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孔子网观察】良渚“后申遗时代”:路漫漫其修远兮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 2019-07-09 17:08

 

  【新闻背景】

  7月6日,在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位于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条消息成为最近中国文博界最热议的话题。

  考古发现成功申遗,在中国已不是第一次。但良渚成功申遗,的确令中国考古界及文化界为之一振。因我国以前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都属于3500年来有文字记载时期的,而良渚遗址约距今5000年前后,属于中国没有文字的“传说时代”的考古遗存,意义更加重大。回望良渚83年考古之路,25年申遗之路,人们翘首期待的结果终于圆满。至此,中国共有55项世界遗产,其中40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均居世界首位。

  【总书记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关心和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全面部署。

  无论是对遗产的传承,还是对自然遗产的保护,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习近平曾指出,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中国古代和中世纪史部门主任谢尔盖·德米特里耶夫表示,中国领导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发挥重要作用。良渚古城遗址,就是其中典型。

  【良渚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20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最早在杭州余杭区良渚镇发现而得名。1936年,施昕更先生在良渚镇进行首次发掘。此后,考古学家对良渚古城遗址不断研究并证实:距今5300—4300年期间,在中国南方的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曾经存在过一个良渚文明。

  经由数十年考古发掘,良渚古城遗址逐步显露惊人面貌:面积631公顷的城址,由宫殿区、内城与外城组成,规模宏大;库容量4600万立方米的外围水利系统,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保存良好、具有代表性的墓地有瑶山、反山、姜家山、文家山和卞家山5处。玉器文明是良渚文明的又一重要特征,种类丰富,许多还雕有精细的纹饰,达到中国史前治玉水平的高峰。

  “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证明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国家文明阶段。”中国考古学家严文明如此认为。英国知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曾认为:“如果放在世界的框架上来看,良渚把中国国家社会的起源推到了跟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文明同样的程度,几乎是同时的。”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成果改写了中国历史,也改写了世界历史,全国统编中学历史教科书已将良渚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重要意义】

  一、改写世界对中国文明史的认识

  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之前,世界主流的学术界,一直认为中国的文明史只能向上追溯到殷商时期,也就是距今3500年左右。然而,80多年的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国家。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也改写了世界对于中国文明史的认识。

  二、为中华5000年文明提供了独特的见证

  良渚博物院长蒋卫东介绍,“在良渚申遗文本里,最重要的一条叫做“见证价值”。我们以前一直讲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5000年文明史,但是在之前国际主流的学术界,对此事还是有争议的。良渚古城遗址,它最主要的见证价值就是一句话,就是为中华5000年文明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见证。”

  为了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寻找证据,2001年,我国正式提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2004-2015年,探源工程实施了4个阶段的研究并结项,在距今5500-3500年的重要都邑性遗址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包括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陕西神木的石峁遗址、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主席古斯塔夫·阿罗兹说,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已经证明,五千年前的良渚社会已经进入了国家文明阶段,这个遗址“价值巨大,非同一般”。

  三、中国遗产保护成果取得广泛认同

  在本次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不仅展现了良渚古城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价值,同时,在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也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同和称赞。“良渚古城遗址”项目在此次申遗过程中得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与会委员国和专业评估组织的一致认可,同时还高度肯定中国在世界遗产保护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绩,表示相信中国能够一如既往做好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文明的互鉴。

  四、保护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阿塞拜疆的木槌重重落下,这片1433.66公顷、沐浴在5000年文明之光下的土地永久定格在了人类历史的长卷上。这意味着,遗址所代表的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得到广泛国际认可,这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保护和传承中华文明有着重要意义。申遗的过程,是一次对文化遗产价值内涵挖掘阐释的过程。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孔子网评】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良渚遗址八十多年漫漫考古路终于在今朝尘埃落定。它在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文明古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世界的同时,有力地将中华文明推到了5000年前,守住了中华文明的根和魂。从此,“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我们说得更有底气。我们的文化自信必将更有说服力。

  但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并非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良渚“后申遗时代”,保护与传承之路当如何走,如何继续挖掘良渚遗产内涵和底蕴,助力当代社会文化发展?如何发挥遗产积极作用,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如何转化良渚遗产文化价值,以滋养民众日常生活……都将成为接下来面临的新课题,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在这方面,西湖和大运河的保护方式,无疑值得借鉴。以开放的姿态面向公众,植根于民众沃土,激发普通老百姓对文化遗产的热情和珍爱,让他们成为使用、保护和传承的真正主人,文化遗产才不至于被束之高阁,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长存长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附:良渚古城遗址申遗之路

  1994年,国家文物局将良渚遗址群推荐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

  2006年,国家文物局将良渚遗址列入《中华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2年,国家文物局再次将良渚遗址列入《中华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随即实质性启动申遗工作。

  201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唯一申报项目。

  2018年1月,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赴巴黎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递交申遗文本,良渚古城遗址申遗迈出关键一步。

  2018年7月,世界遗产中心委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相关专家对良渚古城遗址申遗进行实地考察和评估。

  2019年7月6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3届会议上,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编辑:宋睿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