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古代的养老礼体系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王广恒 尚树志 吕静茹 2019-08-16 13:57

  一、三老五更礼

  三老五更礼是中国古代最为隆重的养老礼。关于“三老五更”,最早见于《礼记•文王世子》:“适东序,释奠于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郑玄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礼记•乐记》:“食三老五更于大学。”郑玄注:“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孔颖达疏:“三德谓正直、刚、柔。五事谓貌、言、视、听、思也。”

  汉代沿袭这种礼制。《汉书•礼乐志》:“养三老五更于辟廱。”“辟廱”即太学。颜师古注引李奇曰:“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后汉书•明帝纪》:“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禄养终厥身。”李贤注引《汉官仪》:“三老五更,皆取有首妻男女全具者。”

  今天看来,有资格成为三老五更的人都是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人,而且是时代的道德标杆。

  中国古代对于三老五更的记载大多体现在正史之中,皇帝在宗庙册封三老五更之后,在大学供养三老五更,彰显孝道。在这个过程中,天子会袒开衣襟切割牲肉,捧着酱请他们吃,端起酒请他们漱口,还头戴礼帽,手执盾牌,为他们起舞助兴。《礼记·祭义》中对此记载非常明确。

  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学,所以教诸侯之弟(悌)也。祀先贤于西学,所以教诸侯之德也。耕藉,所以教诸侯之养也。朝觐,所以教诸侯之臣也。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yìn),冕而摠(zǒng)干,所以教诸侯之弟也。是故乡里有齿而老穷不遗,强不犯弱,众不暴寡,此由大学来者也。

  在之后的各朝各代中,三老五更礼更是发展成为一项隆重的社会祭祀活动,天子亲自参与祭祀,对三老五更进行册封、赏赐,除此之外还会对其他的老人进行封赏,彰显国家教化,推动国家养老风气的形成。

  《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第二》载:

  冬十月壬子,幸辟雍,初行养老礼。诏曰:“光武皇帝建三朝之礼,而未及临飨。眇眇小子,属当圣业。间暮春吉辰,初行大射,今月元日,复践辟雍。尊事三老,兄事五更,安车软轮,供绥执授。侯王设酱,公卿馔珍,朕亲袒割,执爵而酳。祝哽在前,祝噎在后。升歌《鹿鸣》,下管新宫,八佾具修,万舞于庭。朕固薄德,何以克当?《易》陈负乘,《诗》刺彼其,永念惭疚,无忘厥心。三老李躬,年耆学明。五更桓荣,授朕尚书。《诗》曰:‘无德不报,无言不酬。’其赐荣爵关内侯,食邑五千户。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禄养终厥身。其赐天下三老酒人一石,肉四十斤。有司其存耆耄,恤幼孤,惠鳏寡,称朕意焉。”

  而《通典·嘉礼》中对于三老五更礼的记载更为明确,虽然历朝略有演变,但是大体是沿用的周礼。《通典·嘉礼》:

  凡大合乐,必遂养老。適东序,释奠於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能更知三德五事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三老如宾,五更如介,群老如众宾也。)適馔省醴,养老之珍具,遂发咏焉,退脩之,以孝养也。反,登歌清庙。既歌而语,以成之也。言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下管象,舞大武。有司告以乐阕,王乃命公侯伯子男及群吏曰:‘反养老於东序。’终之以仁也。食三老五更,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悌也。

  二、王杖制度

  古代的养老礼除了三老五更礼之外,还有一项王杖制度。王杖是由君主赐予老人,作为权力、地位的象征,甚至可以惩罚不法之徒。《礼记·王制》中记载,“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不同年龄层次的老人的杖拥有不同的威严,50岁老人的杖可以威仪在家中,60岁老人的杖可以行走乡里,70岁老人可以凭借杖在一国之中问责,80岁老人持杖在朝堂上都拥有重要的地位,到了90岁,即使天子有需要询问他的事务,也得准备好礼物,亲自登门到老人家中咨询。

  在我们现存的文献中,对于王杖制度最为明确、最为具体的记载是西汉时期的《王杖诏书令》,它规定了王杖的形制,王杖的权威以及老人所享有的权利。记录了侵犯王杖主人者受到的严厉惩罚。下面摘录几枚武威汉简《王杖诏书令》中文字内容如下:

  “高皇帝以来至本始二年,朕甚哀怜耆老高年,赐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吏民有敢骂詈殴辱者,逆不道。得出入官府节第,行驰道中。列肆贾市,毋租。比山东复。”

  “长安敬上里公乘臣广昧死上书。皇帝陛下:臣广知陛下神灵覆盖万民,哀怜老小,受王杖,承诏。”

  “元延三年正月壬申下制诏,御史曰:年七十受王杖者,比六百石。入官府不趋。有敢殴辱者,逆不道,弃市。”

  “汝南郡男子王安世坐桀黠,击鸠杖主,折伤其杖。弃市。”

  根据史料记载,王杖制度主要通行于先秦和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经济衰退,礼仪颓废,王杖制度逐渐没落,到了唐宋渐趋消亡。

  三、政府养老体系

  在对于一个社会的评价中,老人的赡养问题是评价一个社会道德层次的重要标杆。这个标杆包括了老人赡养的地点、老人所享受的养老待遇。而在中国古代,很早便发展出了相当于现代养老院的社会场所用于专门供养老人。

  《礼记·王制》中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

  根据文献记载,不论是尧舜禹还是商周时期,都有专门的场地供养老人。到了汉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成为供养老人的固定场所,也是最高场所;在大学之下,依次供养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老人。

  当然除了养老院之外,中国古代政府养老还包括其他的方面。《通典》也曾经对于中国古代的政府养老体系进行记载:

  虞氏深衣而养老,(凡养老之服,皆其时王所与群臣燕之服也。有虞氏质,深衣而已。孔颖达云:"人君养老有四种:一是养三老五更;二是子孙为国死难,而王养死者父祖;三是养致仕之老;四是引户校年养庶人之老。四代皆然。")养国老於上庠,养庶老於下庠,而用燕礼。(庠,养也。上庠,右学大学也,在西郊。下庠,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其礼尚矣。宪养气体而不乞言,(宪,法也。养之为法其德行,自五帝则有斯也。)有善则记之,为惇史。(惇史,史惇厚者也。)

  夏氏燕衣而养老,(改虞制而尚黑衣裳。)养国老於东序,养庶老於西序,而用飨礼。(东序,东胶也,亦太学,在国中王宫之东。西序在西郊。)

  殷人缟衣而养老,(殷尚白而缟衣裳。)养国老於右学,养庶老於左学,而用食礼。

  周制,玄衣而养老,(玄衣素裳。)养国老於东胶,(胶之言纠也。)养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皆学名也。异者,四代相变耳。)

  魏高贵乡公甘露二年,天子亲帅群司行养老之礼于太学。

  大唐制,仲秋吉辰,皇帝亲养三老五更于太学。

  我们在对比中发现,不同的朝代对于养老地点的选择大都相同,都选在了“学”。随着时代更替,养老的服装在不断的变更。但是不管是哪一个历史时期,中国古代朝廷对于老人的赡养问题从没有放松。而在这一过程中,孝文化也逐渐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核心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养老礼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饮酒礼中,规定了不同年龄段老人的不同待遇,并阐明了这种礼制的意义。“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君子之所谓孝者,非家至而日见之也;合诸乡射,教之乡饮酒之礼,而孝弟之行立矣。”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的养老礼还包括一系列的福利制度。《管子》中记载,对于生病的老人,要设置专门的人员进行慰问;汉代也曾经多次颁布关于免除老人徭役以及免除老人的家人徭役的规定;甚至天子在路过老人居住地的时候,要去拜访老人;逢年过节,古代对于老人还有一定的恩赐,在《礼记》中多篇曾有记载。

  此外,从宋代开始,还发展了千叟宴,规定一定年龄的老人参加。这项敬老制度在清朝最为鼎盛,曾多次举行,清朝后期,因为战乱而废止了。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