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男子成人之始——冠礼

来源:彭门创作室作者:彭庆涛 高天健 龚昌华 2019-05-10 13:41

  年方二十,渐趋成熟,即可称为“士”。士行冠礼,是为独立。远古时期,氏族出于保证成年男子担负生产狩猎等义务的能力,而对其进行的各种体质技能检测称之为“成丁礼”。之后,儒家取精弃糟,加工改造,使之成为放之社会而皆准的孩童成年之必备礼仪——冠礼。

  儒家认为,二十岁之前人应当识数目、懂廉耻,通辞令、学文字,颂《诗经》、习文舞。基础兼备,方能走向社会。为成年人举行仪式预示着行冠礼者由懵懂稚子开始转变为成熟之士。并且践行忠、孝、顺、悌,以便成人成才,管理事务。

  冠礼的流程较为繁琐,但是礼之愈繁,说明愈加重视。三次加冠,各有寓意,始加布冠,意为冠者具备衣食之能;二加皮冠,意为冠者具备基本武技;三加爵冠,意为冠者基本具备知书达礼之能。三冠连加礼的意义在于激励冠者由卑而尊不断进取,是谓“三加弥尊,谕其志也”。所谓“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这说明冠礼的主要目的是对加冠者进行德智体的全方位教育。人之别于禽兽,因其识礼仪者,赞者、正宾为加冠者梳理头发、扶正帛巾,并让他展示体貌等等,都是用以端正其容貌、庄敬其神色、恭顺其辞令。西汉学者刘向《说苑》认为,冠礼之仪在于“内心修德,外被礼文”;又引孔子语:“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综上所述,冠礼行毕,一个人的身心得以彻底洗涤。他走向社会也将必然担负起家国重任,努力做出一番成绩。这一点值得我们当今的人反思。我们现在极少有人熟知这些礼仪,大家批评其繁琐的程序,却忽略了它带给当时人的巨大激励意义。我们没有这样的成人礼仪,自然也少了一次心灵的蜕变,少了一份对社会更加清醒的认知。

  当然,古代的冠礼局限于贵族子弟,平民百姓无缘经历。这也造成了社会等级的愈发分化,阶级矛盾的加速激化。现在社会平等意识渐入人心,等级差别逐次缩小,我们完全可以借用古代冠礼的形式,化繁为简,为每一个即将步入成年的人举行一次新时代的成人礼,以使青年人感知其应当承担的家庭和社会责任。

  《礼记》中讲到“冠者礼之始也”,“古者圣王重冠”。士冠礼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礼仪之一,有着严格的程式与丰富的内容。当然,随着时代的更替,士冠礼的地点与内容逐渐发生变化。

  先秦乃至秦汉时期,冠礼就占据重要地位,只有举行了冠礼,才会被看做成人,否则,就会被视为孩童,一切礼学研究都无从参与。这个时期是冠礼研究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礼学研究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礼学研究的著作《周礼》《礼记》《仪礼》,从此冠礼的观念深入人心。两汉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对“三礼”注释的作品,这些著作促进了礼学的发展。且汉代桑蚕业和纺织业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服饰更加丰富多样化,而这时候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冠,如通天冠、长冠、进贤冠、武冠、鹗冠、法冠、高山冠、委貌冠。这时对人们的服饰和冠也有了严格的规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士人追求洒脱,对礼学的重视程度不断下降,冠礼也随之被漠视,甚至一度废而不行。各种礼学研究也相对减少。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礼学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应国家发展需要,众多学者争相诠释礼学,研究出了一套适合国家和统治阶级需要的礼学体系。其中孔颖达的《礼记正义》等著作受到人们推崇。各种礼仪开始复兴,统治阶级也把贵族和平民的礼服完全区分开来,同时也对礼服做出了修改,使其实用性更高。但一代盛唐,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冠礼并未落到实处,《新唐书》有言:“其文而意不在焉,此所谓‘礼乐为虚名’也哉!”这在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可窥一斑: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

  宋朝时期,国家重文轻武,礼学相对得到了发展。这是礼学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为礼学注释的大家,如司马光、朱熹等。司马光在《书仪》卷二专门撰著冠礼之仪:男子年十二至二十岁,只要父母没有期以上之丧,就可以行冠礼。《朱子家礼》则把男子加冠的年龄定在十五至二十岁。

  宋代仍使用通天冠,但是礼服也经历了一系列发展过程。北宋初期,民风淳朴,盛行节俭,于是要求把冠戴正,帽子系紧,不允许出现轻浮之状。到了宋太宗、宋真宗时期,国家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家商品经济到达一定高度,服饰也呈现浮华,奢侈之像。

  元朝时期,礼学相对被破坏,研究较少,代表人物有敖继公。此时,宫廷里没有冠礼,只在民间仍有保存。

  明朝时期,对于礼学的研究也不多,鲜有著作。但在民间,各种礼仪有所复兴,冠礼也迎来了一次大规模复兴。统治阶级对各阶层的冠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使得不同阶级的冠得以区分开来。

  清朝,满清入关,华夏的各种礼仪又受到一次破坏性打击,而受满清剃发易服政策影响,冠礼制度渐渐被遗忘。

  五四时期,人们学习西方礼仪,冠礼之仪不再提及。

  民国时期,传统文化有所复兴,但一般平民百姓对冠礼知之甚少,人们对冠礼的研究也就无从说起。

  古代早期的冠与现在的冠不同,仅仅有一个冠圈和冠梁组成,用发簪加以固定,有时还会带有两根系带用来固定,它只有固定发髻的作用,不像后来的冠还可以保护头部。到了后来,冠的样式也变得多种多样。

  据文献记载,夏朝最早出现冠。此后礼制和礼服逐步发展完善,出现了多种冠。如夏之“毋追”,商之“章甫”,周之“委貌”等,据说三者为同一种物品,只是名称不同。到了周代,出现了较为完整的冠服,如弁。弁主要是贵族所戴,也有不同的样式。如《仪礼》中所言,加冠礼的加冠顺序,始加缁布冠,再加皮弁,三加爵弁,所准备服饰为“爵弁服:缥裳,纯衣,缁带,秣耠……爵弁、皮弁、缁布冠各一匪……”。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