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中国孔子基金会 >普及应用

乡村儒学,唤醒“沉睡”道德

2016-03-21 23:53:00  作者:石如宽 戴玉亮  来源:大众日报

孙家集街道在三元朱村青少年德育宫开展起乡村儒学教育活动。图为以“孝”为主题的文艺表演现场。

    “现在,儿子经常过来看我,还给我送饭吃。”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王村70岁的王成龙说。前几年,王成龙从家里被撵出来,住在田间搭建的一个简陋棚里。儿子不管不问,王成龙伤透了心。

    变化源自寿光去年开展的乡村儒学活动。“大家都去学,回来都比着看谁更孝顺,他也坐不住了,对我也好多了。”王成龙说。

    去年12月27日,寿光市儒学讲堂开学典礼在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开讲。“以‘孝道’为主题的宣讲活动进村,贴地气、聚人气,让村民很受教育。”孙家集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帅说。

    “我以前就知道给老母亲买点东西就算尽孝道。听了演讲后,才知道这只是尽孝的一个方面。老师讲的养亲、敬亲、谏亲等都应该做到。”孙家集街道彭家庄村的彭有社说。

    3月6日,听完乡村儒学志愿讲师团的讲座后,彭有社当天就叫回了在市区工作的儿子开了个家庭会议,把对孝道的重新认识讲了一遍。

    “儒学思想中的孝亲敬老、仁爱崇善、诚实守信等理念,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王帅认为,近些年,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社会各个层面却面临着文化缺失和道德失调的危机。特别是在农村,兼爱、忍让、包容、孝敬、诚信等理念越来越淡漠,迫切需要对群众进行深入持久的道德教育。

    乡村儒学课堂开讲时,三元朱村村主任王保泉注意到,没有说话的,没有接电话的,也没有中途离开的,而到了文艺节目演出时,有人退场。“这说明百姓知道哪头轻哪头重,大家内心的道德素养被激发出来了。”王保泉说。

    最初开讲时,担心没有人来听讲,各个村委甚至想用小奖励吸引百姓来。“现在只要在村委喇叭上吆喝一下,大家就自愿来参加。”孙家集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王兴奎说,孙家集街道范于村原定42人参加,到场50多人。

    在王保泉看来,有些人可能仅仅是听,但有些人却把听到的作为标准比照着去做。  

    距离上次乡村儒学课堂学习已有一个月的时间,三元王村党支部书记王万军还清晰记得寿光市委党校教授李红讲的木碗的故事。

    故事大意是:一对夫妇把年迈的双亲撵到破旧的小屋,用小木碗送剩饭剩菜给老人吃。一天,他们看到儿子也在刻木碗,等他们老了用。这对夫妇幡然醒悟,开始好好孝敬老人,儿子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

    “宣讲很接地气,所举的例子也都是身边实事,村民们学到了如何孝敬老人,村风和民风更好了。”范于村村主任张永刚说。

    “我们村王乐义书记经常对我们说,做人先讲德,家庭孝为先。现在市里来了宣讲团,讲的也是孝,我觉得让全体村民都来听听很有必要。”三元朱村的王继成说,“这是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有好处的一件大事。挣了钱不能忽视孝,这样才能‘家和万事兴’。”

    王保泉跟着继母长大。“继母一直对我很好,现在我媳妇对她也特别好,经常给老人买衣服。如果出差,别人的礼物可以不带,老人的礼物一定要有。”王保泉说。

    有一次王保泉12岁的女儿和小伙伴斗嘴,气冲冲地回家了。“爸爸,你告诉我,我奶奶是不是亲的?”女儿问。“孩子,我给你说什么是亲,什么是不亲。你慢慢想,不要急于回答。好就是亲,不好就是不亲。你觉得奶奶亲吗?”王保泉告诉女儿。想了一会儿,女儿回答:“奶奶好,奶奶亲。”

    王保泉认为,道理很容易讲,关键在于家长要做好,对孩子言传身教,才有说服力。

编辑:孔祥建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