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人物 | 杜维明:儒学要开放、多元、自省

来源:中国孔子网综合作者: 2019-05-22 10:29

  有些事情,你不做有的是人做;

  有些事情,你不做便没有人做,

  做了也不见得有效果,不见得被人称道,

  但做和不做,就不一样。——杜维明

  

杜维明先生

  杜维明先生简介:

  杜维明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当代研究和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同时也是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国际哲学学会名誉院士(代表中国),中华文化促进会学术咨询委员;曾获世界儒学大会“孔子文化奖” ,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

  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借鉴哲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比较文化学、比较宗教学、知识社会学等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较多地阐发了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和儒家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勾画了当代新儒学理论的基本构架。其代表作品有:《传统的中国》、《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儒学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等。

  荣获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

  他生于大陆,学于台湾,弘道于天下。当华夏文明不绝如缕之际,他以弘扬儒学为志业,以存续国学为担当。于中华巨轮扬帆远航之时,他以全球视域为宣讲,以哲学反思为己任。身处海外,却时刻关注祖国发展与文化演进;复兴儒学,亦始终不忘时代话语与批判精神。他以毕生心力,搭建中外文明的彩虹桥,推动文明交流和对话;既有感于华人遍布而竭力推动“文化中国”之认同,又立足于中华智慧而深刻反思西方启蒙之不足。昔儒有云,“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者斯人,其庶几乎!——2018年11月18日,致敬国学: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举行,杜维明先生荣获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 颁奖词

视频播放现场

  中国为什么需要儒学

  儒家毫无疑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力最广的思想,是对塑造中国人的伦理世界、精神世界最全面、最深入、文化基础最强的传统。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只要是政治、社会各方面风气比较好的华人的社会,儒家的形象都是光辉灿烂的,只要是弄得糟的地方,儒家的形象都是阴暗的,而且儒家会成为戴罪羔羊。很明显,儒家传统所代表的那些价值,和现代中国人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发展结了不解之缘,也可以叫心灵的积习。

  我们要能够发挥儒家健康的、光辉灿烂的方面,尽量减少儒家的阴暗面,这对我们民族文化重建关系太密切,所以我一直倡导我们要继承儒家士君子的责任意识。鲁迅他们反对儒家最激烈,但它们最深刻的关怀还是爱国主义,要使中国能够救亡图存,这就是儒家的士君子的责任意识,他们至少是继承了儒家传统中最光辉灿烂的方面。——来源:东鹤书院公众号

  儒学要开放、多元、自省

  新京报:你对儒学发展和儒生有何期待?

  杜维明:儒学价值中的仁爱和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为超越后世俗人文主义,包括我提出的“精神人文主义”提供思想源泉,最终创造一条路,一元神信仰者,无神论者都能接受道路——精神人文主义。我希望儒学朝着开放、多元、自省的健康方向发展。

  对于儒生,在复杂多元的现代社会中,怎样才能成为有良知、理性、社会责任的公共知识分子。儒生应该参与公共事务,重视文化,尊重宗教,关爱地球,走知行合一的道路,将知往深层次拓展,将行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来源:新京报

  用儒家的精神性人文主义面对“丧”

  中华读书报:近年来,年轻人里流行起一种“丧文化”。您总说儒家是一种精神性人文主义,年轻人如何从儒家那里汲取力量?

  杜维明:“丧”其实和消费主义的宏观大背景密切相关。当下消费主义侵入了每一个领域,不管是传媒、娱乐、公益慈善,社会已经变成了市场社会,人才的评价机制也全部采用量化标准,我们的教育也因而过分注重能够量化的成功。原本是培养人才的过程,却完全把人的因素抹煞掉了。年轻人当然面临比老一辈人更大的压力,新一代的人才竞争几乎成了一个零和博弈。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不过年轻人如果因此觉得人生没有意义,觉得自己只能顺着这一条路走下去,去满足种种量化标准,这就是被世风所转了。但其实你们还可以选择转化世风,去创造一些新的价值与其他人分享。

  王阳明对当时身陷科举窠臼的弟子们说过一句话:“不患妨功,惟患夺志”。年轻人现在把很多时间花在练英文、技能考试、实习等非精神性的事情上面,这没有问题。但你的志向不能被商业社会的浮躁浪潮所裹挟。大学四年要面临很多妥协,毕业后的受挫也难以避免,但只要我们的志向没有剥夺,理想没有完全泯灭,即使身处红尘滚滚的名利场中,仍会逆流而上。只要立志,就能“自作主宰”,将塑造和完成人格过程中碰到的所有阻力转化成动力。——来源:中华读书报

  二十一世纪的儒学


  本书是杜维明先生的力作。作者在回顾了儒学的发展历程,反思了儒学在现代发展的困境和自我转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二十一世纪儒学的使命,对二十一世纪儒学面临的何为人、人生的意义、信仰等五大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期待新儒学在二十一世纪为人们安身立命发挥更大作用。作者还结合他在国际上讲学、交流数十年的经验与体会,从多元化以及文明对话的角度解读儒家的内核精神及其在现代世界的命运,对理解中国思想界的现状与未来,颇多启发意义。

编辑:赵珂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