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_中国孔子网

疑古惑经

来源:作者: 2017-11-08 11:05:00

  唐代刘知幾的史学观点。《史通》中有《疑古》《惑经》两篇,多讥往哲,喜述前非,对古代史实和儒家经典提出质疑,表现出一种怀疑和批判精神。据杂史和出土材料,以为尧禅位于舜不可信,舜放尧于平阳是事实。“观近有奸雄奋发,自号勤王,或废父而立其子,或黜兄而废其弟,始则示相推戴,终亦成其篡夺,求诸历代,往往而有。必以古方今,千载一揆。斯则尧之授舜,其事难明,谓之让国,徒虚语耳。”(《史通》卷十三)而舜禅位于禹亦不可信。商之代夏以及周之代商都是以臣欺君。“汤之饰让,伪迹甚多”(同上),“必称周德之大者不亦虚为其说乎?”(同上)太伯让位是为了免祸,非有至德。周公诛放管、蔡是由于揽权招疑,非是为了王室安危。从实录直书的原则出发,反对先儒和经典的隐讳,认为此是爱憎由己,厚诬来世。他说:“又案鲁史之有《春秋》也,外为贤者,内为本国,事靡洪纤,动皆隐讳。斯乃周公之格言。然何必《春秋》,在于六经,亦皆如此。故观夫子之刊《书》也,夏桀让汤,武王斩纣,其事甚著,而芟夷不存。观夫子之定《礼》也,隐闵非命,恶视不终,而奋笔昌言,云鲁无篡杀。观夫子之删《诗》也,凡语国风皆有怨刺,在于鲁国,独无其章。观夫子之《论语》也,君娶于吴,是谓同姓,而司败发问,对以知礼。”(《通书》卷十三)《惑经》篇亦指责孔子多为贤者讳的作法。另对经典的地位和作用提出看法,“今取其正经雅言,理有难晓,诸子异说,义或可凭”(《通书》卷十三)。唐末柳璨认为:“《史通》妄诬圣哲,评汤之德为伪迹,论桀之恶为厚诬,谤周公云不臣,褒武庚以殉节,甚至弹劾仲尼。”(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七)此论虽立足于对《史通》的斥破,但却基本概括了其疑古惑经的内容和精神。疑古惑经是刘知幾实录直书观点的具体运用,尽管对某些史实的看法只是一家之言,却表现出对历史人物和儒家经典不盲目崇信的态度,值得肯定。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