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名家专栏

儒家文化与习近平外交思想

2019-06-14 13:33:00  作者:张践  来源:国际儒学联合会公众号

  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得来的。”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使历史文化资源结出的丰硕的时代果实。

  一、忠恕之道与互利双赢外交

  儒家的核心价值是“仁学”,而仁学的推行在于“忠恕之道”。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中庸》引孔子的话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朱熹在注释“忠恕之道”的时候说:“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也就是说办任何事情都要深刻地反省自己的内心,将自己可以接受的原则作为对待他人的方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忠恕之道”是儒家处理世界上一切关系的根本原则,用于人际是推己及人、仁者爱人;用于政治是仁政德治、协和万邦;用于自然是仁民爱物、万物一体。在当代社会,“忠恕之道”同样也是中国人处理与世界其他民族、国家关系的基本方法。

  首先,中国要发展、繁荣、富强,也希望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繁荣、富强。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因此“要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如果搞贸易保护主义、画地为牢,损人不利己。”

  其次,反对双重标准,反对以邻为壑。孟子认为“以邻为壑,仁人所恶”(《孟子·告子下》)。批评对象是魏国的大夫白圭,他治理水患的办法是将洪水引向邻国,用伤害邻国的方法使自己的国家安全。孟子指出:仁者大禹治水是将洪水引向大海,大家都受益,而白圭那种害人的办法,最终将会伤害自己。习近平用“以邻为壑”的典故说明:“如果奉行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一套逻辑,如果采取尔虞我诈、以邻为壑的老一套办法,结果必然是封上了别人的门,也堵上了自己的路,侵蚀的是自己发展的根基,损害的是全人类的未来。”所以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应该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

  二、中庸之道与灵活适度外交

  中庸之道是儒家重要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并使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思维方式。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小人无而忌惮也。”(《中庸》)程颐揭示中庸思想的内涵时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也就是说办事的时候要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因此中国的外交思想一向主张秉持中道,反对极端主义。比如在国家安全观上,中国坚持反对各种形式的战争,主张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孟子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离娄下》)但是中国也绝不会放弃自己的国防建设,以牺牲民族利益的方法换取和平。孔子“相鲁三月”,陪鲁定公参加了危险的“夹谷之会”,并在外交上挫败了齐国武力挟持的阴谋,和平取回了被齐国占领的土地。在总结经验的时候孔子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孔子家语·相鲁》)国家的外交必须以强大的军事准备为基础。在当代社会,中国政府在对外工作中始终秉持“底线思维”,即不惹事,也不怕事。习总书记曾专门强调:“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因此,在钓鱼岛问题上,中国充分展示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和意志;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以“废纸一张”的鲜明态度,粉碎了所谓“南海仲裁结果”,并推动各当事方重新回到了对话谈判解决争议的正确轨道上来。

  同时,儒家的中庸之道也主张为人处世的时候保持灵活的态度,在原则的坚定性之下,可以保持方法的多样性。《中庸》说:“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在一些国内、国际局势过于险恶,问题过于复杂的情况下,应当采取“韬晦”的方法,既不丧失原则,又可以保存实力。一味地死打硬拼,不顾后果的蛮干只是呈匹夫之勇;真正的强者应当是“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将坚定的原则性与灵活的策略性相结合,取得外交上的最大效益。在洞朗对峙过程中,中国政府始终秉持有理有力有节的理念,开创了和平解决争端的新思路。在朝鲜半岛核武风云中,中国反对简单用制裁的办法压垮朝鲜的政策,创造性地提出了“双暂停”的方法。这一方法虽然西方国家口头上并没有接受,但是美、韩等国借平昌冬奥会的机会暂停了美韩军事演习,朝鲜也同意派出代表团参加冬奥会,折中的方法使朝鲜半岛上战争阴云暂时得以缓解。2018年6月12日,特朗普与金正恩在新加坡实现首脑会谈,美国与韩国停止了秋季军事演习,朝鲜宣布停止核弹与导弹试验,中国的“双暂停”原则在解决朝鲜半岛核危机的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三、中和之道与和谐共存外交

  儒家提倡忠恕之道和中庸之道,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和谐的世界,这就是所谓“中和之道”。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儒家建立礼乐制度的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的和谐。“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一旦实现了中和状态,那么家庭、社会、自然界的各种事务各安其位,获得自己应有的发展。那么应当用什么方法维护世界的和谐呢?绝不是一些专制君主们想象的那样用极端手法强迫人民思想统一,而是追求“和而不同”,在差异中保持和谐。西周史官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儒家“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应当允许不同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的合法存在;二是不同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应当求同存异,和谐相处。“和而不同”的价值观指导中国哲人在不同文化、宗教、国家之间追求“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杂陈,相得益彰。”习近平总书记将儒家的“中和思想”用于外交,他指出:“中国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各种不同的事物有机结合,才能构成跟富多彩的世界。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

  对于世界上万物的生存状态,儒家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世界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多样性文明的共生共荣。习近平主席在多种国际论坛上引用这段话,例如他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企图建立单一文明的一统天下,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世界上各种文明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只有对各种社会环境的适用和不适用,没有文明的好坏优劣。用自己的文明替代其他文明,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西方文化的背景是基督教,基督教是一种一神信仰的宗教,它的第一条戒律就是“除我之外,不可信其他的神”。尽管经过了近代的民主改革,但是“一元独尊”、“欧美中心论”的价值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总是认为自己的文明高人一等,想用自己的文明替代其他文明。

  当今世界中美两国是世界上两个最主要的大国,中美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世界的和平与人类的生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儒家的这段语录向美国总统说明,“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那种“美国优先”的战略思维,最终只能害了世界,也伤害美国自己。

  四、大同之道与命运共同外交

  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的路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由内向外的展开过程。用《尚书·尧典》的话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儒家的“平天下”绝不是征服天下,踏平天下的意思,而是“协和万邦”,“明明德于天下”(《大学》),建立世界各个民族国家和谐的国际关系秩序。孔子提出了具体的方法:“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做到协和万邦,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是发展军事征服他国,也不是文化输出同化他国,而是用自己高尚的文明和道德吸引其他国家与之交往,公平公正地对待各个友邦。“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中庸》)这段话有两重意思,一是在国际关系上主持公道、正义,扶助弱小,制止战争,承担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责任与义务;二是开展互利双赢的友好交往,给予对方更多的优惠,广交天下朋友。中国古代的朝聘体制绝不是奴役其他国家,强迫它们交纳贡赋,而是古代民族、国家之间一种经贸交流形式。历史的事实是中国古代周边的国家都主动来“朝贡”,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中国一贯坚持“厚往薄来”的原则,让朝贡的周边民族获得更多的优惠。这就是古代一个讲究仁义道德的大国所具有的风范。

  今天中国经济发展了,国力强大了,客观上已经成为一个“大国”。习近平主席指出:“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中国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破西方大国发展过程中“国强必霸”的老路,用中国的智慧走出“修昔底德陷阱”。

  儒家文化向往的终极境界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这一美好的理想被习主席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他说:“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我们认为,世界各国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分歧矛盾,也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一带一路”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方针。我们相信,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必将会走向和平繁荣的美好明天。

  (来源:《前线》,转发时有个别文字改动;作者:张践,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郭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