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中国孔子基金会 >梁漱溟研究

梁钦宁:梁漱溟在新文化运动中特立独行

2017-04-19 16:58:00  作者:  来源:中国孔子网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梁漱溟在新文化运动中特立独行》讲座于2016年4月15日下午在万木草堂顺利开展,现场座无虚席,听众们对于梁漱溟老先生与新文化运动的热情似乎伴随着广州天气的回暖也逐渐升温。 

  本次讲座邀请到梁漱溟先生幼孙---梁钦宁先生为大家讲述梁漱溟先生青少年期间的成长历程以及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独立思考与行动,分享这位“最后的儒家”传奇、丰富的一生。

  【 主讲人:梁钦宁 】 

  

  梁漱溟先生幼孙 

  中国孔子基金会梁漱溟研究中心副主任 

  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高级研究员 

  梁漱溟相关资料的推广者 

  

精彩图片及语录 

  1.全家福 

  2.《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3.关于父亲—— 

  梁漱溟: “父子最末一次说话,还说的是社会问题。自从先父见背之日起,因他给我的印象太深,事实上不容许我放松社会问题,非替社会问题拼命到底不可。”

  4.梁漱溟与司法部的同事合影 

  5.梁漱溟、熊十力的弟子们 

 

  6.《吾曹不出如苍生何》—— 

  1917年10月,梁漱溟自长沙回北京途中,见军阀交战、民不聊生,遂写就《吾曹不出苍生何》长文,并印册分送。每见民生困厄,“此心如饮苦药”,遂“投袂而起,誓为天下生灵拔济此厄”。有鉴于此,呼吁民众自水深火热中奋起:

  余以为若不办,安得有办法。若要办即刻有办法。今但决于大家之办不办,大家之中自吾曹始,吾曹之中必自我始。个个之人各有其我,即必各自其我始。我今不为,而望谁为之乎?嗟乎!吾曹不出如苍生何?

  7.关于朋友—— 

  “这是我同我三个顶好的朋友叶麟、朱谦之、黄庆(艮庸)的照相,他们都是北大的学生,却四人年皆在二十几岁,差不许多。我们相与并无所谓先生和学生,只是朋友,而且是小孩般的朋友。四人性格思想见解并不相同,几乎一人一个样子,所以议论每多不合,但是总觉得相对是第一乐事。……”

  8.关于蔡元培 

  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学问,不在事功,而只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这当然非他一人之力,而是运会来临,许多人都参预期间的。然而数起来,却必要以蔡先生居首。

  所有陈、胡以及各位先生任何一人的工作,蔡先生皆未必能作;然他们诸位若没有蔡先生却不能聚拢在北大,更不得机会发抒。聚拢起来而且使其各得发抒,这毕竟是蔡先生独有的伟大。

  他对于我讲的印度哲学、中国文化等等自亦颇感兴味,不存成见。这就是一种气度。这一气度完全由他富于哲学兴趣相应而俱来的。换言之,若胸怀意识太偏于实用,或有独断固执脾气的人,便不会如此了。这气度为大学校长所必要的;老实说,这于一个为政于国的人有时亦同属必要吧!

  我尝说过,陈独秀、胡适之、李大钊等,是因蔡先生包容于北大而得到抒发的人,而我则不是;我是为蔡先生引入北大而得到培养的一个人。而今我已九十有五,追忆往事,真可谓培育之恩没齿难忘!

  9.新文化运动的创见 

  “诸君或不相信,《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本书是逼出来的”——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在人生思想上归结到中国儒家的人生,并指出世界最近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这是我青年以来的一大思想转变。当初归心佛法,由于认定人生唯是苦,一旦发现儒书《论语》开头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一直看下去,全书不见一苦字,而乐字却出现了好多好多,不能不引起我极大注意。在《论语》书中与乐字相对待的是一个忧字。然而说“仁者不忧”,孔子自言“乐以忘忧”,其充满乐观气氛极其明白;是何为而然?经过细心思考反省,就修正了自己一向的片面看法。此即写出《东西文化以及哲学》的由来,亦就伏下了自己放弃出家之念,而又回到世间来的动念。

  ·蒋百里在写给他的老师梁启超的信中称赞此书道:“此亦迩震古铄今之著作”

  ·熊十力:“梁先生提出未来世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这话,是很有胆识的” 

  ·直到三十年代仍有这样的说法:“西洋人以梁氏为中国的唯一哲学家”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补遗节选)—— 

  我相信凡是人都是会自己去走对的路的,所有的不对都在“我一定要怎么样怎么样”。这就是说,有些人想借某种权利去压下别的意思,推行自己的意见;只信任自己,不信任大家。我以为我们有什么意思尽管可以陈述;但不应该强众从我。因为大家本来都是自己能走对的路,如果真要靠我一个人去纠正大家,即是已足表明此事之无甚希望。不信任人,是最不对的;人在直觉上都自然会找到对上去。所以知识上人格上的错处坏处,都是一时的,结果是终究要对的。用强力干涉,固然错误,忧愁这世界要愈弄愈坏,也是错误。我信人都是好的,没有坏的;最好是任听大家自己去走,自然走对。因此我全无悲观,总觉得无论如何都对。我从来未曾反对过谁的说话。同我极不对的话,都任凭去说,说了有好处的,因为经过了这一步,便可以顺次去走下一步。人都是要求善求真的,并且他都有求得到善和真的可能。这话看似平常,实甚重要。 

  

  10.独立思考,表里如一 

  

  11.要注意中国传统文化,要顺应时代潮流 

  活动现场回顾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