳孔学堂的讲座内容作出专题报道 

  10月28日,马教授又来到贵州大学人文社科讲坛,为全校师生分享题为“与研究生谈成才四要素”的主题报告。马教授结合个人经历,治学经验,提出研究生成才的四大关键要素是:理想;奋斗;毅力;方法。他认为,研究生应当树立远大理想,力争到更重要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实现理想,必须奋斗,要想取得超人的成就,必须付出超人的努力。奋斗不可一曝十寒,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就需要毅力。奋斗还需讲究方法,方法即是实现目标恰当、近便的路。任何现实中的难题,都一定有其原因,存在一个足以解开难题的“扣”。要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地找到这个“扣”。讲座过程中,马教授不仅引经据典,而且还结合自身实际,拿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和总结出的警句名言与大家共勉,如“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半部论语难治天下,十种经典易行学林”等,引起在座师生强烈共鸣。

  

  马教授于贵州大学人文社科讲坛 

  讲座结束后,马教授与众多师生深入交流,现场讨论热烈,广大师生都深受鼓舞,感到受益匪浅。 

  此场讲座结束后,马教授为期一周的讲学之行圆满结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其研究成果与治学精神进一步深入人心,获得众多的关注与认可!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