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清风 廉洁修身”廉洁文化主题征文 | 《论语》中君子立德修身的两重路径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交流合作部 王盛宇 2023-11-20 15:45
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以语录体形式保存了两千多年前孔子与诸弟子的对话,其言谈举止、立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思想观念,无不闪耀着君子修身的智慧与光芒。《论语》中的立德修身思想,强调君子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需要经过后天持之以恒的修炼来实现,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内省与改过两重路径来立德修身,逐步提升道德修养,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一、内省:反省自身,择善而从
内省就是从心理、行为、态度等方面全面认识自己,知道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能够全面准确的分析和评价自己。孔子经常要求弟子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省察,要及时发现自身的错误和不足进行改正,朝着好的方向不断迈进。内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是内心不断反省。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见到善行就要思考自己身上有没有相似的,而见到不善的行为,就要反省自身是否也有此不善之举。曾参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认为人要严格地对待自己,每天要不断地在工作、交往和学习方面进行自我反省,只有具备了不断自我反省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逐步完善自我。只有时刻反省检讨自己,坚持自身良好的品质,改正自身的缺点,不断取长补短,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第二是择善者而从之。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孔子认为生而知之是第一等的智慧,学而知之是次一等的智慧,但却比不懂装懂要好的多。生而知之者毕竟是少数,孔子认为自己是学而知之的人,要通过多闻、多看,向善者学习来增长自己的知识。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认为反省外求、择善而从是提升自身修养的重要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看到别人的贤德,要自觉主动地向他人学习;发现别人的不贤,就要反观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改过:过而改之,避免贰过
改过就是在看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之后,勇于同其作斗争,及时改正。孔子曾提出对待错误的方法“过则勿惮改”。只有知道错误,自觉地改正错误,才能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改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是知过而改之。《左传》有言“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非常重视对错误的改正,认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他将改过与修德、讲学、行义相提并论,对品德不修养、学问不讲习、听义而不践行、有错误而不改正的这些行为持否定的态度,并对此感到忧虑。孔子主张犯错误就要及时改正,“不善不能改”就会造成恶人横行,不利于良好社会秩序的维持。“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明知道犯错而不改正,就会犯更严重的错误,错上加错。“小人之过也,必文”,若出于虚荣心,不断遮掩、粉饰错误,将其归责于他人,这就是小人行径。
第二是改过迁善、不贰过。所谓“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人的错误是各种各样的,其性质、危害和影响也是不同的,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能知道他的为人和品德。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对待自己的错误,不隐瞒、不掩盖,敢于公开,因为他犯的错误是无意的,或一时大意,所以只要及时改正人们就会谅解。孔子曾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如果有人指出他的过错,他会坦坦荡荡的接受并努力改正,不会掩饰自己的过错。此外,犯了错误还要引以为戒,不断警醒自己,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孔子曾赞扬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做到不迁怒于其他人,有了错误勇于承认并改正,坚决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以上就是《论语》中君子立德修身的两种路径——内省与改过。总而言之,《论语》中的立德修身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意蕴和道德理念,在当今时代仍然散发璀璨的光芒。它不仅可以为人们自我修身、自我完善提供有益启迪,也可以对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编辑:衣悦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