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中国孔子基金会 >学术委员会

经学兴衰的理论探讨

2007-07-27 17:19:00  作者:周桂钿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每个朝代都有主流学术思潮。由于思潮是有时代性的,就有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要研究这个过程,首先要弄清楚这个过程的历史事实,历史事实之间的前因后果,其次对这些变化进行理论说明,阐明其中的逻辑性,并用它去解释其它历史时期的同类现象。这样,我们得到的结论就能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用以上思维来研究经学发展的历史,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

 

一、经学的产生过程

 

经书典籍先秦就存在,至少从孔子就已经开始传授经书的知识和思想。我们说那是古籍传授,不能算经学思潮。经学成为社会思潮应是汉代的事情。

经学思潮可以说直接产生于独尊儒术。儒家独尊以后,儒家的教科书才成为有权威性的经典。儒家学说为什么会升到独尊的地位,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历史过程。

春秋时期,周天子衰微,各诸侯国自行其是,不太尊重周天子。这时出现霸主,来维持天下局势。开始都是以尊周天子为号令,以诚信作为结盟的基础,实际上实力是关键。后来,实力成为唯一的根据,讲诚信,被认为是蠢猪式的幼稚天真。韩非子说得好,这时是争于气力。在争于气力的时代,什么仁义道德都束之高阁。因此,孔子周游列国,宣传仁义,没有诸侯王愿意接受。战国时代的孟子也是这样,曲高和寡。他们都只好著书立说,将自己的理论通过文字流传下来。在春秋战国的几百年中,有许多思想家研究社会的动乱,探讨治理的方案,企图救庶民于水火。这些思想家治理社会的方案,都有一些拥护者,形成各自的学派。各学派之间进行争论,形成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许多学者认为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术思想的春天。有人怀疑说:乱世还是春天吗?我认为乱世虽然在许多方面是不好的,比如人民生活很艰难。但是,坏不是绝对的坏。由于乱,统治者难于控制思想,思想就比较自由。另外,现实的苦难逼着人们思考。许多思想家就在忧患中产生出来。愤怒出诗人,忧患出哲学家。从思想发展的角度看,乱世逼着人们去思考天下治理的问题,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任凭各种思想自由驰骋。这对于造就思想家来说是有好处的。但是,乱世时间长了,各种思想任意自由发展,各派自是而相非,社会没有统一的价值观、是非观,使百姓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思想混乱与社会混乱互动,安定不下来。因此,乱世时间一长,不论百姓还是思想家,都希望有统一的思想观念。这是社会的需要。战国中后期,许多思想家开始提出统一思想的要求。庄子认为以一家思想作为天下人的是非标准是片面的,要以道作为公共的标准。荀子写了《非十二子》,认为各个学派的思想都不行,只有孔子、子弓一派的思想才是正确的。实际上他是想用孔子、子弓一派的思想来统一天下的思想。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也是为了将正确的思想汇编在一起,形成能流传千古的巨著。在政治没有统一的时候,想统一思想是不可能的。在春秋无义战的情况下,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实力,因此争于气力成为各国努力追求的目标。秦国采纳商鞅的变法,以奖励耕战作为富国强兵的国策,最后吞并山东六国,统一天下。秦政府实行从商鞅到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取得成功,故秦朝以法家思想来统一天下的思想,是很自然的事,因为前期有成功的经验。但是,时代变了,形势变了,政策也应该有所变化,否则,就不能适应新社会。固守老规矩,是刻舟求剑。要与时俱进,逆取与顺守应该有别。逆取须凭实力,有时可以暂时不顾道义。而取得政权以后,就要马上改变方针,采取顺守的政策对待人民。攻守的形势变了,在守的时候仍然不施仁义,是秦政权败亡的根本原因。法家思想有利于发展实力,却不能维持社会的长久安定。虽适用于乱世,却非治世长治久安的法宝。很明显,法家思想在乱世,有快刀斩乱麻迅速解决问题的效用,而儒家思想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作用大。二者各有利弊,可以互补。总之,在乱世,需要用实力平定天下;在治世,需要用道义稳定人心。法家理论适合于发展实力,儒家理论有利于维护道义。

秦朝在平定天下后仍然施行法家政策,形成暴政,逼得人民起来造反。秦亡后,刘邦与项羽经过五年激战,最后,刘邦战胜项羽,建立了汉朝。为了总结历史教训,汉初思想家比较深入地研究历史上的治乱产生的原因,总结统治经验。他们知道法家思想是片面的,认识到儒家思想的重要性。陆贾提出下马治天下的建议,叔孙通根据儒家思想制订一套朝廷礼仪,贾谊提出一整套治国方略,经过几十年的思想斗争,儒家思想逐渐占了上风。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实际上,这就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说法。后来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儒家的最基本的思想就是仁义,所以儒学也称仁义之道。孔子是创始者,孟子在战国时代是儒家的突出代表,因此也称孔孟之道。儒家尊崇并效法尧舜和周文王、周武王,以六经为主要教学内容,其中,乐经没有文字,实际主要是五经:《易》、《礼》、《诗经》、《尚书》、《春秋》。这些本来只是教材,儒家独尊以后,就都成为权威的经典著作。很明显,汉初社会需要儒学,统治者也需要儒学,儒学就因此上升到独尊的地位。但是,治理一个庞大的国家,只有一种理论,一种学说,总是不够的。法家理论严重排斥其他学说,最后导致秦朝灭亡,也使自己的理论遭到严厉指责。汉初,能够吸纳其他思想的黄老之学受到重视,又因为它提倡无为,最适合战乱之后需要休养生息的社会现实,得到当政者采纳,风行一时。但它的基调是无为而治,不能长久,因为中央无为,地方却会出现一些有为的野心家,觊觎中央政权。特别是在尾大不掉的形势下,这种危险便成为现实,许多明智之士都已经发觉,而文、景两帝对此总下不了决心,最终导致吴楚七国之乱。这一次动乱,冤杀了晁错,惊醒了景帝,给汉朝统治者留下深刻的教训。于是汉武帝又开始重视儒学。汉代的儒家以先秦儒学为基础,尽量吸取其他各家的有助于长治久安的思想来丰富、补充儒学的不足,使汉代新儒学形成完善的系统的全面的政治哲学,以适应当时治理天下的需要。这既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也是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的基本保证。在这里,儒学以仁爱为基础,又有开放性,是它极为重要的优势,也是它能够传之久远的重要原因。

总之,社会发展、时代需要,是产生经学的客观条件。儒学以仁爱为基础适应人心,又能容纳其他学派的各种合理思想,所以被选为独尊的对象。从那时起,中国历史上出现混乱时,儒学就被放在一边,欺诈和暴力成为争取胜利的重要法宝。混乱之后,进入稳定时代,儒学就开始吃香。因此儒学有善于守成的美名,也有过于保守的坏名。善于以仁爱为基本原则的将军为儒将,善于以仁爱为经商规则的商人为儒商,善于以仁爱精神来行医的医生为儒医。称得上者,都应该比较了解经书中的内容所表现的精神实质即仁爱思想,并在各自的实践中加以真正实施。

责任编辑:刘晓艳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