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名家专栏

杨朝明:儒商的心性与境界

2018-10-24 09:19:00  作者:杨朝明  来源:儒行杨朝明

 

  “儒商”是“儒”与“商”的有机统一体,不知“儒”,不知“儒学”,不知“儒家精神”,就难以更好地理解“儒商”或者“儒商精神”。在“儒商”的语境下,必须知道儒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把握儒学的特质与内在精神,理解儒学的价值与意义。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因为有了孔子的学说,中华民族更和睦和谐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儒家思考人性与人的价值,思考人的社会性存在这样的问题。今天人类的命运离不开经济全球化的制度,中国经济发展需要一大批关心国家命运的经济人,而儒学则提供了社会伦理的基石,提供了经济伦理的价值,可以平衡经济与伦理,促进经济的发展,引导人类的社会与文化,提升人之所以为人的品质。

  儒商精神当然与儒家精神是一致的,因为历来都没有人离开具体事物去言理,世上也不应该有脱离具体事物的理。了解儒学与儒家伦理,才能理解儒家经济伦理,才能把握儒商精神。今天的社会尤其需要将儒家伦理(包括经济伦理、社会伦理和文化伦理)发扬光大,不然经济与社会就不能稳步发展。只有儒家伦理得到发扬光大,才能实现人类的共生共存,把握人类的命运方向,防止人类全球化的逆向发展。也只有以儒家伦理从事工商活动,才无愧于中国先圣先哲的卓越文化创造,中国才能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儒商”对“商”的心性与境界要求较高,商业经营者、企业管理者、负责任的经济管理者要成为儒商,首先要具有淑世情怀,具有“爱”“敬”之心与社会责任感,儒学是“修己安人”之学,“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贯注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意识。儒商一定从内心服膺并积极践行儒家社会伦理与经济伦理,在经济与商业事务中自觉自愿、持久恒定、系统全面地履行和体现儒家关切,关心社会和谐与文化创造,遵循公平公正的待人处世原则,有人本风范、人性关怀,有人性的生活安排。

  更多的情况是,人们在一般事务中对于社会和谐、社会发展、文化创造并不关切,不太在意儒家对于社会和谐的关切与人道淑世精神,缺少自觉性、持久性、系统性,不能以其作为从商与发展企业的动机与信条或终极目标,但他们的经济活动依然能够着眼于社会伦理与经济伦理,并在社会管理中自觉应用。这样的人仍然“不失其为商之儒者”,我们可以称之为“商儒”。这样的人的明显特点,是能善用儒家伦理为管理之用。但“商儒”与“儒商”有别。

  我们认为,作为商人,作为从事经济活动与商业事务的人,“儒商”必须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第一,具有“天下为公”的情怀。

  所谓“背私为公”,一个人不自私,就要具有公德意识与公共意识,就明白了自己是一个社会性的存在,因此必有一种家国情怀,有对社会的关切。孔子的社会理想,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状态。在这个的“大同”社会中,“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人。以奸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这样的社会当然是人心和顺、天下和谐。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孟子则“述仲尼之意”,将孔子思想发扬光大。说到底,“孔孟之道”就是修身做人之道,就是“想怎样”和“该怎样”的矛盾处理问题,亦即如何正确对待义与利的问题。孟子开篇就记载: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而有仁义而已矣。”这里明确地将义与利的冲突开宗明义地摆了出来。

  如何解决“义”与“利”的冲突,孔、孟等儒家的一系列的论述正聚焦于此。儒家十分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尤其重视是非观、价值观的培养。他们用善的眼光观察世界,希望明其明德,提升境界。他们深刻思索人性和人的价值,希望人们明理修身,遵道而行,循理而动,他们推延亲情,放大善性,希望把人培养成为有爱心、有情怀、有担当、爱学习、求上进的君子,特别强调修、齐、治、平的内在逻辑,注重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我欲仁,斯仁至矣”“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一流的心性,一流的境界,才有一流的商人。

  第二,具有中庸精神和中道智慧。

  人要有仁爱心、正义感,还要守规则、有智慧,这便是仁、义、礼、智。孔子儒家讲智慧,那可是大智慧。儒家的中道学说就是这样的大智慧。人们有的喜欢吧中庸进行玄妙的解释,以为中庸是儒家的本体论,事实恐怕不是这样。中庸所讲的至诚之道、择善固执,显然属于工夫论、修养论。按照东汉郑玄的解释,“中庸”说的是中之用,就是“用中”“把握中道”,这可需要有全局意识、系统思维、整体观念。孔子说:“夫礼,所以制中也。”礼,就是理。合理才符合“中道”的要求。荀子说得好:“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这需要“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坚韧,需要“知远之近,知风之至,知微之显”的明晰,需要“好学”“力行”“知耻”的努力。

  第三,有大人君子的担当与格局。

  社会需要引领者,儒家的“大学之道”教人明德向善,培养大人君子。古代的“大学”是大人之学,贵族子弟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儒学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希望能够培养明是非、知荣辱、有爱心、有敬畏的人,这样的人格局大、有气象、会引领、能担当,他们是社会的精英,维护着社会的文化生态平衡。

  很多时候,遇到事情时是非选择并不困难,然而遗憾的是,不该出现的事情还是层出不穷。这时特别需要明于事理和富于正义感的大人君子。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义利”。儒家致力于“以先王之道濡其身”,作为“大人之学”“君子之学”,儒学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社会精英。在当今社会,尤其需要用传统文化精神铺染人的生命底色,使人们在“人心”与“道心”能“允执其中”,在“天理”与“人欲”之间不迷失自我,以德性精神从事工商活动。如果是这样,他们就一定明理知义、走在社会前面,引导世人遵道而行,循理而动。

  (原文刊载于《联合日报》,发表时有删节) 

责任编辑:赵珂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