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齐风鲁韵 >齐鲁世家

清代黄县的丁氏家族

2016-08-05 10:19:00  作者:蒋惠民  来源:人文自然网

  一个家族的兴旺,有它的主观原因,也有它的客观原因。做为清代乾隆年间的山东首富,黄县(现龙口市)的“丁百万”家族的昌盛,主要是在“官、商、儒”三者的结合上,即读书做官和经商打下良好基础,做官为经商提供保护和子女读书创造有利条件,经商为家庭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三结合之首“做官”

  做官,在清代是非常荣耀的。不但掌握国家的一定权力,而且享受皇家的俸禄,被排在寿、禄、喜三者正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反映了在封建社会里,做官不仅能光宗耀祖,而且也是发财的一个途径。

  据丁氏族谱记载,丁家在清代从9世到17世止,共有385人做官,其中做官年龄最小者是十七世的丁尔昌(1897年8月生),到1908年时,年仅12岁已是“按察司经历,双月选用”。

  丁氏家族有148人为五品官以上,在清代规定五品官以上不但俸禄高,而且赏带花翎,死后享有诰命碑。丁氏族谱中,记载了1774名男子、1637名配氏,合计3411人,其中做官者达385人,占男子总数的近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平均每四人中就有一人做官。丁家做官分布面广,从中央到地方皆有,并有文从一武从二之说,即文官做至从一品,武官做至从二品,真可谓官宦世家。十一世泰来的丁元沂一家,祖孙四代均为从一品官衔,他们的名字分别为:丁元沂、子丁九龄、孙丁培绅、曾孙丁树祯。其宅第为现在的龙口市委、东莱宾馆处。十一世西悦来的丁元业一家,祖孙五代9人均为正二品和从二品官衔,他们的名字分别为:丁元业、子丁法祖、孙丁培荆、丁培芸、曾孙丁宝训、丁宝瑞、丁宝珊、玄孙丁寿篯、丁寿儒。其宅第为现在的龙口市博物馆和山东油泵油嘴厂处。十三世东悦来的丁培兰一家,祖孙四代均为从二品官衔,他们的名字分别为:丁培兰、子丁振声、孙丁世选、曾孙丁毓栻。其宅第为北巷街路东、辛店村等处。十二世信来的丁念祖一家,祖孙三代为从二品官衔,名字分别为:丁念祖、子丁培绂、孙丁晋棋。其宅第为现在的龙口市总工会处。由以上可以看出,丁家系官宦世袭之家,做高官主要集中在12世至15世,即清代的中、后期,伴随着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发展。他们不但有当铺、钱庄收入,而且每年从皇家得到相当可观的俸禄,成为丁家富有的一个重要经济来源。同时,这个庞大的做官世系为其经营商业和子女读书提供了有力保障。丁家做官也颇有廉政者,如丁元鹏、丁际云、丁九龄等。

  丁元鹏(1724—1787),字程九,乾隆八年(1753年)考中举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考中进士。系丁家举人、进士中的第一人,初授江苏省扬州府仪征县知县、复知浙江省湖州府安吉县。在仪征时,“以终养告归,其至仪也,竹马来迎,其去仪也,香火遍供,仪人送行”。其为政清廉,终于安吉县任上“署贫不能殓,上宪悯之,为凑赀若干,俾旅榇得返乡土,以故室无蓄积。而及门多名下士。生平富著作。”丁氏族谱,前仅草本, 赖公始订有成书。

  丁际云(1741—1815),字曙霞,号莱峰。1777年年拔贡,朝考二等,授莱州府掖县训导,因政绩突出,升为河南省洛南县知县,后改授直隶河间府故城县知县,上任后,清查县库,发现亏银七千多两,前任交待,都以圆木一块抵顶这笔款项,此法相沿已久。他说:“仓库的储备银两,是国家用来救灾荒,应急用的。怎可以虚代实呢?”于是,他自己出银如数补上,县里有较大徭役,费用也多由他自捐,计用银一千多两。他判案必揣度十余天,甚至通夜不眠,常自问“这样做能不能冤屈人呢?”真可谓是一清官。

  丁九龄(1769—1845)自幼以聪明颖悟而闻名。任广西省庆远府河池州知州,此州为苗蛮地,宋代设县,明代升为州。此处苗人与汉人杂居,难以治理得平静。丁九龄以慈仁加廉洁能干来管理,摊派徭役必均,判断讼狱必平,因而汉苗两族械斗的风气得以平息。他又在工作之暇,不带随从人员、不骑马,深入到乡间了解群众的疾苦,人们并不知道他是知州,因而得到“好官”的名声,他从此更加自励。当时有一高寿老人名叫栾庆,这个老人为知府庆寿献上一枝藤杖,知府很赞赏丁九龄的工作,就把藤杖转赠给他,并说“使老百姓过上祥和幸福日子的人,可以用这枝藤杖”。在任期间,丁九龄还十分重视教育事业,为办教育他倡导捐款修文庙。临走苗民不舍得他走,有的竟送他到黄县住了几个月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丁九龄一生做了很多善事,如施粥、修桥等。饿曾捐巨款修建士乡书院,以使更多的学生有学习的地方。死后,县里40多名绅士奏请批准将他入祀“乡贤祠”。

  三结合之二“商”

  当铺,属商业经营活动范畴。亦称“典当”或“押店”。以收取衣物等动产作质押,向社会进行放款的高利贷机构。最早的典当为南朝时寺庙所经营的当铺。 历代名称不同,有“质库”、 “质肆”、“解库”、“ 长生库”等。当铺在明清时期尤为盛行。成为商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铺的经营方式是物品的所有者,因资金急需而将物品送到当铺去质押,换取资金使用。受押物品成交后,付以收据,称为“当票”,载明所当物品及抵押价款,交押款人收执。质押期限自6个月到18个月不等,过期不赎,当铺即没收其质押品。质押放款额一般在抵押品价值的五成以下。当铺将过期的质押品(亦称“死当”物品)拍卖处理,这样财物的50%价值就被当铺无偿占有,故利率极高。当铺的另一个特点是出于双方自愿,不含有强买强卖性质,丁家正是利用当铺的这些独有特点,积累了大笔资金。据说丁家的当铺不仅数量多,达几百座,而且覆盖面广,遍布11个省市。各地的当铺统一归八大栈房管理,号称丁家的八大钱囊,每个栈房都有自己的字号,也是各大支系的称谓,如“文来”、“泰来”、“信来”、“正益”、 “金城”、“东悦来”、“西悦来”等。鼎盛时丁家共有资产折合白银五千四百万两,相传等于清政府两年的财政收入。据不完全统计,丁家栈房字号下的各家堂号就达40余个。

  据传丁家人进北京无需住旅店,一路上住自家买卖就到了北京。丁家当铺还利用官场关系挂有“龙票”,相当于现在的国营执照,也即皇家的买卖,享有皇家的保护,无人敢欺,无人敢抢。

  民国《黄县志》中记载的丁氏“大致先世以勤俭起家,继以经营商业,遂致富饶,其兴也尽由商业而至”,“以商起家者众,以富力居社会之中坚,而故家数百年贻传之”。这足以说明,当铺是丁家的经济支柱,致富的命脉,加上家庭管理上的勤俭,又开设了大量的钱庄,如黄县城内就有名气较大的“泰昌钱庄”,主要从事放高利贷业务,故而成为山东首富。据传各地当铺兴盛时,在各级官吏的保护下每天以五马车银两往回运,真可谓是当铺世家日进斗金,而且经营长达数百年之久。丁家的栈房设有掌柜1—3人,卯先生1人(相当于律师、秘书之类),伙计若干人。在山东各地的当铺也均由黄县派出工匠建造,格局基本一致。

  丁家经营其他行业也很广泛,如烟台的“元丰祥”煤号,济南四马路纬七路的“丰华”石油公司,北京众多的粮行,黄县的登仁寿药局等,也是丁家财源广进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崇俭堂在清末还因经营股票发了家。在土地经营上丁家远不如栖霞牟二黑,仅有土地万余亩。在家庭的收入中占据次要地位。

  三结合之三“儒”

  读书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推崇,称之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丁家更是把读书作为族规家训告诫后人。丁氏故宅中的漆金楹联上有这样的诗句:“古今来多少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勤俭持家遵照祖父诒训便为世业,诗书宜兴莫使子孙废读即是福基”。这“第一人品”、“福基”都是指读书,可见丁家把“读书”放在何等重要的位置。这是他们永做人上人的根本。

  在清代读书要读四书五经,四书系初级标准书,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考试始于汉武帝,为五部儒家经典著作,用于科举考试标准书,有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国内的最高学府在未成立京师大学堂之前,为京城的国子监,国子监又称大学,入该校学习的人,又称监生或大学生。

  丁家运用官场上的便利加上刻苦攻读,自10世起至17世止共有234人进入我国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接受良好的高层次教育。当时皇家规定,凡入太学学习毕业者除可参加科举考试外,中央六部还可直接授官。因此,入太学学习,既是富家子弟非常向往的地方,又是耀祖光宗的喜事。故有钱人家都自办学堂(私塾),请有名望的先生给子女讲学,教育子女奋志功渎,求取功名。丁家也不例外,从族谱看,丁家因苦读而积劳成疾死亡的就有8人,他们是,八世丁大受、丁大中,十一世丁元良,十二世丁效祖,十四世丁吉昀、丁焕甲,十五世丁世榜,十六世丁毓玑。其中早期入世的丁大受、丁大中哥俩,“奋志攻读,夜至三更,以被覆窗,不令亲闻书声”,后因读书致疾,兄弟二人相继而亡。其父亲丁永祯也因此愤闷而死。到民国时,为了加大教育力度,西悦来家族还在惜福堂花园内建立“意诚小学”,远近闻名。出于教学需要,丁家在藏书方面也十分丰富,据说建国时,仅从西悦来就拉走图书10马车之多,现藏在山东省图书馆。

  上述丁家众多的举人、进士著作也很多,其中丁元鹏、丁培镒、丁晋祖、丁凤池、丁宪曾等尤为出名。

  丁培镒(1806—1865)字叔衡,号默之,从小好读书,童试中就名列冠军,1835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咸丰任子年(1852年)考中进士,朝考一等,殿试二甲。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兼充国史馆协修、纂修。后因德高望重,奉旨到上书房行走,照看恭亲王奕訢读书,参议国家大事。丙辰年会试(1856年)充当磨勘官。同治二年(1863年)授侍讲,仍任上书房行走,照看孚郡王、钟郡王读书,癸亥年转詹事府,任左右春坊蔗子(正五品),日讲起居,注官京察一等,记名道府,后迁国子监祭酒(从三品),诰授中仪大夫(从三品)。同治乙丑年(1865年),钦命福建乡试主考官。

  丁培镒一生博学广览,著作很多,如《访我山馆诗文集》、《古今存体》、《恩荣日记》、《馆课诗赋集》等,他的诗词歌赋在文学界影响很大。丁培镒曾在京城开馆教书20余年,到他门下求学的人很多,大都是达官贵人,如兵部尚书、军机大臣济宁孙毓汶、京尹孙楫、云贵总督暑、陕甘总督、满州崧蕃、浙江巡抚崧骏等全是名望大臣,还有担任司、道、州、县的官员,也都是名副其实的贤德之才。这些人与他的教导和培养是分不开的。他考中进士时和他的两个学生孙楫、葆联同在一榜。

编辑:闫辉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