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述评:爱都小学的教育观值得借鉴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宛林 懿程 2022-07-29 09:53

  济南市市中区有一座名叫爱都的小学,坐落在有着“小泰山”之称的玉函山脚下。建校仅六年,爱都小学便以其特有的办学理念快步成长为济南南部名校之一。这一现象不仅引起省、市各级领导和教育部门的注意,还引发专家学者以及中央到地方新闻媒体的热切关注。

  是什么样的教育观引导学校迅速走上了高品质发展的快车道?这种教育观对孩子的个性发展给了怎样的启迪?又对学校教育管理者有何参考意义?我们不妨从一件件事情说起。

学校走廊装点着孩子们自主设计的作品 

  让孩子沿着地标寻找自己的班级 

  在爱都小学,每个班级不仅有普通的如“一(一)班”“二(三)班”的“公”名,还有一个个性化很强的“班标”,例如“小海豚班”“小蜗牛班”“小太阳班”等,不论班级搬到哪层楼,学生都需要按照班标找到自己的班级所在。

  每一个班标都有它特定的含义。“小海豚班”班主任刘小溪说,所以起名小海豚班,就是希望班里的学生向小海豚一样,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小蜗牛班”班主任则表示,希望孩子像小蜗牛似的脚踏实地、不断前行,最终到达自己的目标。

  在爱都小学采访,我们注意到,学校每一个班级前侧,都有一个醒目的班级公约,每个班级各不相同。已经上五年级明德班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就自创了一首《明德三字经》:“到学校,不迟到。上自习,不说话......不分神,听仔细。多动脑,勤举手。”这首三字经凡五十四字,概括了从进校到上课到行为的各种要求,朗朗上口,好记易背,十分有利于刚刚走出幼儿园的学生柔性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四年级“小太阳”教室的一侧,还有一个特别的栏目,叫“我的家史”。这个别出心裁的设计来自学校的特色课程“我和我的家族”,小太阳班老师杨文璐介绍说,学生自己用采访的方式“撰写”家族成员的成长经历和典型事迹,增加对家庭成员的了解,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学生周浩泽写道:我爸还没有出生的时候,爷爷去八一立交桥那边修立交桥,直到八一立交桥修完才走......爷爷为我们的家乡做了这么伟大的事情,我以爷爷为荣。

  从“班标”到“班级公约”,再到“我的家史”,爱都小学形成了自己的班级文化。每一个各有特色的班级文化,链接成了学校的主体文化,这种主体文化以孩子为灵魂,符合儿童的心理,把对孩子的呵护顺势而为加以引导,这种以“爱”为核心的教育观,凝结成“童心大爱方成才”的爱都校训。诚如校长吕华所言:“一所小学的灵魂永远是儿童,爱是教育的核心。” 

学校孔子学堂正在教授国学课程  

  由此及彼的全学科育全人教育模式 

  “爱都”这一校名源于给孩子们提供现代化、放眼国际视野的都市教育理念,目的是培养“爱”的使者。吕华对我们说,学校的教育与培养,是要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爱的种子,学会爱自己、爱他人,学会感受爱、给予爱;要让孩子们先立德,再成才。

  放眼全球首先要立足脚下,爱都小学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催生出整个教育内容的历史厚重。将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育,使得该校全学科育全人的教育模式效果凸显,也为山东文化“两创”趟出了一条教育途径。

  六年级语文老师王美玲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二十四节气课,为了上好这样的课,学校教研组把握跨学科融合原则,进行了专门设计。以统一的节气主题链接不同学科的内容,既让学生了解节气知识,又丰富了学科内容;既贴近生活的实际,又蕴含了文化浸润与熏染的育人目标。

  王美玲说,语文老师将节奏鲜明、意境优美的二十四节歌谣教给孩子,音乐老师教唱优美的二十四节气歌,数学老师们把“节气”和数学中的日期相关联,科学老师则将现代人总结出来的节气计算公式传授给大家......就这样,二十四个节气在孩子们一个个追问之后,像寻宝一样被挖了出来,古人的智慧让孩子们惊叹不已。

  课程研究院院长李莹告诉我们,不仅是二十四个节气,即使讲授一本书的诞生,各位老师也会相互“联动”,从一张纸的前世今生,联系到文字起源、纸张发明、印刷术、装潢等等,让学生萌发对知识的兴趣,从而培养孩子学无止境的“学习观”。

  将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联系原理运用于教学之中,已经成为爱都小学老师们的自觉行为。在教育理论中,学科之间本身就是相互关联的,遵循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规律,将所有学科内容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饱满,更立体,更全面,更生动有趣;而同年级不同学科老师们为同一个主题携手进行教研备课,也让教师团队更具凝聚力,课程设计也更科学。 

班级文化艺术节上孩子们的精彩表演  

  “爱都三问”激活教育实践的创新 

  爱都建校之初,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孩子入学后,一直按照成人的意志,在成人设计好的框架里,做着成人规定的动作,他们的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发、被点燃,他们的观念也没有真正受到触动或者改变。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校的灵魂既然是儿童,那么如何点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敢想敢做的行为,就成了老师们反思的重点。

  于是,借学校建校百日,一场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在全体老师之间展开了。经过讨论、辩论、总结,形成了三个追问:课程设计是否真正体现儿童的自主性?课程实施是否能联系生活,强化体验?课程结果是否能激活思维,构建观念?

  这就是得到同行肯定的“爱都三问”,也是爱都小学设计和实施一切课程的顶层追问。由此开始,依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爱都小学开始了一系列教学探索:

  展示孩子们灵感与创意的开放式文化走廊建起了——学生们尽可以在这里放飞自我,驰骋心境;

  弘扬传统文化的半山书院成立了——在孔子塑像前,师生共诵经典传统,畅怀交流读书感悟;

  以学生名字命名的“兆乐动感区”管理小组组建了——把空间交给学生,打开眼界,实现自我管理;

  随时记录好人好事的“可圈可点”表扬栏登场了——让孩子用发现的眼光学习身边的榜样,彰显“仁爱之心”;

  公共文化场所甚至街头巷尾的实践探访实现了——博物馆、展览馆、书院、街头成了孩子们经常造访的必经地;

  学校农场试验地牌子树起来了,学生在这里观察小麦、蔬菜、水果的成长,品尝丰收带来的果实;

  家庭、学校共育的“家庭链接场”启动了——校家联动共管,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学生共同打造良好的教育局面。

  如此一来,爱都小学立足学校、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的实践大大拓宽,进而生成了“全人教育”视野下的“新童年教育”理念系统,孩子们的创造力得以调动,教育的新气象开始腾升。

  儿童教育的本质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的。教育者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将儿童的好动性、好奇心转化为接受知识、解疑释惑的过程。爱都小学不仅注重校内小课堂,更是让学生置身于家庭、社会和大自然的大课堂之中,游弋课本之外,汲取天地精华,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工夫在诗外”是宋朝大诗人陆游给儿子陆遹写的一首诗中的名句,原意指学习做诗,不能就诗学诗,而应把工夫下在掌握渊博的知识和实践上。学诗如此,教育亦然。爱都小学对教育的不懈探索,正是按照党和国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观,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平地起的万丈高楼夯实根基。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