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柳河东:让非遗文化在守正开新中焕发活力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柳河东 2019-06-10 16:57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自2017年起,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被列为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是“非遗保护,中国实践”。

  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民族未来。当下,在全球化多元文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发挥非遗文化的价值、彰显其优秀特质?中国孔子网对话中国儒学年鉴社副社长兼常务副主编、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会长柳河东,让我们来听听他的观点——


  【受访人】:柳河东,字铁镜,中国儒学年鉴社副社长兼常务副主编、山东省儒学发展促进会执行会长、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会长,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国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孔子文化研究院硕士生导师。

  中国孔子网: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最实在、最具体、最直接、最真实的体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众多,涵盖衣食住行,遍布各族各地。那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益处?

  柳河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相传、生生不息、与我们祖辈先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丰厚精神财富,如:民间文学、美术、传统戏剧、曲艺、舞蹈、游艺、杂技、体育、医药、民俗、工艺等,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发展历史的印记,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民族价值和精神的传承与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的品质属性,在于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包含着难以言传与物传的民族情感、思想、理念、价值、精神,蕴藏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价值诉求和精神追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利于在多元文化激荡的新时代确保中华民族优良价值与精神的传承与挺立,从而具有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文化定力。

  二、有利于传统美德和优良习俗的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传统戏剧、舞蹈艺术、节日民俗等对于民众品德的教化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对于民族品格的型塑和滋养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中华民族优良习俗和传统美德世代相传起着巨大作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利于在功利主义强势的新时代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优良习俗,以明德引领市场经济潮流。

  三、有利于生存智慧和生活品质的传承与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生活技艺、生存经验、生命智慧,是承载在人身上、活态的文化遗产,如针灸、中药、手工技艺等,反应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和生存技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和超越时空的生存、生活智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利于在科技日新月异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新时代,传承中华民族生存智慧,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应对未来人类生存危机。

  中国孔子网:近年来,随着“非遗”渐成社会热词,主办各类“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体也变得更加多元。如,开设“非遗公开课堂”、“非遗互动体验”等,请您谈一谈在您看来,我们要如何弘扬发展“非遗”文化。

  柳河东:“反本开新”,“守正创新”,是中国哲学指导事物和事业稳健发展与长兴的智慧理念,应作为保护、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原则。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非遗文化的价值、彰显其优秀特质。保护和传承是为了利用,发展和弘扬是为了价值展现。没有经济利益驱动,没有创新的理念和方式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弘扬的工作不会有动力,亦不会有生命力。在现实保护与宣传中,既要满足主办者与投资者的正当利益需求,又要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过度商品化、去价值化、扭曲化,甚至被异化,离开了“本”,远离了“正”。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先辈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化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随不同时代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发展流变,但其所蕴含的价值、精神、智慧,是始终不变的。坚持价值、精神、智慧的保护和传承,就是“反本”与“守正”。唯有此,方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工作不离根本、不走偏、不入邪。

  回归现实生活和生产是最好的保护,接轨现代市场和社会是最有效的传承。在“反本”与“守正”基础上与前提下,立足市场经济和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形势,进行传承方式、形态、运营机制和组织上的大胆“开新”、“创新”,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注入资本的力量,插上科技与金融的翅膀,发挥高等院校和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培养传承人、传承组织,建立保护基地、协会、基金会、运营实体公司等多元保护传承主体,探索“互联网+非遗”“文化+双创”融创发展路径,开发特色旅游或服务项目,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动漫技术将其复制与再创作,并借助互联网进行裂变式传播,使之真正“活”起来、“火”起来,焕发新时代的生命活力、展现新时代的价值。

编辑:魏俊怡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