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的官方政治哲学采用“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有两位女性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那就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和汉文帝刘恒的皇后窦漪房。
自古以来,中国便被誉为礼仪之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遍及社会各层面,从国家典礼制度、人际交往到个人修身养性,无处不在。中国人的礼与理等同,是人与社会行事的道理。中华之礼,从实践层面上升到思...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今年7月9日—10日在山东曲阜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日前,《经济观察报》专访了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孔子研究院前...
颜徵在(约公元前568——前535年),孔子的母亲,被后世君王加封为启圣王夫人。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
近读王学典先生的一篇讲演稿《儒学的社会科学属性与现代转化》一文,文中提出“儒学是短缺经济产物”之说,认为农耕文明最突出的矛盾是“物质匮乏,而人的欲望无穷”,“儒学的产生,正是为了回应这种迫切的现实...
孔子改制之说,乃公羊家的一贯主张。至晚清,康有为颇张大此说,盖欲假孔子改制之名,而变有清一代祖宗之法,乃至中国数千年之法。
在中国士大夫阶层的观念中,“君子之守”与“横渠四句”就像两座精神丰碑,矗立在中国传统的价值坐标系之中。前者源自儒家“修齐治平”的伦理体系,后者凝练于北宋张载的哲学思考,二者跨越千年却构成精神传承的...
学界普遍接受的“儒道互补”这个命题,其实值得商榷。这个命题是李泽厚在1981年出版的《美的历程》中提出的,即该书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第一节“儒道互补”。且不说该书的旨趣只是文学艺术的审美精神,其思想...
2025年5月29日,山东省古籍工作座谈会在聊城召开,研究部署全省古籍工作十年规划、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的古籍工作高地。会上正式发布的“山东省古籍数字资源平台”,标志着山东省古籍工作迈入了数...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礼容”主要指行礼者在特定礼典与场景中展现出适宜的容貌、体态、动作等。
“孝”观念作为最早出现的基于伦理亲情的道德信条,在中国历史进入阶级社会的夏朝以前的尧舜时代就产生了。
人生美学是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追寻,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达到自由超越的审美境界。
中国历来被誉为“礼仪之邦”,而“礼”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代代相传。然而,什么是“礼”?它为何如此重要?我们常听人提到“礼”,却很少有人深入思考其深层意义。
两千多年前,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贡献。2024年11月,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举办。大会从古典文明的研究视域出发,旨在回溯人类思想之源、总结人类历史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积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情理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最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之一,其发轫于断狱的司法要求,又与立法精神、法律制度...
“自强不息”在今天是非常流行的一句励志名言,它出自《周易·大象传》。传统上多认为《周易·大象传》为孔子作,在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不少学者认为它并非出自孔子之手。目前学界多认为《大象传》当形成于...
“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已经成为学界的主流共识。《吕氏春秋·不二》说“孔子贵仁”,可以视为对孔子思想核心为仁的最早解读。宋明以来的儒家也一直坚持这一看法。潘平格《求仁录》开篇说:“孔门之学,...
众所周知,宋明儒学中的理学与心学之争牵涉的问题林林总总,但其核心是指向道德行动的动机或动力问题。早在朱熹(世人尊称为朱子)生前,陆象山便批评“晦翁之学,自谓一贯,但其见道不明,终不足以一贯耳”。所...
我们的论题是“儒家思想与现代文明”。儒家思想与现代文明之“与”字让我们可以将此题目理解为对于“与”所连接之双方的某种比较。于是我们就可以说,儒家思想如此,现代文明如彼,二者如何不同,或二者如何相近...
孔门高弟前有颜子,后有曾子。后世颜、曾并提的情形有好几种,最常见的是孔、孟、颜、曾,或按时间顺序为孔、颜、曾、孟。仅就孔门后学而言,比较多的提法是颜、曾、思、孟,此外就是亲炙弟子中仅以颜、曾并提。...
《尚书·大禹谟》中记载尧、舜、禹授受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被后世儒家称之为“十六字心法”,成为圣王先贤之道统授受的核心内容,而其精要就在于“允执厥中”。孔子“祖述尧舜,宪章...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文明的交融、思想的碰撞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在全球文明交响乐中,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不可或缺。中国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不仅是对传统的守护,也是为人类未...
辜鸿铭曾言,孔子传授的全部哲学与道德体系,一言以蔽之即“君子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修身是人格的基本要求,既主导了传统文人道德实践行动,又在很大程度上型塑了封建社会的政治伦理内核与政治实践模式,是中国传统士大夫追求个体道德完善达致政治理想实现的关键环节。
1973年汤因比和池田大作有一场对话,我们想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是什么,他们各自提出什么样的观点。
汉唐以来曾经出现多种《楚辞》注本,但皆已亡佚,只有王逸《楚辞章句》流传下来。旧本《楚辞章句》篇次混乱无序,宋玉《九辨》置于屈原的《离骚经》之后、《九歌》之前,西汉后期的刘向《九叹》置于西汉中期东方...
圣人,作为儒家思想的至高代表,承载着道德修养和智慧的终极追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等,皆被尊奉为圣人。他们是人类文明的道德标杆,象征着至善至美的境界。然而,在荀子的眼中,圣人真的天...
刘勰在《文心雕龙》自序中说:“按辔文雅之场,环络藻绘之府,亦几乎备矣。”他秉持“弥纶群言”的原则论文,无疑会遍读古今文集(宋齐人已编有《集林》《文苑》《诗集》等大型诗文总集)。对宋人的文集刘勰也是...
按语:发挥“心学”的时代价值,首先要廓清笼罩在其头上的空寂不实、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等不实之词的评价。从心体、心修、心用三个方面看,心学与实学紧密相关,谓之“心性实学”不无道理。对于心学的未来意义...
自2016年以来,有关汉语哲学的会议已经开过多次,形成了很多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汉语哲学已经成为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领域和热点话题。《光明日报》哲学版从2024年8月开始陆续发表多位学者关于...
“西部儒学”是指在中国西部地域生长、传承、演变,并与四方乃至中原儒学互动发展而又具有自身特点的儒学。西部儒学作为中国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呈现出与其他地方儒学不同的特征。西部在某种程度上为儒...
说到中和思想,人们大多会想到《中庸》。实际上,在先秦两汉时期,论及“中和”的还有《周礼》《荀子》《春秋繁露》等经典,而《尚书》《诗经》《周易》《左传》等更是有大量论及“中”与“和”的表述。虽然诸子...
情感哲学原是先秦儒家哲学的一个传统,但由于后世儒学、尤其是宋明理学的影响,现代中国哲学界长期以宋明理学研究为主流的影响,以及西方传入的理性主义的影响,等等,导致这种情感哲学传统长期被忽视与遮蔽;近...
六千年来,随着人类重要文明的一一湮灭(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希腊-罗马、古印度、希伯来、亚述、克里特等),在世界现存文明中,唯一能与中华文明之厚实丰盈相媲美的文明是西方文明。
经典需要常读细品,就像挚友需要经常沟通交流一样。现在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而言,很多思想家的观念主张蕴藏着解决问题的智慧,启发人们如何自正其身。
在历史长河中,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蕴含着跨越时空的智慧。其中,“君子文化”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承载着对道德修养和理想社会的追求,而“忠恕之道”正是“君子文化”的核心,它不仅指引着个人修身,更在处...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
可以确信的孔子唯一一次亲口谈论“儒”这个概念,出现在《论语·雍也第六》:“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我视之曰“十字之戒”。戒,即戒令,语出《周礼·天官·宰夫》:“掌其戒令。”按邢氏...
“子畏于匡”两见于《论语》:“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子畏于匡,颜渊后。
作为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代表,“士”推动了文艺体式的生成、发展与繁荣,并将其笼罩于士风之下。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读书勤奋,才华横溢,笔耕不辍,在文学上有极高的造诣。《诲学说》就是他在茫茫史籍中,结合自身的人生经验,留给他的次子欧阳奕的精神财富。
圣人承载着儒家思想道德修养和智慧的终极追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等,皆被尊奉为圣人。他们是人类文明的道德标杆,象征着至善至美的境界。然而,在荀子的眼中,圣人真的天生就完美无缺,与...
近来的中国学术界,“古典学”颇为热闹,人们热衷于建构“中国古典学”。一夜之间,“中国古典学”突然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标签,似乎所有一切中国古代文化研究,诸如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语文学,传统“经学”“...
好的家庭离不开好的家风家教。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好家风能带来好作风,推动形成好政风。
贺麟先生(1902—1992)今以研究黑格尔著称,殊不知,先生早岁对儒学亦有精深研究,尝为世人誉为“新心学之卓越代表”。由于贺先生深植于传统,又具西学之深厚功底,故其对儒学之洞察,可谓慧眼独具,深刻独到!
“礼”是东亚文化的传统,体现在重视人际往来的礼节,重视上下关系的区别,讲求约束和规范,是东亚现代性中的传统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含有有利于现代化的工具功能,而且有一种使东亚人民自觉妥适的文化氛围,构成...
美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从审美角度来研究人与世界关系,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人与世界关系的审美把握,美化社会、美化生活,美化人生、完善自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中西文明交流早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前就已持续上千年。从张骞到郑和,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存续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