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黄玉顺 | 窦漪房:以道兼儒的汉代女哲

汉初的官方政治哲学采用“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有两位女性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那就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和汉文帝刘恒的皇后窦漪房。

日期:2025-07-02

彭林:中国人为何如此重视“礼”?

自古以来,中国便被誉为礼仪之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遍及社会各层面,从国家典礼制度、人际交往到个人修身养性,无处不在。中国人的礼与理等同,是人与社会行事的道理。中华之礼,从实践层面上升到思...

日期:2025-06-29

杨朝明:只有摒弃傲慢与偏见,才能奠定文明交流的基础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今年7月9日—10日在山东曲阜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日前,《经济观察报》专访了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孔子研究院前...

日期:2025-06-29

江淑慧:孔子母亲颜徵在的教子智慧

颜徵在(约公元前568——前535年),孔子的母亲,被后世君王加封为启圣王夫人。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

日期:2025-06-27

彭林:“儒学是短缺经济产物说”商榷

近读王学典先生的一篇讲演稿《儒学的社会科学属性与现代转化》一文,文中提出“儒学是短缺经济产物”之说,认为农耕文明最突出的矛盾是“物质匮乏,而人的欲望无穷”,“儒学的产生,正是为了回应这种迫切的现实...

日期:2025-06-26

曾亦:孝道、孔子改制与儒学的现代转化

孔子改制之说,乃公羊家的一贯主张。至晚清,康有为颇张大此说,盖欲假孔子改制之名,而变有清一代祖宗之法,乃至中国数千年之法。

日期:2025-06-26

杨朝明:从“君子之守”到“横渠四句”——传统士大夫精神与中华文化的传承逻辑

在中国士大夫阶层的观念中,“君子之守”与“横渠四句”就像两座精神丰碑,矗立在中国传统的价值坐标系之中。前者源自儒家“修齐治平”的伦理体系,后者凝练于北宋张载的哲学思考,二者跨越千年却构成精神传承的...

日期:2025-06-29

黄玉顺:同来何事不同归?——孟子与庄子思想方法比较

学界普遍接受的“儒道互补”这个命题,其实值得商榷。这个命题是李泽厚在1981年出版的《美的历程》中提出的,即该书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第一节“儒道互补”。且不说该书的旨趣只是文学艺术的审美精神,其思想...

日期:2025-06-24

王志民:古籍走进新时代 “山东省古籍数字资源平台”发布有感

2025年5月29日,山东省古籍工作座谈会在聊城召开,研究部署全省古籍工作十年规划、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的古籍工作高地。会上正式发布的“山东省古籍数字资源平台”,标志着山东省古籍工作迈入了数...

日期:2025-06-24

臧峰宇: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探索理论和制度创新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日期:2025-06-24

陈丹奇:周代礼容的文学价值

“礼容”主要指行礼者在特定礼典与场景中展现出适宜的容貌、体态、动作等。

日期:2025-06-23

孟祥才:“孝”观念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两汉时期的定型和影响

“孝”观念作为最早出现的基于伦理亲情的道德信条,在中国历史进入阶级社会的夏朝以前的尧舜时代就产生了。

日期:2025-06-23

姜家君:《中庸》人生美学的三重维度

人生美学是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追寻,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达到自由超越的审美境界。

日期:2025-06-23

诸子时代·荀子│人为什么要讲“礼”

中国历来被誉为“礼仪之邦”,而“礼”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代代相传。然而,什么是“礼”?它为何如此重要?我们常听人提到“礼”,却很少有人深入思考其深层意义。

日期:2025-06-22

马希刚:从经籍考辨到现实观照:古典研究的重要意义

两千多年前,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贡献。2024年11月,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举办。大会从古典文明的研究视域出发,旨在回溯人类思想之源、总结人类历史智慧...

日期:2025-06-21

张姗姗:情理法视野下传统契约诚信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积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情理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最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之一,其发轫于断狱的司法要求,又与立法精神、法律制度...

日期:2025-06-21

翟奎凤:“自强不息”的古典诠释

“自强不息”在今天是非常流行的一句励志名言,它出自《周易·大象传》。传统上多认为《周易·大象传》为孔子作,在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不少学者认为它并非出自孔子之手。目前学界多认为《大象传》当形成于...

日期:2025-06-16

宋立林:“立爱自亲始”——论等差之爱与一体之仁的贯通

“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已经成为学界的主流共识。《吕氏春秋·不二》说“孔子贵仁”,可以视为对孔子思想核心为仁的最早解读。宋明以来的儒家也一直坚持这一看法。潘平格《求仁录》开篇说:“孔门之学,...

日期:2025-06-12

林宏星:为什么信念足以推动人们去行动——朱子论信念的动机效力

众所周知,宋明儒学中的理学与心学之争牵涉的问题林林总总,但其核心是指向道德行动的动机或动力问题。早在朱熹(世人尊称为朱子)生前,陆象山便批评“晦翁之学,自谓一贯,但其见道不明,终不足以一贯耳”。所...

日期:2025-06-09

伍晓明:儒家思想与现代文明

我们的论题是“儒家思想与现代文明”。儒家思想与现代文明之“与”字让我们可以将此题目理解为对于“与”所连接之双方的某种比较。于是我们就可以说,儒家思想如此,现代文明如彼,二者如何不同,或二者如何相近...

日期:2025-06-09

曾海军 | “知十”与“道一”:颜、曾传道发微

孔门高弟前有颜子,后有曾子。后世颜、曾并提的情形有好几种,最常见的是孔、孟、颜、曾,或按时间顺序为孔、颜、曾、孟。仅就孔门后学而言,比较多的提法是颜、曾、思、孟,此外就是亲炙弟子中仅以颜、曾并提。...

日期:2025-06-12

姜家君 | “允执其中”与“五美四恶”:孔子的中道智慧

《尚书·大禹谟》中记载尧、舜、禹授受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被后世儒家称之为“十六字心法”,成为圣王先贤之道统授受的核心内容,而其精要就在于“允执厥中”。孔子“祖述尧舜,宪章...

日期:2025-06-16

余德烁:“和合共生”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文明的交融、思想的碰撞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在全球文明交响乐中,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不可或缺。中国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不仅是对传统的守护,也是为人类未...

日期:2025-06-09

张恒:君子之道的要义

辜鸿铭曾言,孔子传授的全部哲学与道德体系,一言以蔽之即“君子之道”。

日期:2025-06-08

王学斌:从历史原点出发,把握“第二个结合”纵深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日期:2025-06-08

邵红蕊:儒家修身文化中的责任自觉

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修身是人格的基本要求,既主导了传统文人道德实践行动,又在很大程度上型塑了封建社会的政治伦理内核与政治实践模式,是中国传统士大夫追求个体道德完善达致政治理想实现的关键环节。

日期:2025-06-04

陈来:孔子思想的世界意义

1973年汤因比和池田大作有一场对话,我们想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是什么,他们各自提出什么样的观点。

日期:2025-06-04

王媛:宋代《楚辞》文本的结构形态

汉唐以来曾经出现多种《楚辞》注本,但皆已亡佚,只有王逸《楚辞章句》流传下来。旧本《楚辞章句》篇次混乱无序,宋玉《九辨》置于屈原的《离骚经》之后、《九歌》之前,西汉后期的刘向《九叹》置于西汉中期东方...

日期:2025-06-02

王杰:圣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

圣人,作为儒家思想的至高代表,承载着道德修养和智慧的终极追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等,皆被尊奉为圣人。他们是人类文明的道德标杆,象征着至善至美的境界。然而,在荀子的眼中,圣人真的天...

日期:2025-06-02

王术臻:从撰述体例看《文心雕龙》为何未谈陶潜

刘勰在《文心雕龙》自序中说:“按辔文雅之场,环络藻绘之府,亦几乎备矣。”他秉持“弥纶群言”的原则论文,无疑会遍读古今文集(宋齐人已编有《集林》《文苑》《诗集》等大型诗文总集)。对宋人的文集刘勰也是...

日期:2025-06-02

朱康有:“心学”之“实”何以可能?

 按语:发挥“心学”的时代价值,首先要廓清笼罩在其头上的空寂不实、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等不实之词的评价。从心体、心修、心用三个方面看,心学与实学紧密相关,谓之“心性实学”不无道理。对于心学的未来意义...

日期:2025-05-28

彭永捷:汉语哲学研究的意义和前景

自2016年以来,有关汉语哲学的会议已经开过多次,形成了很多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汉语哲学已经成为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领域和热点话题。《光明日报》哲学版从2024年8月开始陆续发表多位学者关于...

日期:2025-05-26

舒大刚:试论中国“西部儒学”的突出特性

“西部儒学”是指在中国西部地域生长、传承、演变,并与四方乃至中原儒学互动发展而又具有自身特点的儒学。西部儒学作为中国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呈现出与其他地方儒学不同的特征。西部在某种程度上为儒...

日期:2025-05-20

翟奎凤:儒家中和思想探源

说到中和思想,人们大多会想到《中庸》。实际上,在先秦两汉时期,论及“中和”的还有《周礼》《荀子》《春秋繁露》等经典,而《尚书》《诗经》《周易》《左传》等更是有大量论及“中”与“和”的表述。虽然诸子...

日期:2025-05-20

黄玉顺:“情缘论”对儒家情感哲学的推进

情感哲学原是先秦儒家哲学的一个传统,但由于后世儒学、尤其是宋明理学的影响,现代中国哲学界长期以宋明理学研究为主流的影响,以及西方传入的理性主义的影响,等等,导致这种情感哲学传统长期被忽视与遮蔽;近...

日期:2025-05-19

秦晓惠: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采取了不同的交流范式

六千年来,随着人类重要文明的一一湮灭(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希腊-罗马、古印度、希伯来、亚述、克里特等),在世界现存文明中,唯一能与中华文明之厚实丰盈相媲美的文明是西方文明。

日期:2025-05-17

贾玉明:感受中国哲学叙事的浩然之气

经典需要常读细品,就像挚友需要经常沟通交流一样。现在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而言,很多思想家的观念主张蕴藏着解决问题的智慧,启发人们如何自正其身。

日期:2025-05-16

杨朝明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

在历史长河中,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蕴含着跨越时空的智慧。其中,“君子文化”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承载着对道德修养和理想社会的追求,而“忠恕之道”正是“君子文化”的核心,它不仅指引着个人修身,更在处...

日期:2025-05-16

张立文 臧峰宇:夯实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文明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

日期:2025-05-15

李瑾:孔子的“十字之戒”

可以确信的孔子唯一一次亲口谈论“儒”这个概念,出现在《论语·雍也第六》:“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我视之曰“十字之戒”。戒,即戒令,语出《周礼·天官·宰夫》:“掌其戒令。”按邢氏...

日期:2025-05-13

白中林:“子畏于匡”地理考及其人文意义

“子畏于匡”两见于《论语》:“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子畏于匡,颜渊后。

日期:2025-05-12

吴春彦:明末清初士风与戏曲

作为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代表,“士”推动了文艺体式的生成、发展与繁荣,并将其笼罩于士风之下。

日期:2025-05-12

王杰:《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读书勤奋,才华横溢,笔耕不辍,在文学上有极高的造诣。《诲学说》就是他在茫茫史籍中,结合自身的人生经验,留给他的次子欧阳奕的精神财富。

日期:2025-05-12

王杰:善良和真诚是一个人最好的底色

圣人承载着儒家思想道德修养和智慧的终极追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等,皆被尊奉为圣人。他们是人类文明的道德标杆,象征着至善至美的境界。然而,在荀子的眼中,圣人真的天生就完美无缺,与...

日期:2025-04-18

黄玉顺:中学西鉴——什么是“中国古典学”

近来的中国学术界,“古典学”颇为热闹,人们热衷于建构“中国古典学”。一夜之间,“中国古典学”突然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标签,似乎所有一切中国古代文化研究,诸如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语文学,传统“经学”“...

日期:2025-05-09

段美娟:以优良家风家教助推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好的家庭离不开好的家风家教。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好家风能带来好作风,推动形成好政风。

日期:2025-05-09

郭继民:在开放中发展,在贯通中把握——贺麟先生的儒学洞见

贺麟先生(1902—1992)今以研究黑格尔著称,殊不知,先生早岁对儒学亦有精深研究,尝为世人誉为“新心学之卓越代表”。由于贺先生深植于传统,又具西学之深厚功底,故其对儒学之洞察,可谓慧眼独具,深刻独到!

日期:2025-05-08

陈来:在理解礼的意义和变迁中,最重要的是区分“礼”和“仪”

“礼”是东亚文化的传统,体现在重视人际往来的礼节,重视上下关系的区别,讲求约束和规范,是东亚现代性中的传统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含有有利于现代化的工具功能,而且有一种使东亚人民自觉妥适的文化氛围,构成...

日期:2025-05-06

叶朗:论中华美学精神

美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从审美角度来研究人与世界关系,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人与世界关系的审美把握,美化社会、美化生活,美化人生、完善自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日期:2025-05-03

张国刚: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发展

中西文明交流早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前就已持续上千年。从张骞到郑和,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存续不绝。

日期:2025-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