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视野 >寻根

内服热水 外敷冰块:古人避暑有多野?

2019-05-20 08:50:00  作者:  来源:中国国家历史

  全国各地的气温一路爬升,在宣告着:夏天来临!

  面对入夏以后动辄35度+的高温,广大人民群众一点也不慌。因为科技发展到今天,空调制冷电器和一些科技控温产品的普及让人们已不再惧怕火热的盛夏。但其实,古人虽没有科技加持,他们的想象力和智慧也足以撑起夏日生活的半边天。

  

  饮食纳凉降内热 

  古人消暑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内消暑就要从饮食做起。

  我们现在的消暑利器——冰棍,可是从唐代就有人学会制作了。大木桶里放上冰,撒上盐以降低冰的融点,再将盛有蔗糖水的小铁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过一会,就冻成了简易冰棍。有商业头脑的民众甚至拿到集市上去售卖,普惠众生……

  古法造冰棍了解一下

  

  信奉中医的古人还强调“药食同源”,有的食物能在夏季有“清热解毒”的奇效。

  例如从宋代开始,消暑神器绿豆汤逐渐流行,直到今天妈妈还是会煮给你吃;此外还有甘草汤、莲子汤等,据说饮用后能够养心益肾,而中医理论亦称:心静,自然凉。

  绿豆汤都喝过,这甘草汤可就不一定了。

  

  物理降温更舒适 

  但毕竟“吃”能解决的问题有限,还应该辅以外力来降温,双管齐下。

  外力中最重要的就是“冰”,它不仅是制作、保存冷食的必备,必要时还能给身体降温。如在之前的热播剧《延禧攻略》中,魏璎珞在帮皇后降温的时候,就制作出了一种叫做“冰鉴”的神器。但古代没有冰箱,如何制冰?

  最初,古人的冰是窖冰。冬天结的冰,会被藏于窖中以供来夏使用。春秋时,甚至已经设有专门管理此事的官吏,并建有存窖冰的“冰井”。《事物纪原》记载,“《周礼》有冰人,掌斩冰,淇凌。注曰:凌,冰室也。“据说冰淇淋就是在这里演化出的。

  去山里取冰那可是挺难的

   

  然而可以取冰的场所多种多样,身边就有

   

  制冰技术在唐末更为普及,生产火药时用到的硝石(硝酸钙)是一种白色晶体,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水温降低至结冰。于是有人利用硝石的这种特性开始试验,最后成功把水结成了冰。因此有了普遍可获得的冰,使得上文中提到的各种冰食才得以广为流传。

  看来这货可制火药,亦可制冰

   

  除制冰外,人们还善于寻找自然凉爽的场所来为身体提供舒适,如“亲水”避暑。据《梦粱录》记载,明清时的南方人就有集体到西湖边上避暑的习惯。

  人真的多啊!

   

  那要是不方便出门怎么办呢?聪颖如古代人民,也发明了自己的“空调房”。如先秦时期出现了“窟室”,内部的温度比外部凉爽不少,这也是现代地下室的始祖;繁盛的唐代还有了“凉屋”和“含凉殿”,后者内有“扇车”,可达到消暑目的。

  历史的车轮转到北宋,出现了折叠扇,美化扇子的艺术也是空前兴盛,如在扇上作画之类,说上几宿也说不完。不过扇子的最大价值还是用来制造风,人们当然希望能够以最小的力气造出最大的风。到电力革命后数十年,这种愿望终于实现了……

  当艺术品时,扇面的设计非常讲究。

  

 

  1880年,电力应用已经日趋成熟,美国人舒乐将扇形叶片接到电动机上,接通电源,叶片飞速转动,阵阵凉风袭来。此乃电风扇的雏形,也开启了电力消暑的革命。

   

  革命由此开始

  

  科技加持最凉爽 

  电风扇来了,空调还会远吗?终于,1928年,威利斯开利为我们再次打开了纳凉新世界的大门。

  当时26岁的开利下班冒着汗等火车时,受到路边雾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启发,大脑快速转动:如果把空气温度降到足够低,让它凝结出水,再集中排出,那么空气的湿度不就降低了吗?

  初代空调雏形

   

  于是他把想法落实到行动,很快,一台由电力驱动的“空气处理仪”发明成功,并于1906年获得专利。之后他又创办了开立公司,在1928推出了第一代家用空调。从此,科技赋予了人类能够在炎热夏季凉爽舒适的生活体验。

  到了1974年,春兰集团的前身“泰州市无线电元件九厂”应客户订货要求研制出第一台窗式空调CKF-3A,此时的空调就已经显现出与现今空调相似的雏形。

  

  空调的出现大大改善了夏季的纳凉效果,但也让人们在夏天变得更加慵懒。在冷气充足的室内一坐一天是常态,因空调冷气以及室外燥热,人们运动量减少,各种“空调病”也随之而来,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所以啊,有机会还是要到大自然中多运动一下

  虽然很热....

编辑:宋睿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