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_中国孔子网

教学相长

来源:作者: 2017-07-03 17:14:00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教与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亦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儒家有关教学原则的重要思想。语出《礼记》中的《学记》篇,原文为:“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日:‘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意思是:虽然烧了好菜,不经过品尝就领会不到它的美味;虽然有精深的道理,不经过学习钻研就领会不到它的奥秘。所以说,只有经过学习实践,才会发现自己知识水平不够;只有经过教学实践,才会发现自己教学质量不高。知学识不足,才能督促自己去加紧学习;知教学质量不高,才能鞭策自己去努力进修。所以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兑命》篇强调教与学一方面有区别,另一方面又有联系,就是这个意思吧!后多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教学相长在孔子的思想里已有萌芽。孔子认为,学生可能有胜于教师之处。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并提倡弟子应该“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他认为学生应对教师的教有所反应,并动脑筋思考问题。他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同上)甚至对颜回“于吾言,无所不说”颇有微词,说:“回也,非助我者也。”(《论语·先进》)他对子夏在读《诗》时有所发挥,联想到“礼”须建立在“仁”的思想感情基础上而大加赞扬,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孔子认为做教师必须要自己经常温习故业,在温习旧的知识当中去探求新的知识,并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发现,这样才能胜任教学工作,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为师矣。”(《论语·为政》)孔子的这些思想,后经《礼记》的《学记》篇用“教学相长”一词加以概括,成为儒家教育中有关教学原则的重要思想。

  教学相长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构成了教学过程的双边活动。教师是教学的领导者与组织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接受教育的客体。教与学都是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教能助长学,反过来学也能助长教。这就叫做“教学相长”。同时,教学相长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从教师方面说,教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教也要学,教即是学,教与学互相促进,从而提高教的水平。从学生方面说,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但仍需要自己努力学习,才能有所提高,不限于师云亦云。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只有通过教学的实践才能体会教学的效果和困难,在教学之中摸到教学的规律并发现自己的弱点与困惑之处,“教然后知困”,“知困”可促使教者“自强”。一个积极好学的学生,只有通过学习的实践才能体会学习的好处和困难,在学习之中感到自己的学识浅薄与不足,“学然后知不足”,“不足”可促使学者“自反”,即进一步地努力钻研,对自己的要求也就愈严格,在学习中认识自己的不足,努力去学习以补自己的不足,满足自己求知的渴望。

  韩愈继承和发展了《学记》的“教学相长”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相互为师”的观点。他先一方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另一方面又明确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同上)的新思想。他教人要向学有专长的人学习,谁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好就拜他为师,建立新的“相互为师”的师生关系。

  教学相长是中国优秀传统教学原则之一。它揭示了教与学结合,形成教学的全过程的规律。它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对后世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