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名家专栏

把握传统文化精髓 提炼中国精神标识

2018-08-29 08:31:00  作者:杨朝明  来源:联合日报

  编者按:在8月21日至22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总书记重要讲话迅速在山东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工作者中产生强烈反响,大家一致表示,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锐意改革创新,勇于担当作为,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为建设文化强省作出更大贡献。以下为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在联合日报发表的观点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体现了对中华精神的理解与把握,提供了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遵循,对于我们把握大势,继续深入研究和细致挖掘是十分有益的指导。

  首先,要把握文化的历史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漫长历史文化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五年前提出的“四个讲清楚”,其核心要义就是如此。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中华民族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所以我们必须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华民族文化就像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树,它的主干就是孔孟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它吸收着不同的文化养分,结出了不同的文明花果。

  第二,要把握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站位高、视野宽、格局大,就必须把握历史文化与今天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提炼和展示文化的当代价值,就是希望人们理解中国文化具有生命力的特性,准确理解中华文化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时代意义。文化具有历史属性,也具有基因属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把人培养成为有爱心、有情怀、有担当、爱学习、求上进的君子,特别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是社会进步的伦理框架、经济发展的道德基础。

  第三,要把握文化的世界意义。孔子是世界公认的与苏格拉底、柏拉图、释迦牟尼等齐名的伟大思想家。儒学与其他学说的“和而不同”、与时迁移和应物变化的长久生命力,还有坚持经世致用原则,不仅对中华民族不断延续起了重要作用,也对当今世界解决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要把握文化的人类问题。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在于思考人性与人的价值,在于它具有显著的人文性特质。最基本的两个伦理框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两点:一个是人道,即孔子说的“仁”;第二个是孔子在人文规则历史中设立的第一个黄金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儒家的理想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也是几千年来历代中国人的愿望与追求。人理解到自己属于一个单位,就会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社会的人,就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同样的道理,人们意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就应当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遵守国际间的基本法则。

 

责任编辑:赵珂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