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_中国孔子网

循环原理

来源:作者: 2017-07-14 15:11:00

  一切自然过程都终而返始的学说。

  理论 循环原理是中国先哲们对自然界的种种周期运动现象的一种概括,在阴阳概念的基础上将其提升为宇宙秩序的一个原理。最初见于《老子》,《易传》进一步将其模式化。在《老子》那里,循环作为道的一种规律,用“反”和“复”刻画其.“周行不殆”的运动特征:“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五章)《周易》的八卦和六十四卦是以阴爻(一)和阳爻(一)两种符号组成两种基本循环模式。《易》的经、传之文用“无往不复”“原始反终”“往来无穷”诸语强调循环思想。《易传·系辞上》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得失之象也。悔吝者,尤虑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动三极之道也。”

  历代宏儒无不崇尚循环原理。荀子说:“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舍是而天下以衰矣。……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荀子·王制)刘禹锡说:“法为清母,重为轻始。两位既仪,还相为庸。嘘为雨露,噫为雷风。乘气而生,群分汇从。……纪纲或坏,复归其始。”(《天论》下)邵雍说:“万物皆反生,阴生阳,阳生阴,阴复生阳,阳复生阴,是以循环无穷也。”(《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朱熹说:“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说道有,有无底在前,说道无,有有底在前,是循环物事。”(《朱子语类》卷九十四)罗钦顺说:“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气本一也,而一动一静,一往一来,一阖一辟,一升一降,循环无已。”(《困知记》)黄宗羲说:“大化之流行,只一气充周无间……循环无端,所谓生生之为易也。”(《黄梨洲文集·与友人论学书》)

  应用和意义 “循环”作为研究工作的指导原理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影响是复杂而又深远的。在科技方面,古代学者以循环原理为指导对自然界中种种周期现象的观察和利用硕果累累。如对日月和行星视运动周期的精确观测以及协调这些周期而制定种种历法。又如依据循环原理所获得的关于人体经络和血气循行环路。再如受循环原理启迪而沿五运六气说确定的中原地区气候变迁的60年大周期,还有农业生产中的轮作制等。诸如此类的自然科学领域内的诸成就,多为现代学者所认同。但邹衍的“五德终始”和董仲舒的“三统”王朝更替说以及邵雍的历史循环论,因与历史进化观相背而遭现代学者唾弃。但现代学者从数学以及通过与当代最新科学成果的印证,发现了以阴阳为基础的五行循环结构的系统意义。

  当代美国学者F.卡普拉的见解具有代表性。他在其著作《转折点》(1982年)中说:“中国人引进极性相反的阴和阳,给这一循环思想一个明确的结构,用两极规定变的循环: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没有什么事物只是阴或只是阳。……对于阴阳符号,中国人使用了一个‘五行’系统。……‘行’意味着‘行为’或‘做,,并且与木、火、土、金和水相联系的五个概念,表示在一个很明确的循环秩序中相继并且相互影响的量。……中国人从‘五行’导出一个延扩到整个宇宙的相似系统。……当‘五行’理论与阴阳循环一起运用时,结果是一个精巧的系统,其中宇宙的每个方面都被描述为一个动态图像整体的一部分。”

  卡普拉的上述论述显示了中西学者的共识。对此论述还需补充的是,可以数学证明,以生克两种循环构成的五行系统,是最简单的稳定系统。循环原理的哲学意义在于它可以解决进化和退化的矛盾。19世纪中叶,生物学和物理学分别提出了各自的自然演化理论。生物进化论依据生物表型的比较研究,论证物种演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的方向发展,并且推广这一结论,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从无机到有机,从无生命到有生命。而人文学者又接过生物进化论,把它转变为有科学支持的社会进化论,认为自然界发展出生命后的重大进化是由动物发展出人类。人类的发展形成不断进步的社会。但是,物理学提供的理论却恰恰相反。根据对热现象的研究,孤立系统的演化趋势是达到熵极大的平衡状态。把这种演化论推论下去得出,如若一切运动都最后耗散为热,那么整个宇宙将最终达到熵极大的热死状态。生物进化论为人类提供了一个乐观的前景,而热力学的熵原理则预言了一个人类的末日。面对这种矛盾,有两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一个是审查局部科学理论运用于整个宇宙的合理性,另一个是借用循环论消解矛盾。F.恩格斯既否认熵原理对宇宙的适用性,又提出宇宙大循环假说克服这悲观的宇宙热寂说。他假定放射到太空中的热一定会通过某种途径转变为另一种形式,使已死的太阳重新转化为炽热的星云,进而开始新的进化,直至出现智慧的花朵。而朱熹的宇宙循环假说却是恩格斯宇宙大循环假说的前驱。人们非常熟悉朱熹的以气论为基础的“离心宇宙模型”,鲜知他的太极循环说。朱熹的“太极”概念有三义:就理的层面说,太极为至理;就数的层面说,太极为数之源,即大衍之数五十或去一不用之“一”;就万物总根源层面说,太极为造化之枢纽。他认为“太极分开,只是两阴阳,括尽了天下事物”,这阴阳统体的太极概念是他的宇宙循环说的基础。他把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的一次生成图式,改造成太极生灭的循环:“太极之前有太极”;混沌开,光明生,“光明之前是黑暗,黑暗之前有光明”;宇宙就是太极生灭、明暗交替的无尽之循环。在《朱子语类》中记载了朱熹的这些思想。

  循环原理对于现代科学有无意义尚待研究。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