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清风 廉洁修身”廉洁文化主题征文 | 弘扬廉洁文化 涵养时代新风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传播普及部 马淑雯 2023-11-20 15:3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廉洁文化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孕育出齐鲁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等多种地域文化,涌现出诸多廉洁典范,流传着许多廉洁故事,留存下众多文物资源,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晋代名臣陶侃在任浔阳县吏的时候,一次,他派人送给母亲一罐腌鱼,没想到母亲又退还给他,说:你身为父母官,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公家的物品赠送给我,这只会增加我的忧愁。陶母以此举教育儿子为官要廉洁奉公、不牟取私利。陶侃遵从母亲教诲,从此经常检查自己,克勤克俭,一生清正不阿,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过赫赫战功,官至大司马。陶母退鱼责子的故事对后世影响深远,也让我们深受启发。
古人崇德尚廉,从严治家,以德立身,我们更应该把这种美好品质传承下去,也许很多人会说,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廉洁好像跟我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然。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才会铸就牢固的信念之基。像我们熟知的那首歌谣中唱的: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是廉洁;诚实的孩子在面对山神爷爷的考验时,坚定地选择属于自己的那一把铁斧头是廉洁。因此,廉洁不仅仅是为官从政的必修课,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时刻点亮的明灯,照亮前行的康庄大道。
纵观历史上出现的廉洁官吏,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志存高远、勤政爱民、政绩卓著,做官不是为了一己私欲,而是心系天下苍生。孔子为我们描述的大同社会是这样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一个人一旦确立了这种高尚追求,就会“行道为公”,一心想的是他人、是社会、是大众,自然不可能出现廉洁问题。不仅不会出现廉洁问题,他还会为实现自己远大的社会理想孜孜奋斗。
作为一名事业单位的职工,近一年的工作让我对岗位职责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和认知。廉洁自律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根本体现,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尺。新时代,新使命,新责任,如何在新时代保持道德修养,关键是要以德立身,关键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才能够做到“树一身正气恪守正道,盈两袖清风弘扬大德”。
编辑:衣悦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